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31篇 |
内科学 | 17篇 |
神经病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45篇 |
预防医学 | 27篇 |
药学 | 14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6层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对51例临床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5~5mm,螺距1.375~1.75,重建层厚1.25~2.5mm,重叠50%,造影剂量120~150ml,注射速率2.5~3ml/s,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5s,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表面阴影显示重建,部分行血管内镜观察,并对图像进行评价,51例中6例行DSA检查,11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将腹主动脉以下病变分为5型,其中腹主动脉型2例,髂动脉型2例,股腘动脉型18例,小腿动脉型8例,广泛型18例.3例未见异常.病变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或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行DSA检查和手术的17例中,16例和MSCTA结果吻合.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而准确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情况,并可以作出合适分型,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4层CT血管成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64层CT血管成像(CTA)探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特点。资料与方法62例临床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合并症分为糖尿病组(DM)及单纯高血压组(HP),分别为33例和29例。使用64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动脉造影的12分段积分法将下肢动脉分为12个节段,分析各个血管节段的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检出率)及斑块性质,并分别对各个节段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膝以上大动脉(腘动脉及其以上血管)病变中,两组血管的斑块检出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以混合斑块为主;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DM组为左侧:6.51±3.47,右侧:6.96±3.08;HP组为左侧:4.86±2.06,右侧:5.34±2.02。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膝以下小动脉(胫前动脉发出点及其以下血管)病变中,DM组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HP组(P<0.05),且主要以硬斑为主,后者则以少量软斑为主;病变狭窄程度积分,DM组为左侧:7.96±3.10,右侧:8.30±2.48;HP组为左侧:3.27±1.66,右侧:3.34±1.42,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软件OsiriX显示Adamkiewicz动脉(AKA)及其在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软件OsiriX对34例经16层螺旋CT检查的胸腹主动脉疾病病人的DICOM源图像进行AKA定位显示,其中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21例,StanfordA型2例,胸腹主动脉瘤4例,降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弓瘤1例。腔内修复术覆膜支架部分覆盖B以远水平者11例。结果:29例病人共显示33支AKA,其中1级21例,2级8例,总显影率为85.3%。11例覆膜支架部分覆盖B以远水平者术后随访均可见脊髓前动脉(ASA)及AKA显示.其中2例降主动脉瘤AKA起源的肋间动脉被覆盖,但ASA及AKA仍见清晰显影。结论:应用OsiriX软件行术前AKA定位。其结果可靠、可信,为临床外科医师独立完成此技术提供可能。AKA起源的肋间动脉被支架完全覆盖不一定会引发截瘫,但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来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5.
应用低管电压能谱CT成像降低肾动脉CTA对比剂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低管电压宝石CT能谱成像(GSI)降低肾动脉CTA对比剂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怀疑肾血管源性高血压患者行肾动脉CTA,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3例,应用常规扫描模式,管电压120kVp,对比剂剂量为1ml/kg体质量;GSI组25例,应用GSI扫描,对比剂剂量为0.5ml/kg体质量。重建GSI组数据,得到101组(40~140keV)单能量图像,从中选出腹主动脉与竖脊肌之间具有最佳CNR的单能量图像;对GSI组最佳单能量图像和常规组图像进行MIP、VR和CPR等后处理,分别在原始图像上测量具有最佳CNR的单能量图像和常规组混合能量图像中双侧肾动脉的CT值、噪声和CNR,并以5分法比较两组重建图像的图像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成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GSI组内,(51±1)keV单能图像具有最佳CNR,与70keV图像相比CNR提高了72.00%(P=0.001)。GSI组中最佳CNR单能量图像的肾动脉的平均CT值(466.45±109.93)HU高于常规组的(317.32±49.93)HU(P<0.001),CNR(14.31±4.70)和主观评分(4.75±0.30)与常规组中混合能量图像[CNR:(17.07±9.60),主观评分:(4.64±0.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2、0.11)。GSI组的DLP(333.44±19.35)与常规组(340.08±127.06)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81)。结论51keV能谱CTA可降低对比剂用量,提高CT值,并维持与常规CTA相同的图像质量,可在具有潜在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06.
卒中后患者有14%(半球病变)~71%(脑干病变)伴发吞咽困难,因而可导致许多并发症,如上呼吸道阻塞、吸入性肺炎、脱水、虚脱和死亡。为此,作者用约100ml(3盎斯)水吞咽试验(WST)和电视荧光屏改良吞钡(MBS)检查对44例有吞咽困难可能的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年龄71±10岁,病期5±3周;其中14例为右半球卒中;17例为左半球卒中,双侧病变者3例,余10例为脑干及其它部位卒中。方法:(1)WST:给患者100ml 水一口气咽下,在吞 相似文献
107.
颜面部分外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而上下牙合前牙因为位于口腔前部突出位置,因而经常伴随颜面部外伤而出现前牙外伤性脱位。现将我们近3年来所收治的6 2例外伤性部分脱位牙临床过程中牙周状况,阐述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情况前牙外伤性部分脱位病人6 2例,男性35例,女性2 7例。年龄1 0~4 7岁,平均年龄2 8 5岁。采用单盲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其中,粘结牙弓夹板治疗组31例,男性1 8例,女性1 3例,平均年龄2 9 2岁。牙弓夹板结扎固定治疗组31例,男性1 7例,女性1 4例,平均年龄2 7 8岁。1 2 临床表现全部病人均为前牙部分脱位(不全… 相似文献
108.
副溶血性弧菌(Vibv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细菌,隶属于弧菌科弧菌属。本菌广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鱼贝类中,为海产食品引起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尤其是在夏秋季节的沿海地区,经常由于食用带有大量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食品,引起爆发性食物中毒。2006年7月初,海盐县某食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查,确认为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现将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来自该食堂现场采集餐具涂抹样3份;4名患者、2名食堂工作人员肛拭样本6份,及初期、恢复期双份血6份(恢复… 相似文献
109.
110.
我院自2003年9月引进16排螺旋CT以来,开展了下肢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至2004年1月,我院已对32例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了16排螺旋CT的血管成像检查。并将其作为常规筛选方法来取代下肢动脉的DSA检查,笔者就其成像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