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15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综合类 | 11篇 |
预防医学 | 33篇 |
药学 | 9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 探讨氡与亚砷酸钠联合染毒对人永生化上皮(HBE)细胞的DNA损伤作用.方法 以HBE细胞为研究对象,将HBE细胞暴露于20 000 Bq/m3氡浓度、不同时间(0~75 min)和不同浓度(0 ~ 50 000 μmol/L)亚砷酸钠以及联合作用,采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通过中效原理,计算氡不同暴露时间和亚砷酸钠不同浓度联合作用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以不同染氡时间(20 000 Bq/m3,10、20和40 min)和不同亚砷酸钠浓度(1.5、3.0和6.0 μmol/L)处理HBE细胞,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CGE)检测氡、亚砷酸钠单独及联合染毒后HBE细胞的DNA损伤情况.结果 氡与亚砷酸钠单独或联合作用对HBE细胞均有抑制作用;氡不同暴露时间和亚砷酸钠不同浓度联合作用的联合指数CI =0.41,表明二者呈现协同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染氡各组HBE细胞的尾部DNA百分含量、尾矩和Olive尾矩均显著增加(t=12.90 ~23.61,8.81 ~21.39,18.46~38.97,P<0.05);亚砷酸钠染毒各组HBE细胞的尾部DNA百分数、尾矩和Olive尾矩均显著增加(t=18.46 ~39.67,17.41 ~ 27.42,28.03 ~ 46.32,P<0.05),呈现剂量效应关系.氡与亚砷酸钠联合染毒后DNA损伤存在交互作用(F尾部DNA百分含量=76.07,P<0.01;F尾矩=290.51,P<0.01;Foliver尾矩=273.46,P<0.01).结论 氡与亚砷酸钠联合染毒对HBE细胞的DNA损伤可产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3.
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是整个核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受照射人员进行及时、正确的医学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远期危害,有效地保护公众的安全与健康.为解决核与放射事故后的医学救援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了医学应急处理原则和一般程序[1-3].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建立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的体制机构方面积累了不少先进经验[4-5].我国也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援体系,并且开展了一系列医学应急准备工作[6-8]. 相似文献
84.
85.
86.
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目的:了解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方法:试验组痉挛型脑瘫儿童20例,对照组为52例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童.运用Uhraflex连续性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两组儿童进行了步行时动态足底压力运动力学数据采样,经过电脑数据录入分析,取得动态足底压力曲线及特征量参数(包括双测的z1、z2、z3、t1、t2、t3、ts)。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步态分析曲线及各参数进行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及相应特征量数据的实验组儿童10例,其步态的足底压力特征量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右侧的tz1、tz2、tz3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脑瘫儿童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均较正常儿童短,右侧的tz1、tz3增加,而tz2缩短。结论:部分痉挛型脑瘫患儿动态足底压力曲线不能表现出典型的双峰曲线。能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及相应特征量数据的实验组儿童中,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均较正常儿童短,右侧的tz1、tz3增加,而tz2缩短。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砷暴露大鼠唾液中含砷量变化及其与血砷、尿砷间的关系.方法 将32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及低(0.2 mg/kg)、中(2.0 mg/kg)、高(20.0mg/kg)剂量亚砷酸钠染毒组,每组8只.采用经口灌胃染毒方法,隔日1次,连续2周后收集唾液、血液、尿液及脏器,计算脏器系数,应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AFS-230)检测血砷、尿砷,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唾液砷.结果 亚砷酸钠染毒组大鼠体质量增长值均低于对照组,其中高剂量组[(76.13±17.19)g]与对照组[(103.00±12.31)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大鼠肝脏及肾脏脏器系数[(3.92±0.54)%、(0.96±0.15)%]与对照组[(3.27±0.35)%、(0.76±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低、中、高染毒组大鼠唾液砷[(0.044±0.019)、(0.211±0.071)、(1.128±0.380)mg/L]、血砷[(11.832±1.887)、(45.032±7.216)、(121.839±17.323)mg/L]及尿砷[(0.138±0.085)、(0.874±0.328)、(8.843±1.754)mg/L]与对照组[(0.018±0.014)、(2.267±0.370)、(0.025±0.011)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且各染毒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鼠唾液砷与血砷、尿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4、0.960(P均<0.01).结论 高砷暴露可抑制大鼠体质量增长,并对肝脏及肾脏有较强毒性.砷在唾液中存在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且唾液砷与血砷、尿砷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提示唾液砷也是一种良好的砷暴露标志物.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二甲基胂酸(DMAV)对小鼠肺和皮肤肿瘤的促进作用与二甲基次胂酸(DMAⅢ)诱发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作为始动剂、DMAV作为促进剂的致小鼠肺肿瘤两阶段动物模型,并给予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干预,以及用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作为始动剂、DMAⅢ作为促进剂的致小鼠皮肤肿瘤两阶段动物模型,观察肿瘤发生情况并对皮肤肿瘤进行病理分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小鼠肺和皮肤中8-氧-2'-脱氧鸟嘌呤核苷(8-oxodG)变化.结果 小鼠发生肿瘤数和肺组织8-oxodG水平,4NQO+DMAV+EGCG组明显低于4NQO+DMAV组(0.89±0.30比4.00±0.82.1.21±0.09比1.53±0.32:P<0.01).DMBA+DMIⅢ组小鼠皮肤高度角化发生数高于DMBA组(25比10,P<0.05);与0 h[(1.25±0.11)/105dG]比较,表皮组织8-oxodIG的生成量0.5 h[(1.67±0.17)/105dG]、1.0 h[(1.62±0.12)/105dG]、2.0 h[(1.66±0.23)/1 05dG]、3.0 h[(1.60±0.15)/105dG]明显增多(P<0.01).结论 DMAv的促肿瘤发生作用与DMAⅢ诱发的氧化应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9.
砷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具有类金属性质的化学元素,慢性砷中毒能引起人类多器官癌症和多种慢性病的高发,砷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认定为确定的人类敛癌物.我国是受慢性砷中毒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