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0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8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3篇 |
临床医学 | 120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19篇 |
特种医学 | 44篇 |
外科学 | 353篇 |
综合类 | 71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63篇 |
2011年 | 96篇 |
2010年 | 70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测试C2、3椎间解剖结构逐级损伤对Hangman骨折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8具新鲜C1~4颈椎标本,按Hangman骨折病理诊断标准模拟C2、3椎间解剖结构逐级损伤,并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依次按照:①对照组(正常状态);②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③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④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顺序测试其三维运动范围(ROM),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解剖结构逐级破坏,ROM值逐渐增大。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与对照组相比除旋转有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与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相比除后伸无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有显著性差异;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与其他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旋转运动影响最大的是峡部,前后纵韧带对屈伸运动影响明显,而侧弯运动则随着各椎间结构的破坏逐步下降;准确判断Hangman骨折的具体损伤部位对骨折稳定性的认识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价不同表面设计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的抗拔出性能。方法 1 2具男性青壮年新鲜尸体的L3、4节段 ,分 3组模拟后路双侧植入螺纹表面柱状椎间融合器 (Interfix) ,锯齿表面方形融合器 (Prospace)和光滑表面方形融合器 (Syncage)。每组共 4个标本 8枚融合器。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定各个融合器的最大拔出力并得出拔出曲线。比较试验结果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结果 三种融合器之间的最大拔出强度分别为 6 95± 1 75N (Interfix) ;2 5 8± 6 5N (Prospace) ;1 30± 34N(Syncage)。三者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同时三种融合器的拔出曲线具有不同特征 ,其拔出斜率分别为 1 95 6± 75N/mm、 5 0 4± 2 4N/mm、 1 6 3± 7 4N/mm (按Interfix ,Prospace和Syncage的顺序 ) ,三者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结论 在用于测试的 3种融合器中 ,表面带螺纹的Interfix拔出强度最大 ,表面带连续锯齿的Prospace次之 ,表面光滑的Syncage最差。各融合器的拔出性能与其表面设计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研制及其成骨效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自行研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评估其成骨效应。方法 取南海澄黄滨珊瑚碳酸钙在特定条件下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制成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人工骨,并将其与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和几丁糖复合制成了三种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omposite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CHA)人工骨,将此三种不同配型的复合人工骨和单纯CHA人工骨分别植入四组24只SD大白鼠肌肉内。手术后2、4、6、8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计数高倍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和炎性细胞数量。采用SPSS8.0统计软件处理系统分析。结果 术后各时期取材结果显示:B组(CHA rhBMP2)和D组(CHA rhBM2P 几丁糖)的单位视野内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组(单纯CHA)和C组(CHA 几丁糖):而C组和D组的单位视野内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A组和B组。即D组人工骨的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多、炎性细胞少。结论 rhBMP2-几丁糖/CHA复合人工骨不但具有显著的成骨诱导作用,还具有炎症反应轻及持续的诱导成骨作用,是一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6.
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介绍Cervifix枕颈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6例由新鲜创伤和25例由陈旧性创伤、先天畸形、类风湿引起的枕颈失稳病例,采用Cervifix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随访手术效果。结果 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37个月。3l例均获得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移位和断裂等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l例在术中发现有椎动脉损伤,术后无相关症状出现。所有病例未出现与内固定有关的神经脊髓损伤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 Cervifix系统固定可靠,器械安装方便,手术操作虽有一定难度,但仍是目前枕颈融合内固定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钢板内固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颅颈交界区畸形及其他病变引起的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压迫症需减压内固定,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包括寰枢前路内固定、寰枢后路内固定或枕颈内固定,经口咽前路囊枢椎钢板内固定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寰枢椎前路固定方法,用于治疗先天性疾患、外伤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但临床应用不多。 相似文献
8.
采用Moss-Miami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18例报道)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合并腰椎不稳的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18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行腰椎动力摄片 ,发现合并有腰椎不稳 ,其中 2 1间隙出现椎间盘突出 ,17个节段伴有腰椎不稳。采用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不稳节段用颗粒骨植骨、Moss Miami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腰椎融合术。结果 :术后随访 1~ 2年 ,患者症状改善明显 ,优 14例 ,良 3例 ,可 1例 ;椎间隙融合率 94 4%,未发生断钉退钉现象。结论 :对合并有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椎间盘突出症同时采用后路椎间隙植骨 ,Moss Miami系统固定融合的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在经口咽入路治疗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7~65岁,平均39岁;其中创伤性寰枢椎脱位17例,游离齿状突合并寰枢椎脱位8例.均实施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寰椎采用前路侧块螺钉固定,枢椎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CT扫描观察术后钉道情况,测量螺钉的外倾角、下倾角、螺钉长度等.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寰齿间隙(ADI)评估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共置入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50枚,平均手术时间145 min,平均出血量94 mL.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平均外倾角为20°、下倾角为15 °、螺钉长度为28 mm.24例患者术后获得10~25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JOA评分(15.7±1.1)分和末次随访时(16.0±0.7)分较术前(8.9±1.7)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I由术前(8.7±1.5) mm改善为术后(0.8±0.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7,P<0.05).结论 经口咽入路实施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是可行的,但该技术具有一定风险,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审慎开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三维矫形理论和脊柱内固定系统的发展,重度脊柱畸形后路截骨术在临床逐步得到推广应用。该技术具有矫形效果好、减压充分等优点,但也存在缺乏标准化及个性化治疗策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缺点。该文综述后路截骨技术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术前检查及评估,不同的手术方式及其适应证、矫形效果,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