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伴低T3 综合征已逐渐被认识。据报道[1] ,低T3 综合征的产生与CHF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究竟CHF时低T3 综合征是否需要纠正、纠正低T3 综合征能否明显改善CHF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尚存争议。作者对 1997年 10月~ 1999年 7月收住心内科的 18例伴低T3 综合征的重度CHF(NYHAⅢ~Ⅳ级 )试用小剂量短疗程优甲乐50 (左甲状腺素钠 ) ,并以同期住院常规抗CHF治疗的 16例重度CHF作对照 ,以探讨纠正CHF时低T3 综合征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A组 (优甲乐50 组 ) 18例 ,男 12例 ,女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间质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和心力衰竭的关系及卡维地洛干预对此的影响。方法:110只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主干制备成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随机分成心力衰竭对照组和卡维地洛治疗组。两组又随机分为2,4,8周亚组。另设假手术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心功能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心力衰竭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蛋白表达在各亚组明显升高(均P<0.05),而卡维地洛治疗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表达在4周和8周亚组明显降低(均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大鼠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呈现动态变化,心功能进行性降低。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间质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增高,是心室重塑和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卡维地洛可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而改善心室重塑及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协同地高辛控制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室率的疗效。方法共入选住院及专科门诊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40例,全部病例均间断长期(4周以上)服用地高辛0.125mg/d-0.250mg/d,日常轻体力活动时心率仍大于100/min,加服稳心颗粒(每日3次,每次1包,共服4周),期间服用地高辛剂量不变,并且不用其抗心律失常药物。加服稳心颗粒前及疗程结束后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08:00-09:00静息20min测血压及心率,Holter检查计数24h总心率、平均心率、最快心率及最慢心率,并计数其他心律及频度,查血脂、血糖、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结果加服稳心颗粒后有86例患者自觉胸闷、气短、心悸及乏力症状减轻,其有效率达90%,静息时心率及24h Holter总心率、平均心率、最快心率较治疗前明显减慢(P〈0.05或P〈0.01),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不显著,心电图QRS波群形态及时间、Q-T间期无明显改变。6例病人出现消化道症状,2例病人出现头晕,但均可耐受。结论稳心颗粒协同小剂量地高辛控制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心室率效果较好,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MI)后白介素-17(IL-17)的表达在MI后心室重塑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液氮冷冻法建立大鼠MI 4周和8周模型。将MI大鼠随机分为MI对照组(C组)、小鼠同型IgG组(G组)和IL-17抗体组(A组)。每组又随机分为4周和8周亚组,每个亚组约8~10只。另设假手术组8只(S组)。共54只。S组和C组分别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0.8mL PBS溶液,并注入0.2mL空气促使液体分散到腹腔内),G组、A组分别注射小鼠同型IgG1+PBS溶液(100μgIgG1溶于0.8mL PBS,同样注入0.2mL空气)、小鼠抗人IL-17单克隆抗体+PBS溶液(100μg IL-17抗体溶于0.8mL PBS溶液,同样注入0.2mL空气)。每隔1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5次。应用超声心动图及病理学方法测定胶原的表达以评价大鼠心功能变化和心室重塑的过程,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IL-1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显示大鼠心室重塑模型构建成功。与S组比较,MI组大鼠心肌组织IL-17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MI组比较,A组IL-17表达显著减少(P<0.05),超声心动图各相关指标明显改善(P<0.05),Ⅰ/Ⅲ胶原比例较之显著降低(P<0.05)。而G组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I后大鼠心肌组织IL-17表达明显增加,IL-17表达可能与MI后心室重塑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白细胞介素17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如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不稳定型冠心病等表达增加,在心血管病慢性炎症性过程起到了一定作用。分析白细胞介素17在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构建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将62只雄性SD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随机分14d组、28d组、56d组及112d组,另设假手术组大鼠10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技术(LSCM)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肌IL-17的表达。结果造模成功率为58.06%。ELISA、Western blot、激光共聚焦的结果均表明在大鼠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IL-17在心肌组织大量表达,且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升高,在112d表达最为显著。结论 IL-17作为一种强力的促炎症因子在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中大量表达,可能与慢性心力衰竭后的心室重塑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腺性膀胱炎与膀胱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腺性膀胱炎、31例膀胱腺癌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腺性膀胱炎标本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45.00%;31例膀胱腺癌标本中Survivin阳性率70.97%;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Survivin表达均为阴性.膀胱腺癌GⅠ、GⅡ级组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55.56%,GⅢ级组中阳性率为92.31%,两组比较P<0.05.结论:从病理学角度支持腺性膀胱炎是正常膀胱组织向膀胱癌发展的一个中间阶段,Survivin可考虑作为诊断早期膀胱腺癌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是临床常见且需治疗的心律失常。已往研究显示,小剂量胺碘酮(amiodarone)疗法对心房颤动高效且耐受良好[1]。但仍有严重毒副反应的发生及因毒副反应而停药者。本文旨在探讨更小剂量胺碘酮治疗PAF及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 ?..  相似文献   
18.
粒细胞缺乏是抗甲腺药物 (ATD)最严重的毒性反应。1994年 7月~ 1997年 6月 ,我院内分泌代谢病房共收治Grave’s病 2 10例 ,其中发现粒细胞减少 37例 (17 6 % ) ,粒细胞缺乏 10例 (4 7% ) ,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10例Grave’s病在抗甲状腺药物 (ATD)治疗过程中 ,发生粒细胞减少 (粒减 ) 37例 (17 6 % ) ,粒细胞缺乏 (粒缺 ) 10例 (4 7% ) ,均为服ATD所致 ,无其它服药史。10例粒缺中 ,男 1例 ,女 9例 ,年龄 18~ 5 4岁 ,平均 38 9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16年 ,平均 3 5年 ;7例由他巴唑所…  相似文献   
19.
孙向东  袁俊强  宋亚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584-2585,2587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影响及效果。[方法]选择5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强化组和常规组,两组术前10d给予阿伐他汀20mg口服,强化组手术当日给予阿伐他丁80mg,常规组则仍给予20mg,术后两组继续应用阿伐他丁20mg。测定术前及术后1d,5d及10d血清中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结果]2组患者间术后血脂均未见明显变化,2组间相比及2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强化组术后1d、5d、10d其C反应蛋白均较常规组低(P﹤0.05)。[结论]他丁类药物不仅有降脂作用,其抗炎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宫颈冷刀锥切术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2007年1月~2009年6月在我院门诊妇科收治入院并同意采取采用冷刀锥切术治疗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的病理结果 与宫颈锥形切除术后的病理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宫颈冷刀锥切术后与术前阴道镜病理结果 诊断相符者169例(84.496),不符合者31例(15.6%),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5,P<0.05).术后有11例(5.5%)局部少量出血,多发生在术后1~3d,7例(占3.5%)术后出现切口局部感染,抗炎治疗后恢复,2例(1.0%)于术后9~13d由于缝线脱落出现活动性出血.3例患者术后1周后出现腹痛,B超检查后提示宫腔积液.结论 宫颈冷刀锥切术与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存在一定的差距,可以弥补阴道镜下活检的不足.因此,宫颈冷刀锥切术能提高宫颈病变诊断准确性,可以避免宫颈病变的诊治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