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1世纪以来,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靶向药物的不断发展,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并显著改善了生存预后。当前抗HER2靶向药物主要包括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单克隆抗体类药物,拉帕替尼、奈拉替尼等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DM1、T-DXd等抗体药物偶联物,这些药物在不同病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是以曲妥珠单抗的靶向治疗为基础,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患者可进行强化靶向治疗进一步改善预后,而晚期患者则需要对靶向治疗方案合理排兵布阵以克服耐药,延长生存。本文将从疾病各个阶段的抗HER2靶向治疗现状、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对抗HER2靶向治疗未来的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MDM2基因是p53基因的负性调控因子,其SNP309遗传多态性可能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有关,本研究探讨SNP309多态性在福建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23例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35岁)和10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MDM2基因SNP309(T>G,rs2279744)的PCR扩增,并采用时间飞行质谱分析(MALDI-TOF-MS)法鉴定多态性的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危险度OR及95%CI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结果:MDM2基因SNP309多态性基因型在正常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TT:28(27.7%)/26(21.1%),TG:50(49.5%)/61(49.6%),GG:23(22.8%)/36(29.3%);两组间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以rs2279744的TT基因型为参照,含G基因型(TG,GG)未显著性地提高乳腺癌的发病危险,OR=1.358(95%CI:0.706~2.614,P>0.05).结论:MDM2基因SNP309(T>G,rs2279744)多态性可能与福建地区汉族人群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无关,其作为低外显率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位点尚不明确,作为未来临床基因筛查的候选指标还需谨慎.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是可遗传的肿瘤,特别是遗传倾向乳腺癌和遗传背景密切相关;鉴定高外显易感基因的突变或低外显易感基因的多态性位点是目前乳腺癌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就近年来乳腺癌易感基因的遗传学研究及基因变异的筛查技术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CDH 1基因-1 60(C→A)多态性与胃癌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DH1基因160(C→A)多态性在福建地区胃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胃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方法对102例胃癌患者进行CDH1基因160(C→A)多态性的基因型分析,比较基因型分布和胃癌组织浸润转移等侵袭性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CDH1基因160(C→A)多态的CC、CA和AA基因型在胃癌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8(56.9%)、38(37.3%)和6(5.9%);160(C→A)基因型分布与胃癌组织病理分级显著性相关(P=0.038),与肿瘤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05);与淋巴结转移(N1与N2 N3)显著相关(P=0.027);与CC纯合基因型相比,含A等位基因型的胃癌趋向于高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深,淋巴结转移更多。160(C→A)基因型分布与组织学类型、肿瘤部位及病期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CDH1基因160(C→A)多态性与福建地区胃癌的侵袭性有关,携带A等位基因可能是胃癌侵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YP19A1基因R264C的(C→T)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在上海地区BRCA1/BR-CA2基因突变阴性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无BRCA1/2突变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21名正常对照者进行CYP19A1基因第7外显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随后进行DNA直接测序鉴定其R264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危险度比值比(odd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应用非条件Logistie回归分析计算。结果CYP19A1基因R264C多态的CC、CT、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4(77.8%),22(20.4%),2(1、8%);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7(77.7%),24(21、4%),1(0.9%);在研究的总人群中,CT基因型的频率为20.9%(46/220),TT基因型的频率为1.4%(3/220)。以CC基因型为参照,CT或TT基因型没有显著性地提高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其中携带CT基因型风险为(OR=1.16,95%CI:0.53。2.55),携带TT基因型风险为(OR=1.44,95%CI:0.12-17.15);经过月经状态和身体质量指数分层,也未能发现其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结论CYP19A1基因R264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有别于其他种族,有其自身的分布特点;R264C可能与上海地区中国汉族人群乳腺癌发生的遗传易感性无关,尚不足作为低外显率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位点,不建议作为未来临床基因筛查的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上皮钙黏着蛋白(E—cadherin)的编码基因CDHI是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本研究探讨CDH1基因-160(C→A)多态性在福建地区胃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福建地区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对102例胃癌患者和101名正常对照者进行CDH1基因-160(C→A)多态的基因型分析,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危险度OR及95%CI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结果 CDH1基因-160(C→A)多态的CC、CA、AA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印频率分别为58(56.9%).38(37.3%),6(5.9%);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5(54.5%),41(40.6%),5(5%);两组间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基因型没有显著性地提高或降低胃癌的发病危险(OR=1.12;95%CI:0.32~3.95);携带A等化基因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也无关联性。结论 CDH1基因-160(C→A)多态性可能与福建地区中国人群胃癌发生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7.
CHEK2基因c.1100delC与中国人遗传性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非BRCA1/2基因突变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中CHEK2基因c.1100delC突变的携带情况及可能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来自114例遗传倾向性乳腺癌,包括家族性乳腺癌76例,其中8例发病年龄低于40岁;38例单纯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40岁)。对照组为121名无乳腺癌的健康女性,静脉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对CHEK2基因的第10~14外显子进行长片段PCR扩增,PCR产物再进行含突变的第10外显子的扩增。突变分析全部由DNA直接测序进行鉴定。结果研究人群和对照人群中都没有发现c.1100delC的突变;在3例(3/114,2.6%)家族性乳腺癌中发现邻近c.1100delC的新的错义突变位点1111C〉T(p-His371 Tyr),对照组中则无此突变发现。结论CHEK2基因c.1100delC突变可能是中国人群罕见的突变位点,在中国人乳腺癌遗传易感性中的作用非常有限;1111C〉T可能与中国上海地区遗传倾向乳腺癌低度外显的易感性有关,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海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研究对象来自35个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家系中至少有一个一级亲属乳腺癌患病史。共35例患者,其中13例发病年龄≤加岁。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BRCA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突变分析先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筛查,之后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4个突变位点,其中2个为新发现位点——拼接点突变(IVS17-1G〉T;IVS21+1G〉C);另两个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移码突变(1100delAT;5640delA)。BRCA2基因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位于11号外显子上,为移码突变(5802delAATT)。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单核苷重复多态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频率(11.4%)高于BRCA2基因(2.9%)。结论新发现的2个BRCA1基因的拼接点突变可能是中国上海人群家族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我国上海地区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该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中BRCA基因的突变谱,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筛查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结肠癌肝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比较结肠癌肝转移 40例 (转移组 )及同期无肝转移结肠癌 35 7例 (对照组 )病理因素及血清癌胚抗原 (CEA)水平。 结果 结肠癌肝转移原发部位多见于乙状结肠 (37.5 % ) ,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率高、肠壁浸润深度深 ,转移组组织学以高分化型腺癌为主 (72 .5 % ) ,转移组血清 CEA水平增高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 ;年龄、肿瘤浸润周径、肿瘤大体分型对肝转移影响不大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结肠癌肝转移多发生于乙状结肠、伴有淋巴结转移、浸润全层、高分化型癌及 CEA水平高者  相似文献   
20.
p27kipl在胃癌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27^kipl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生物学行为及对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 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2例胃癌组织中p27^kipl表达水平。结果 92例胃癌中,p27kipl蛋白阳性39例(42.4%),其中弱阳性28例(71.8%),强阳性11例(28.2%)。在胃癌组织中,p27^kipl蛋白水平与胃壁浸润深度、TNM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区域淋巴结转移等均相关。单因素生存分析,p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