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3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临床资料我院自1972年6月~1991年7月间共施行胃癌姑息手术370例(姑息切除191例,剖腹探查145例,改道手术44例)。男:女=3.7:1,年龄最大72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为48.6岁。全组随访率为98.4%(364/370),姑息切除随访率为98.9%(179/181)。370例中,17例术后1个月死亡,以手术死亡计,手术死亡率为4.59%,其中姑息切除  相似文献   
22.
残胃癌是指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部分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后或胃癌根治术后5年以上(已排除转移),在胃的任何部位发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1.2]。我科自1972年1月至1996年12月共收治胃癌2110例,39例为残胃癌,占同期胃癌病人的1.85%。本文对其产生病因,外科处理及消化道重建新方法,预防措施进行讨论。临床资料1.性别与年龄:男性34例,女性5例。年龄37~76岁。平均559岁。2首次胃切除情况,首次胃切除术距第二次手术间隔时间为3~34年,平均126年。切除病变分类:胃溃疡25例,十H指肠溃疡2例,胃癌12例。切除术式:BI式13例,BI式26例。3.第二…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比较以CD105和CD34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在早期直肠癌新生血管中表达的差异,探讨CD105-微血管密度(MVD)作为Ⅰ-Ⅱ期直肠癌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应用抗CD105、CD34抗体对380例Ⅰ-Ⅱ期直肠癌组织微血管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多因素回归分析CD105-MVD、CD34-MVD与早期直肠癌肝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D105在直肠癌新生微血管中特异性表达,在正常组织的血管无表达,而CD34在肿瘤及正常组织的大小血管中均广泛表达,两者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CD105-MVD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理组织类型、肝转移率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CD105-MVD是影响全组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CD105-MVD高表达时患者死亡的危险度是低表达患者的3.032倍(95%CI=1.481-6.804).而CD34-MVD与直肠癌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D105是一种较CD34更有特异性的肿瘤性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105抗体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可作为预测早期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生存期的因素并探讨年龄、性别及临床病理特点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1979年7月至2004年8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治疗的16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BinaryLogistic回归、寿命表法和Cox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影响生存期的因素有: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管瘤栓、静脉瘤栓、病灶数目、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范围;多因素分析独立影响因素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14.9%(24/161),单因素分析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浸润深度、淋巴管瘤栓、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多因素分析独立影响因素有:浸润深度和病理类型。[结论]对侵及黏膜下层、未分化型、术前或术中检测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早期胃癌应尽可能扩大手术范围(D2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25.
微血管密度及CD146在小肠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及CD146在小肠间质瘤中的表达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73例小肠间质瘤中MVD及CD146的表达情况,用CD105标记MVD.另取30例正常小肠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小肠间质瘤中MVD为28.00±12.29,CD146高表达率为72.60%(53/73),均明显高于正...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侵袭(BVI)作为Ⅰ~Ⅱ期直肠癌患者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应用抗CD105和CD34抗体对380例Ⅰ~Ⅱ期直肠癌组织微血管进行标记,计数MVD和观察BVI,分析BVI及MVD与Ⅰ~Ⅱ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D105在直肠癌新生血管中特异性表达,在正常组织血管无表达;而CD34在肿瘤及正常组织的大小血管中均广泛表达.与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相比,CD34标记的BVI发现率明显升高(24.5%比5.3%).多因素分析显示,TMN分期、病理组织类型、CD34-BVI和CD105-MVD是影响本组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而苏木精-伊红染色-BVI和CD34-MVD则与直肠癌预后无关.CD34-MVD和CD105-BVI联合检测时,两者均阳性或单一阳性时,患者死亡的危险度是MVD(低表达)/BVI阴性组患者的4.483倍(95%CI 2.861~7.026).结论 CD105和CD34抗体标记的肿瘤MVD和BVI可作为预测Ⅰ~Ⅱ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7.
z目的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注射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05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9例,对照组36例,两组病例特征具有可比性(P>0.05)。试验组69例均给予 rmhTNF 4×10~6U/m~2,肌注,d1~d7,d11~d17,联合化疗。对照组36例给予单纯化疗,化疗方案同试验组。疗效评价按 WHO 统一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好转(MR)、稳定(SD)、进展(PD)。以 CR+PR 为有效率。毒性反应根据 WHO 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结果试验组 CR1例,PR12例,有效率为13/69(18.84%),而对照组 PR1例,有效率仅为1/36(2.78%),试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2)。不同病种的疗效分析显示,试验组肺癌的有效率8/17(47.06%),明显高于对照组1/6(16.67%),试验组胃癌、大肠癌的有效率亦高于相应的对照组,但其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一般状况评分(KPS)为89.00±9.92分,对照组为84.17±8.84分,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8)。rmhTNF 肌注给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注射局部疼痛、畏冷寒战、注射局部红肿硬结、发热、骨肌肉疼痛、感冒样症状等,但程度较轻,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rmhTNF 肌注给药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TGF┐βRⅡ表达与胃癌的发生、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20例正常胃粘膜、10例肠化生,21例异型增生及110例胃癌手术标本中TGF┐βRⅡ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粘膜及肠化生TGF┐βRⅡ表达均阳性、异型增生表达阳性率为95.24%,胃癌表达阳性率为23.64%,其中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42.86%,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17.07%(P<0.01),TGF┐βRⅡ表达水平与胃癌PCNA表达、胃癌浸润胃壁深度和pTNM分期呈负相关(P<0.01)。TGF┐βRⅡ阳性者术后三年、五年生存率分别为73.30%、54.52%。而阴性者为48.60%、24.80%,两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胃癌由于TGF┐βRⅡ减少而逃逸TGF┐β的抑制作用,加速恶性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故检测胃粘膜活检及癌组织中TGF┐βRⅡ表达状况,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胃粘膜癌变倾向及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9.
黏着斑激酶 (FAK)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 12 5 0 0 0的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 ,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特征 ,在细胞内信号转导中起关键性的作用[1] ,有胞内第一信号之称。我们以FAK基因为靶点 ,设计其两条反义寡脱氧核苷酸 ,通过直接注射瘤体的方法 ,观察其在动物实验中的抑瘤效果。一、材料与方法1.细胞培养 :BGC 82 3胃癌细胞株引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 ,在含 10 %灭活小牛血清 (杭州四季青公司 )的RPMI 16 40培养液 ,37℃ ,5 %CO2 饱和湿度CO2 培养箱中连续培养。 2天传代 1次。2 .人工合成反义寡脱氧核苷酸 (A…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粘着斑激酶 (FAK)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方法检测 1 1 5例乳腺癌手术标本中 FAK的表达情况。结果 乳腺癌原发灶 FAK表达阳性率为 81 .74 % ,其中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 6 4 .4 4 % ,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 92 .86 % (P<0 .0 1 ) ,FAK表达水平与乳腺癌大小和 p TNM分期进展呈正相关 (P<0 .0 1 ,P<0 .0 1 )。FAK阳性者术后 3年、 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5 .96 %、 4 5 .39% ,而阴性者为 76 .1 9%、 6 0 .6 1 % ;两组患者术后 3年、 5年生存率差别均有显著性 (P<0 .0 5 ,P<0 .0 5 )。结论 乳腺癌组织由于 FAK表达增加 ,导致恶性细胞的发生、增殖、浸润和转移。故检测乳腺癌组织中 FAK表达状况 ,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