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皮肤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37篇 |
预防医学 | 13篇 |
药学 | 33篇 |
中国医学 | 85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茵陈蒿汤对ANIT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对ANIT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对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利胆退黄的作用机理,为后续实验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α-异硫氰酸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观察大鼠ALP,ALT,AST,γ-GT活性及T-BIL,D-BIL,β-G和MDA含量,评价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结果:茵陈蒿汤低剂量组能使肝损伤生化指标明显改善,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而高、中剂量组保肝作用不明显。结论:茵陈蒿汤具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G、MDA含量,促进胆红素代谢,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木瓜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急性胃溃疡实验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木瓜乙酸乙酯萃取部位(50,100,200mg/kg)和奥美拉唑组(20mg/kg)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5天,处理前24小时禁食不禁水,第5日给药后1小时,模型组和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80%乙醇10ml/kg和15mg/kg阿司匹林,4小时之后进行实验。摘眼球取血进行血液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分析;取胃,观察胃粘膜损伤的情况,计算溃疡发生率、溃疡指数和溃疡抑制率;刮取胃粘膜,检测胃粘膜中H+/K+-ATPase活性;取胃组织,进行HE染色,进行胃粘膜组织形态学观察;用实时定量荧光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粘膜组织中H+/K+-ATPase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木瓜乙酸乙酯萃取部位(50,100,200mg/kg)和奥美拉唑组(20mg/kg)能显著增加血液中SOD、GSH-Px活性,降低MDA水平和胃粘膜中H+/K+-ATPase活性,降低溃疡发生率和溃疡指数,提高溃疡抑制率,改善胃粘膜组织形态学,降低胃粘膜组织中H+/K+-ATPase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其中以木瓜乙酸乙酯萃取部位200mg/kg剂量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结论:木瓜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急性胃溃疡实验小鼠的胃粘膜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增强内源性抗氧化系统功能及抑制H+/K+-ATPase表达和活性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基于云数据技术建立中医药防治抑郁障碍(MDD)的信息资源库,评价中医药方案防治MDD患者自杀风险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18年4月,招募全国7个城市的13家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及精神专科医院住院及门诊MDD患者4440例,纳入其中无自杀观念的患者2513例,按照接受的治疗方案自然形成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队列,并根据中医治疗暴露时间水平分为高、中、低水平。随访间隔时间3个月,以蒙哥马利-艾森贝格抑郁评定量表(MARDS)评估患者抑郁症状变化情况及出现自杀观念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MDD无自杀观念患者的中医治疗队列(896例)、西医治疗队列(74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队列(873例)的2年自杀观念发生率分别为34.5%(309/896)、46.9%(349/744)、23.0%(201/873)。以西医治疗队列为参照,中医治疗队列自杀观念发生风险降低32.9%[HR =0.671,95%CI (0.575~0.784),P <0.001],中西医结合治疗队列自杀观念发生风险降低59.4%[HR =0.406,95%CI (0.341~0.483),P <0.001]。在中医治疗队列中,以低水平中药暴露时间(TCM-ET)为参照,中水平TCM-ET自杀观念发生风险降低47.2%[HR =0.528,95%CI (0.414~0.674),P <0.001],高水平TCM-ET自杀观念发生风险降低81.6%[HR =0.184,95%CI (0.127~0.267),P <0.00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队列中,以低水平TCM-ET为参照,中水平TCM-ET自杀观念发生风险降低39.9%[HR =0.601,95%CI (0.438~0.826),P <0.001],高水平TCM-ET自杀观念发生风险降低65.9%[HR =0.341,95%CI (0.235~0.495),P <0.001]。结论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可改善MDD患者抑郁症状,运用中医药治疗方案较单纯西药治疗可更好降低MDD患者自杀观念的出现率,且治疗时间达半年以上(中高水平TCM-ET)对防治MDD自杀风险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4.
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治疗aMCI提供辨证依据。方法对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患者及招募的7个北京社区的居民进行神经心理学、影像学、生物化学检查,根据MCI和AD诊断标准,分为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组(aMCI组)、阿尔茨海默病组(AD组)和正常对照组(NC组),并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辨别。分析评价aMCI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对aMCI的危险度,以及中医证候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aMCI组肾精亏虚证、痰浊蒙窍证及瘀阻脑络证积分显著高于NC组(P<0.05或P<0.01)。NC组主要以单证居多,而aMCI、AD组患者中,以3证及以上复合证居多,其中痰浊蒙窍证合并肾精亏虚或瘀阻脑络证或气血不足证的比率较高,aMCI组、AD组患者显著高于NC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CI最危险的中医证候是痰浊蒙窍证。NC组肾精亏虚证积分与年龄呈正相关。结论aMCI和AD的主要证候特征是肾精亏虚证、痰浊蒙窍证、瘀阻脑络证,其中正常老年人肾精亏虚证具有年龄依赖性,而痰浊蒙窍证可以作为aMCI独立的危险因素,证候越复杂,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105.
代谢物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9年代谢组学的概念提出以来,它在药物毒理研究、疾病诊断、系统生物学研究等诸多领域里的应用日益深入。代谢组学由于其从代谢网络终端表象的整体角度反映生物体的功能水平,恰与中医的整体思想吻合。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阐明中医的证候本质及药物的作用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代谢物组学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6.
107.
在卫生资源中,卫生人力是最重要、最宝贵、最活跃的资源,它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医院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注重和掌握好卫生人力资源是搞好医院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人员配置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配置是否合理、配备比例是否恰当关系到医院各项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运行效率。合理配置的卫生人力资源,加上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从而能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本文分析了武警某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对2007年10月武警某医院在编医师的结构状况作一分析,为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卫生规划,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基础资料,并针对问题探讨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8.
乙醇诱导大鼠肝损伤的代谢组学和茵陈蒿汤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通过乙醇诱导大鼠肝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确定能够表征酒精性肝损伤发生、发展和恢复状态的生物标记物,并基于此标记物的代谢轨迹变化阐明茵陈蒿汤的保肝作用。方法基于代谢组学理论,以UPLC-ESI-Qtof/MS为核心技术,以主成分分析方法为数据解析手段,研究空白大鼠、乙醇诱导肝损伤大鼠和茵陈蒿汤干预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组时量的轨迹变化和对应关系。结果初步确定表征4个能够表征酒精性肝损伤发生、发展和恢复状态的生物标记物内源性生物标记物,且茵陈蒿汤对4个内源性生物标记物代谢轨迹的扰动具明显的回调作用。结论代谢组学方法成功用于乙醇诱导的大鼠肝损伤研究,并且从生物体内代谢组层面确定茵陈蒿汤具有较好的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09.
110.
2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变化与痰证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变化与痰证的相关性。方法对2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血脂测定。结果朝阳医院非痰证组血清HDL-C较痰证组升高(P=0.02,P〈0.05);痰证组的LDL-C、TG较非痰证组升高,而TC较非痰证组降低,但差异均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东直门医院痰证组TG高于非痰证组(P=0.02,P〈0.05);痰证组的LDL-C、TC较非痰证组升高,HDL-C较非痰证组降低,但差异均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306医院痰证组的TC、TG及LDL-C较非痰证组升高,HDL-C较非痰证组降低,但差异均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三家医院的痰证证候要素评分与血脂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痰证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但血脂四项检测并不能做为痰证微观辨证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