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眼的屈光状态与身体发育一样,是一个随眼球逐渐由小向大增长、眼屈光逐渐由远视向正视的演变过程,即眼的正视化(emmetropion).这个过程中重要集中在3~15岁,眼球仅增长1mm,屈光度从-3D到OD.其间诸多因素的干扰可以加快发育速度,使眼球过度生长,形成近视,即眼的近视化(myopization).这些因素包括,眼轴、角膜曲率、晶体,还有眼压对球壁的作用、散光对视网膜成像的离焦、边距调节,即屈光匹配、屈光补偿机制(retractive compensation),以及身体的青春期发育等.  相似文献   
82.
量子点与多肽LyP-1的连接、表征及对肿瘤细胞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相合成的量子点(Quantum dots,QDs)纳米粒子,通过交联剂[N-succinimidyl3-(2-pyridyldithio)propionate,SPDP]将其与多肽LyP-1(CGNKRTRGC)进行连接以形成一种纳米荧光探针。毛细管电泳、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LyP-1已成功地连接到了QDs表面,所得荧光探针能较好地识别SPCA-1肺腺癌细胞,但不识别HL-60原髓细胞白血病成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83.
大鼠生精小管体视学及PCNA、凋亡表达的发育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生精小管面积、管腔等体视学参数与生精细胞增殖、凋亡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凋亡细胞原位检测和图像分析技术。 结果 大鼠从出生后生精小管平均面积逐渐增加 ,于生后 3月龄时达到最大 ,除与生后 6月龄组差异不显著外 ,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6月龄后生精小管面积逐渐减少 ,2 5月龄时生精小管面积与 3周龄时相当 ;生精小管在 3周龄时开始出现管腔 ,在生后 6月龄时其平均面积最大 ,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P <0 0 5或P <0 0 1) ,至生后 2 5月龄 ,管腔不明显 ,多被结缔组织填充 ;生精细胞间于生后 10月龄开始出现空泡 ,生后 2 5月龄空泡化明显 ,生精小管基膜及间质血管增生严重。PCNA及凋亡的阳性表达在生后 3周龄出现高峰 ,生后 2 5月龄细胞凋亡又出现 1个高峰。 结论  1 生后 3周龄至 3月龄生精细胞增殖旺盛是生精小管平均面积迅速增大的原因之一。 2 生后一定阶段生精小管管腔的出现与生精细胞的凋亡有关 ,而生精小管管腔的出现有利于精子的生成与运输。 3 衰老大鼠生殖功能的下降与其组织结构的纤维化及生精小管基膜厚度增加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4.
白血病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晚期肺曲霉菌病CT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血病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晚期肺曲霉菌病的CT特征及其转归,以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对疾病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4例白血病异基因骨髓移植术后晚期肺部感染曲霉菌患者的胸部螺旋CT、高分辨率CT(HRCT)或亚高分辨CT进行观察及总结,并对病理、支气管镜分泌物培养为曲霉菌或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阳性的患者行CT随访观察,同时记录这部分患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观察其与疾病的关系.结果 白血病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晚期肺曲霉菌感染胸部CT表现多样,最常见者为单发或多发结节;对于有病理、支气管镜检分泌物培养曲霉菌阳性或GM试验阳性的患者行CT随访观察,完全吸收者6例,好转者8例,略有好转者2例.无显著改变者2例,加重者2例.随访过程中有12例21次出现"气体新月征";晚期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为2.28×109/L[(0.94~3.19)×109/L].结论 白血病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晚期肺曲霉菌病最常见的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气体新月征是疾病转归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必须结合既往CT的特征才能判断疾病的好转或恶化;此期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不能排除曲霉菌的诊断.  相似文献   
85.
目的: 了解2011-2014年深圳市贝类产品的生物毒素污染状况。方法: 采集2011-2014年深圳市6个区386份23种贝类样品。依据相关标准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了样品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遗忘性贝类毒素(ASP)水平。结果: 386份样品的毒素超标率为20.21%(78/386),其中PSP超标率3.11%(12/386),DSP超标率18.13% (70/386),未检出NSP和ASP超标样。23种贝类中,有16种DSP超标,3种PSP超标。DSP超标以花蚧、毛蚶、生蚝等贝类最为严重,而PSP超标以圆贝最为突出。结论: 近年来深圳市贝类产品存在DSP和PSP污染,应加强卫生监管,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86.
胃部疾病仿真内镜与纤维胃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螺旋CT仿真内镜诊断胃组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27 名可疑胃部疾病的患者在禁食禁水至少4 小时,口服产气剂后立即进行上腹部螺旋CT扫描。在计算机工作站用预置的软件重建出仿真内镜图像。所有病人在CT扫描后1 天之内进行了纤维胃镜检查;螺旋CT 仿真内镜的诊断结果与纤维胃镜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螺旋CT仿真内镜正确地诊断所有的正常胃(n = 6) 和胃息肉(n = 5) 的病例,10 个胃溃疡(10/12) 和3 个胃癌(3/4) 的病人被CT 仿真内镜诊断,其所见与纤维胃镜检查相似;但是2 个浅小息肉和1 例胃底癌于CT 仿真内镜被漏诊。结论 螺旋CT仿真内镜是一种新的非创伤性检查技术,在采用合适的检查体位和胃部适度扩张的条件下可以成为胃部疾病的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扶正解毒活血方治疗带状疱疹(HZ)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8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1例采用扶正解毒活血方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疱疹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和治疗3,7,14 d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治疗后3个月PHN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疱疹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14 d后,2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HN发生率(2.44%,1/41)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9/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41/41),对照组为85.00%(34/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8.
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是一种少见的眼部局限性遗传性淀粉样变性,国内迄今报道不足20例[1-6]。患者常伴家族史,其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知造成遗传样淀粉样变性基因突变的物质有7种[7]。研究最多、并与眼部淀粉样变性特别是与玻璃体淀粉样变性密切相关的基因为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TTR)[8-10],但其突变位点多样化,存在着地域差异性[7]。因此,我们在玻璃体淀粉样变性家系临床特征观察的基础上[6],对该家系3代9人中的2例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患者、7例未发病家庭成员以及正常人TTR基因的外显子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寻找该家系的突变位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9.
目的对国人61岁以上高度近视眼形成的眼底退行性病变自然病程进行观察,即该年龄组屈光度、眼轴、眼压、眼球形态下的[底改变]化趋势。方法入选包括:61岁以上、屈光度≥-6 D、眼轴≥25 mm。并按年龄分为3组:~65岁组,~70岁组,71岁以上组。对门诊查体和就诊人群89例(89只眼)进行眼底照相、A/B超、验光、眼压等相关眼科检查,记录并归纳整理。SPSS10.0统计。根据检眼镜、KOWA眼底照相、Heidelberg HRA2激光扫描眼底荧光造影系统进行荧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将眼底形态分为4组:无变化、黄斑局限病灶、豹纹状眼底、后极广泛病灶或混合(即病理性近视)。BVI A/B超仪测量眼轴,并将眼球形态分为无变化、均匀扩张、后巩膜葡萄肿3组。复方托比卡胺滴眼液散瞳,主观检影验光测定眼屈光度。使用Topcon CT60自动眼压计测量眼压。结果 (1)89例(89只眼)中,非病理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豹纹状改变,占34.8%,无眼底变化仅占1.1%,与~20岁以下组的36.8%、~40岁以下组的25%、~60岁以下组的11.7%相比,呈现阶段性减少趋势;病理性改变明显升高达64%,70岁以上组达81%,与~20岁以下组的15.8%、~40岁以下组的28.5%、~60岁以下组的46.8%相比,呈现阶段性增加趋势。(2)平均近视度数-10 D,平均眼轴27.65 mm;-6.9 D、眼轴26.54 mm时眼底呈现豹纹状改变,-12.6 D、眼轴28.5 mm时呈病理性改变。结论 61岁以上的老年高度近视眼底形态变化与年龄、度数有着内在的规律,病理性眼底呈持续进展趋势,呈现出与机体衰老过程叠加加剧。眼底病理性改变的屈光度与眼轴的偏差加大、分布离散,病变程度继续加重。  相似文献   
90.
不同剂量丹参酮ⅡA及丹参注射液治疗肝硬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昳  叶峰  邱根全  蔡云  孙烨 《医学争鸣》2009,30(7):658-66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及其与丹参注射液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疗效差别.方法: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血瘀阻络证)患者150例,分为肝硬化代偿期(A)及肝硬化失代偿期(B)两组,每组7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丹参(24 mL)组及丹参酮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分别为80,60,40 mg).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ALT,Tbil)、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Ul)、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结果:不同剂量丹参酮均有改善临床症状,降低ALT,Tbil,以及HA,PCⅢ,ⅣC的作用(P<0.05).其中高、中剂量组的疗效之间无差异,但优于低剂量组及丹参组(P<0.05).代偿组与失代偿组相比,各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肝功能(ALT,TBil)以及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丹参酮疗效优于丹参注射液.二者均对肝硬化代偿期的疗效优于失代偿期.但高、中剂量丹参酮之间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