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1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总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必要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4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46个动脉瘤,其中100%闭塞42个,95%闭塞3个,90%闭塞1个,全组无死亡。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填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12~72个月,临床症状均消失,20例有颅神经压迫症状者18例完全恢复正常,另2例为永久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全组术后均无破裂出血。结论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必要的,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的方法安全实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受体A(ETR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日本大耳白家兔45只,随机分为SAH模型组(20只),盐水对照组(15只),穿刺对照组(5只),空白对照组5只。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制作SAH的动物模型,并进行CGRP和ETRA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GRP和ETRA的免疫表达。结果CGRP和ETRA免疫阳性标记在SAH组模型均有表达,CGRP阳性细胞在1h时少量表达,3~7d时表达明显,其中5d时最显著,10d时阳性细胞表达已经减少,但未达到正常水平。SAH模型组ETRA主要表达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胞浆内,建模后1h时染色较淡;3d时染色最强烈;5d时染色较3d弱,此后染色逐渐变淡。结论SAH后脑组织CGRP和ETRA的表达增强,并呈现明显的动态改变,但两者的变化趋势并不同步;CGRP和ETRA可能在延迟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及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56例TCCF患者中54例采用股动脉穿刺入路,另2例采用股静脉-岩上窦入路行海绵窦内栓塞;56例中49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2例采用微弹簧圈栓塞,5例采用可脱性球囊加微弹簧圈栓塞。结果49例成功闭塞瘘口且保留颈内动脉(ICA)通畅;7例瘘口及ICA被同时闭塞。本组ICA通畅率为87.5%,无手术死亡,治愈率为100%。随访4个月~12年,均无瘘口再通,术后除1例患眼永久性失明外,病情均恢复良好,无脑缺血及脑梗塞等并发症。结论经动脉入路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小瘘口TCCF可选择微弹簧圈栓塞;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4.
目的评价伽玛刀(Gamma Knife)放射外科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采用OUR旋转式伽玛刀作为首选方法治疗的143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PRL型54例、GH型24例、ACTH型11例、混合型(GH+PPL)15例和无功能型(NFA)39例。肿瘤直径2 mm~64 mm(平均26.3 mm),30%~70%等剂量曲线包绕肿瘤,肿瘤平均周边剂量26.5Gy,平均中心剂量41.0Gy。对术后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液激素水平和鞍区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访期3~30个月,平均18月,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103例(72.0%),激素水平下降或恢复正常84例(80.8%),肿瘤缩小或消失87例(60.8%),平均肿瘤生长控制率为95.1%。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对各种类型垂体腺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改善和控制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激素水平和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85.
虽然影响脑胶质瘤预后的因素很多,但术后残留或复发尤为重要.现将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在早期诊断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6.
对78例脑膜瘤和10例脑膜瘤周围正常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脑膜瘤阳染率为92%(73/78),组织中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正常脑组织阳染率为10%(1/10),组织中单核细胞罕见。提示脑膜瘤细胞中能产生单核细胞化学诱导蛋白-1(MCP-1),而周围正常脑组织不产生MCP-1。MCP-1能介导单核细胞浸润脑膜瘤组织。  相似文献   
87.
本文旨在评价超选择性脑血管内灌注三尖杉酯碱与氨甲喋呤化疗恶性脑瘤的疗效。按条件选择了恶性脑瘤10例,采用Seldinser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性的将Magic导管置入病侧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分支以上,经导管用20%甘露醇开放血脑屏障后将三尖杉酯碱0.1~0.45mg/kg及氨甲喋呤0.1~0.2ing/kg各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在120分钟内恒速灌注,每例化疗1~5次,全组共进行30次化疗。结果表明,化疗后肿瘤体积缩小率平均为46.18%,总有效率为70%,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脑胶质瘤术后残留或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正常对照8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18例,其中术后残留或复发10例,术后无残留或复发者8例,最终诊断均经病理学及临床随访证实。所有患者均行18F-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选择脑18F-FDG菜单进行采集条件设置,以COSEM进行三维图像重建,观察两组患者各断层面18F-FDG分布特点;采用感兴趣区技术,计算两组患者的肿瘤最大/白质平均计数比值(T/WM)。结果:8例术后无残留或复发者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均为阴性;10例脑胶质瘤术后残留或复发组中18F-FDG显像阳性7例,假阴性3例,阳性率为70%,准确性为83.33%(15/18)。阳性结果的影像表现特征为原病灶的手术区出现点片状、环状18F-FDG摄取或摄取增高,T/WM比值为2.90±0.67;而术后无复发组其T/WM比值为1.09±0.0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57,P<0.05)。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可用于脑胶质瘤术后残留或复发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66例,分为内镜组36例和引流组30例。内镜组在神经内镜下行脑室血肿清除术,引流组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分析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感染率、脑积水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结果①术后48 h内镜组36例中12例血肿清除〉90%,21例清除60%~90%,3例清除〈60%,引流组30例中1例血肿清除〉90%,8例清除60%-90%,21例清除〈6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Zc=5.146,P〈0.01)。②内镜组1例(2.7%)发生颅内感染,引流组4例(13.3%)发生颅内感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5,P=0.252);内镜组2例(5.6%)发生脑积水,引流组11例(36.7%)发生脑积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3,P=0.004)。③术后6个月内镜组ADLⅠ级17例,Ⅱ级9例,Ⅲ级6例,Ⅳ级2例,Ⅴ级1例,死亡1例,恢复良好率为88.89%(32/36);引流组ADL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1例,死亡2例,恢复良好率为66.67%(2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c=2.907,P=0.004)。结论神经内镜下行脑室内血肿清除术较脑室穿刺外引流术血肿清除效果好,并发症及后遗症相对较少,能改善患者预后,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影像特点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对8例大脑后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行影像学检查和介入检查。结果8例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表现动脉瘤破损和对比剂外溢进入瘤腔,并显示假性动脉瘤大小形态;4例行MRI检查表现为囊性结构,T1与T2加权相上是混杂信号,可见流空现象。2例行动脉瘤瘤内完全致密填塞术,1例死亡,1例预后良好;6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术,其中1例出现暂时性视野偏盲,经治疗后恢复,余患者愈后良好。结论DSA检查对大脑后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定性、定位最准确,介入治疗对假性动脉瘤的效果较好,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