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00篇
内科学   30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31.
背景:近年来,脐血逐渐成为亲缘及非血缘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种极其关键的替代干细胞来源,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儿童恶性血液病的治疗。目的:比较同胞与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01-01/2018-12-3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接受同胞脐血移植及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脐血移植患者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同时应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与结论:①2例同胞脐血移植患者及3例非血缘脐血移植患者造血植入失败继发感染死亡,其他全部脐血移植患者均顺利达到造血植入;同胞脐血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7 d(11-43 d),18 d(12-45 d),P=0.307]与[20.5 d(15-50 d),27 d(18-56 d),P=0.773],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②同胞脐血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6%vs.43%,P=0.737)与(15%vs.33%,P=0.412),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同胞脐血移植组与非血缘脐血移植组移植后感染的发生率为56%,7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43);③同胞脐血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2年总体生存率与2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1%vs.36%,P=0.301)与(56%vs.33%,P=0.151),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同胞脐血移植组、非血缘脐血移植组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4%vs.24%,P=0.044)与(50%vs.20%,P=0.039),两组在长期生存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④结果显示同胞与非血缘脐血移植均是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可行的移植方式,尤其在儿童血液病患者替代供者移植的长期生存方面明显受益。  相似文献   
132.
应用微卫星标志进行脐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植活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微卫星标志进行脐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植活检测,动态检测植活类型。方法:对12例脐血移植患者进行植活检测,其中10例作动态检测。另2例作随访检测。选用D12s2257、D12s2398、Dxs991、Dxs1199、D17s1292、D5s8186个微卫星位点为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作银染色分析。取供者脐血或外周血及受者口腔黏膜DNA做为对照。结果:10例动态检测者移植后14d,6例为混合性嵌合(MC);第21天,7例为MC或完全性嵌合(CC),其中4例为CC;第28天,6例为CC。2例植活失败的病例始终未检测出嵌合表达。2例随访检测结果为CC。结论:应用微卫星标志进行脐血移植后的植活检测,能早期检测是否植活及嵌合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3.
对郑州市二七区、中原区1986~1988年白血病的发病因素进行了调查。每年的调查人群数分别为449687,481206,503815人,共发现44例新发白血病。调查表明,年龄因素与发病关系明显,老年人(≥50岁)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人。采用病例与对照1:2配对调查的方法,进行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密切接触化学品是白血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服用乙双吗啉是危险因素,10年内多次接触x线和遗传因素也可能和白血病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4.
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治疗放射及化学治疗所致的骨髓抑制18例(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47±s8a)。rHGM-CSF300μg,sc,qd或qod。升白泰组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48±7a),升白泰冲剂15g,po,tid;安慰剂组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6±9a),维生素C0.2g,po,tid。结果:治疗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升高多于对照组(P均<0.01)。  相似文献   
135.
霍奇金病完全缓解6年后发生急性髓性白血病1例四川攀枝花攀钢职工总医院内科陈艳才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魏旭东,宋永平,邹典斌霍奇金病(HD)完全缓解后发生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临床少见,且经治疗后达持续完全缓解者罕见,我们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6.
ABO血型不合的脐血干/祖细胞移植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4月笔者采用ABO血型不合、HLA相合的同胞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UBSCT)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M2a)1例, 获得成功,随访38个月,一般情况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7.
局部麻醉下骨髓采集术的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大剂量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探讨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采集骨髓方法。方法 2 3例采集术于采集前3 0min肌注杜冷丁5 0mg、安定10mg ,半小时后,用0 .1%利多卡因2 0 0~40 0mg多部位局麻,采集骨髓2 0 0~80 0mL。采集过程中回输异体压积红细胞或自体血,同时观察疼痛情况、监测生命体征。结果 全部病例生命体征稳定。术中疼痛的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 1分2人(8% ) ,2分19人(84% ) ,3分2人(4 % )。术后第2天患者即可自由活动,无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局麻下采集骨髓简便、安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毛萼乙素(EriocalyxinB,EriB)是一种从唇形科植物疏花毛萼香茶菜中提取的二萜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肿瘤细胞活性.本研究探讨EriB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周期阻滞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5个浓度(0、0.2、0.4、0.6、0.8和1μmol/L) EriB处理72 h淋巴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变化;蛋白质印迹法分析不同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 0、0.2、0.4、0.6、0.8和1μmol/L浓度的EriB对淋巴瘤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强,半数生长抑制浓度在0.2~1.0μmol/L.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0.4μmol/L EriB作用Namalwa细胞24 h后G0/G1期细胞百分率为(44.71±4.10)%,对照组为(33.79±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78,P=0.041;FCM结果显示,分析0.4μmol/L EriB作用Namalwa细胞6、12和24 h凋亡率分别为(4.21±1.06)%、(20.34±4.71)%和(29.91±5.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4±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56,P<0.001.蛋白质印迹法分析显示,EriB处理后的Namalwa细胞蛋白p21、p27、p-Caspase-3、p-Caspase-8和p-Caspase-9表达上调,磷酸化NF-κB和其激活子IκB激酶表达下调.结论 EriB可能通过下调NF-κB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39.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抗伊马替尼机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体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原始及定向白血病干,祖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从而更深入阐明部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在经历一段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完全缓解后复发及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6在河南省血液病研究所完成。①对象:选取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患者对治疗及实验知情同意: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过程中应用的伊马替尼为Novartis公司产品,批号B-1701-0001-000005;氟波酯为浙川制药公司产品,批号030321495。②实验方法:抽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10mL,分离得到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特性、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FIk1^+CD31^-CD34细胞。以诱导造血集落的前48h,96h,120h内培养体系中含5μmol/L伊马替尼分别作为伊马替尼1,2,3组,设立空白对照,均体外培养18d,检测伊马替尼对造血集落培养基中的未分化及处于分化阶段的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Ik1^+CD31^-CD3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将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Ik1^+CD31^-CD34细胞分为3个亚群,即G0期、G1期及S/G2+M期,分别评估氟波酯、伊马替尼、氟波酯联合伊马替尼对3个亚群细胞的体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结果:①伊马替尼对处于分化阶段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Ik1^+CD31^-CD34细胞增殖及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伊马替尼1组每1000个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Ik1^+CD31^-CD34细胞产生的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红系爆式集落数无明显变化(P〉0.05),伊马替尼2,3组两种造血集落数均显著降低(P〈0.05)。在内皮诱导体系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伊马替尼3组CD31^+/vWF^+细胞出现率明显降低(P〈0.05),且分化形成血管样结构的时间延迟。②伊马替尼诱导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Ik1^+CD31^-CD34细胞及其分化细胞凋亡的比较:5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8h后,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Ik1^+CD31^-CD34细胞凋亡数量明显低于其分化的造血、血管内皮细胞(P〈0.05)。③氟波酯联合伊马替尼对白血病干细胞体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氟波酯联合伊马替尼能显著诱导处于G0期的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Ik1^+CD31^-CD34细胞分化为造血细胞,同时也能显著诱导其凋亡。单独应用氟波酯或伊马替尼均对处于Go期的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Ik1^+CD31^-CD34细胞凋亡无呀显影响.进入G,期及S/G2+M期后有一定的促凋亡作用。 结论:①临床所观察到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在运用伊马替尼一段时间后出现正常的造血恢复现象,可能仅仅是因为伊马替尼清除了定向恶性白血病祖细胞的增殖。②氟波酯联合伊马替尼可有效诱导原始白血病干细胞的分化及凋亡。  相似文献   
140.
本研究探讨5种细胞株中MHC-Ⅱ类抗原(HLA-DR、DP、DQ)表达及IFN-γ诱导后MHC分子与CⅡTA表达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5种细胞株中CⅡTA蛋白及MHC分子的表达,用RT-PCR检测细胞株中CⅡTA基因表达。结果表明:5种细胞株中MHC-Ⅱ类分子与CⅡTA的表达一致;组成型表达CⅡTA的细胞株亦表达MHC-Ⅱ类分子,经IFN-γ诱导后表达CⅡTA的细胞株表达MHC-Ⅱ类分子亦恢复;IFN-γ诱导后仍不表达CⅡTA的细胞株,对IFN-γ促MHC-Ⅱ类分子表达的作用亦无反应。结论:某些肿瘤细胞株不能表达MHC-Ⅱ分子与CⅡTA表达缺陷有关,这表明CⅡTA参与调控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表达,它可能在肿瘤免疫逃逸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