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分析我国秋冬型恙虫病主要疫源地山东、江苏、安徽省近年来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三省2006-2013年(安徽省为2008-2013年)恙虫病报告疫情资料,分析其“三间分布”特征,并应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在县区尺度上使用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其流行相关因素。结果 山东、江苏、安徽省监测期间分别报告恙虫病病例2 968、2 331和3 447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39/10万、0.38/10万和0.94/10万,除安徽省2012-2013年发病率略有回落外,另两省年发病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期间,三省恙虫病疫源地范围不断扩大,报告发病乡镇分别增至38.0%、48.2%和46.5%。疫情高峰均为10、11月。三省主要发病人群均为女性、老年人和农民,且农民的构成比在3个省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山东省家政家务人员、安徽省散居及幼托儿童也出现一定的上升趋势。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显示3个省恙虫病的流行风险随着月均温度升高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月降雨量的增加可降低恙虫病的流行风险;山东和安徽省恙虫病的流行风险还随着月相对湿度的增加而上升;山东和江苏省恙虫病的流行风险随日照时数的增加出现先升后降的特点;此外,山东省林区呈现较高的流行风险。结论 应加强3个省温暖湿润地区以及山东省森林茂密区域恙虫病的监测,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及农民等高发人群,以及山东省家政家务人员和安徽省的散居及幼托儿童等人群。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究刘永惠教授治疗化疗中肿瘤的用药规律及辨治经验。方法 收集刘永惠教授治疗化疗中肿瘤的医案624例,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用药频次、组方规律、药物归经、四气五味等进行数据挖掘及分析。结果肿瘤化疗中患者的常见症状为恶心、呕吐、不思饮食、乏力、大便溏稀、脘闷不适,头晕、口淡不渴、小便不利;刘永惠教授治疗化疗中肿瘤患者常用药物以温性为主,平性次之,甘味药物使用最多,辛味次之,脾、胃、肾三经用药频率最高;组方核心药物有黄芪、白术、茯苓、女贞子、菟丝子、覆盆子、车前子、丹参等13味。结论 刘永惠教授认为化疗中肿瘤以脾胃肾虚为本,痰湿瘀为标,治疗上以补气扶正、和胃健脾、补肾益精为主。基于数据挖掘结果为进一步实现刘永惠教授诊治肿瘤经验的有效传承与总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
在连接试剂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1-ethyl-3(3- dimethylamino propyl)-carbodiimide ,EDC)的作用下,将水相合成的量子点(Quantum dots,QD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进行了连接,通过毛细管电泳、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光谱对连接前后的QDs进行了表征,获得的QDs-EGF可识别卵巢癌细胞SKOV-3.  相似文献   
34.
网球腿     
网球腿属于一种肌肉疾病,由于常见于网球运动员中而获名,由小腿后方的肌肉撕裂或断裂引起,最早于1883年在Powell[1]的一篇临床报道中被命名.Powell当时将其病因归纳于跖肌的撕裂,这一观点此后却屡遭质疑,近年的影像学临床研究更证实跖肌撕裂只是引起网球腿的一个少见原因[2-4].网球腿在那些运动量多然而身体状态很差的中年人中尤其多见,其症状非常典型,主要表现为运动过程中突然出现小腿后侧剧烈的疼痛,类似该部位被石头或木棒刚刚击打过,并且伸膝且跖屈时疼痛加剧[1].  相似文献   
35.
本轮上海疫情爆发以来,方舱医院后勤工作呈现出时间紧、任务急、资源短缺等特点。后勤保障关系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方方面面,其管理水平对方舱医院运行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上海市胸科医院方舱医疗队后勤工作为基础,总结后勤管理实践经验,提出思考与建议,为今后医疗队后勤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6.
目的为了掌握MSM人群艾滋病疫情,探索落实该人群各项防治措施的有效途径。方法横断面调查,同伴推动抽样方法(RDS),专业人员与目标人群一对一,面对面调查。结果人群HIV患病率为3.0%(样本率为4.5%),梅毒患病率为16.6%(样本率为19.3%),艾滋病、梅毒合并患病率为1.5%(样本率为2.2%),HCV感染率为1.2%(样本率为1.9%),无艾滋丙肝和梅毒丙肝合并感染。结论 RDS抽样法操作相对简便;可以由样本的社会网络,推断人群总体的感染率;降低选择性偏倚。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物理因子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用物理因子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用物理因子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及膝关节功能等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物理因子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较单用物理因子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参芪血府逐瘀汤对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临床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 以2017年8月~2020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医院中医科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和住院的100例气阴两虚血瘀型DCM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100例气阴两虚血瘀型DC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参芪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检测心脏功能指标[心脏彩超检测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另行6 min步行试验(6MWT)]、氧化应激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炎症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和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等情况。 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心功能LVESD、LVEDD、LVEF和6MWT指标明显改善(P<0.05);血清SOD、T-AOC和GSH-PX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的炎症指标IL-6、TNF-α、NLRP3和ASC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达88 %,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功能LVESD、LVEDD、LVEF和6MWT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SOD、T-AOC和GSH-PX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中的炎症指标IL-6、TNF-α、NLRP3和AS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参芪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DCM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在抗氧化应激和抗炎症方面作用显著,能有效抑制DCM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9.
目的通过对蛋白印迹试验(WB)带型进展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CD8+T淋巴细胞(简称CD8细胞)及CD4/CD8比值的分析,了解近期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男男性行为者(MSM)的免疫状态及疾病进展。方法 2013—2016年,选取哈尔滨市30例首次WB HIV抗体不确定,经2~8周复检阳转的MSM,回顾性分析其首次HIV检测和复检的WB带型,首次检测的CD4细胞、CD8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结果30例近期感染HIV的MSM WB首次检测与复检的时间间隔平均(35.80±9.64)天,最短17天。首次WB带型为gp160、p24的占70.0%(21/30);首次WB带型为p24的占10.0%(3/30)。复检WB带型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gp160、gp120和p24均出现;p17占93.3%(28/30),gp41占86.7%(26/30)。首次CD4细胞计数平均为(402.73±141.10)个/μL,最低值161个/μL。CD4/CD8比值平均为(0.28±0.17)。30例中83.3%(25/30)的CD4/CD8比值0.45。2例CD4细胞数500个/μL,CD4/CD8比值0.47。结论不同个体间WB带型出现的时间、免疫状态和疾病进展各不相同,但均已进入异常的免疫状态。将CD4细胞和CD4/CD8比值结合起来,对分析免疫状态及疾病进展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国人进入中年的高度近视眼的自然演变病程,即41~60岁年龄组屈光度、眼轴、眼压、眼球形态下的眼底改变演化趋势。方法入选包括:41~60岁、屈光度≥-6D、眼轴≥25mm。并将年龄分为4组:~45岁组,~50岁组,~55岁组,~60岁组。对门诊查体和就诊人群154例(154只眼)进行眼底照相、A/B超、验光、眼压等相关眼科检查,记录并归纳整理。SPSS10.0统计。根据检眼镜、KOWA眼底照相、Heidelberg HRA2激光扫描眼底荧光造影系统进行荧光/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将眼底形态分为4组:无变化、黄斑局限病灶、豹纹状眼底、后极广泛病灶或混合(即病理性近视)。BVIA/B超仪测量眼轴,并将眼球形态分为无变化、均匀扩张、后巩膜葡萄肿3组。复方托比卡胺散瞳,主观检影验光测定眼屈光度。使用Topcon CT60自动眼压计测量眼压。结果 (1)154例(154只眼)中,非病理性改变占45.5%,其中豹纹状改变者33.8%,无眼底变化者11.7%(前期报告中,~20岁以下组的占36.8%,~40岁以下组占25%);病理性改变明显升高达46.8%(前期研究中,~20岁以下组15.8%,~40岁以下组28.5%)。黄斑局限病灶占7.8%。(2)~45岁组平均近视度-10D,平均眼轴27mm。~50岁组、~55岁组、~60岁组平均近视度-11.5D,平均眼轴28mm。(3)1)与前期~20岁组、~40岁组相同,41~60年龄段稳定在-7D、眼轴27mm以内眼底可以无改变;2)眼底变化呈多样性,即-14D、28mm的眼底仅呈现豹纹状改变,但眼轴28mm可呈病理性改变,这与前期的~40岁组的变化相同;3)病理性眼底改变基本分布在11D左右,但眼轴多在27~29mm。(4)平均眼压17mmHg,与前期~20岁组、~40岁组阶段相比,并综合考虑眼轴和球壁变化,呈相对的较高状态。结论 41~60年龄段的高度近视眼形态变化与年龄、度数有着内在的规律。(1)是发生病理性近视改变的关键年龄段;(2)41~60岁的中年人高度近视眼眼底形态变化呈持续进展趋势,可能与机体衰老过程叠加,或受其他参数或中老年高发病的影响,提示临床对此组人群将高度近视眼的自然衰老与机体的自然衰老综合认识的必要性。(3)非病理性眼底改变(豹纹状眼底)可以耐受较高的近视屈光度数和较长的眼轴变化,故豹纹状改变应作为重要的病理前改变标志,控制豹纹状改变的不同阶段,可能阻止进入中老年龄段后病理性改变的演变和发生。(4)应采用校正眼压以排除球壁的影响,各个阶段控制眼压在正常平均值以下1至2个标准差可能是安全控制眼底豹纹状改变向病理性改变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