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49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7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实验利用活体显微镜摄像技术、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内皮舒张因子(EDRF)对豚鼠耳蜗微循环的保护作用。结果提示:①速尿组(F)动物,经静脉注射药10min后,耳蜗微动脉缺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②对速尿/L-精氨酸组(F/L-Arginine)动物,EDRF能使速尿引起的微动脉缺血明显改善,血管纹血管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较单纯F组减轻;③速尿/L-硝基-精氨酸组(F/L-NNA)动物,耳蜗的缺血程度较F组加重。结论提示;EDRF能通过增加局部血流的灌注而改善和保护耳蜗微循环。本研究提供的实验结果,于临床开展微循环致聋疾病的治疗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2.
总结24例颅底脊索瘤,介绍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根据其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所见及病变起源部位与扩展方向,分为四种临床类型:蝶鞍型、斜坡型、枕颞型和广泛型。并提出手术进路选择。从本组结果可以看出,颅底脊索瘤临床症状繁杂,又无特异性表现,加之其部位隐匿,检查困难,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影像学检查中MRI无假阴性报告,有助于本病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83.
计算机辅助内听道三维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人类内听道的微细解剖,以及毗邻关系.方法用计算机辅助颞骨组织切片三维重建技术,重建了5例人类颢骨岩部内结构的三维图像.结果重建图象清晰地显示了内听道内、外各结构的三维空间的解剖关系.测量其三维参数,内听道平均的长度为6.47±0.83~12.01±.79mm;面神经迷路段到耳蜗基底转的之间的距离是0.09~0.26mm;膝状神经节到上半规管壶腹的距离、面神经迷路段到上半规管壶腹、上半规管壶腹到Bill's bar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25±0.28mm、1.21±0.09mm和1.96±0.42mm.结论这些常规解剖方法难以获得的图象和数据非常有助于颅中窝进路手术的训练和设计.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索动物前庭适应产生的神经生理基础。方法 采用胃电图波幅值作为观察植神经反应的指标,利用小剂量、多次重复的Coriolis加速度刺激,建立前庭适应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显微相对灰度分析方法,观察动物在产生前庭适应前后,以及前庭适应消退后,脑干前庭传出系统神经元细胞活性的变化,及其与胃电图波幅值变化的联系。结果 建模成功豚鼠受到运动刺激时,刺激前后的胃电图波幅相近。在前庭适应的豚鼠身上,其脑干前庭传出系统神经元内胆碱乙酰化酶的含量明显增加;但在前庭适应消退后,这种含量的差别消失。这表明在豚鼠出现适应性时此神经元对于前庭终器感觉细胞的抑制性作用明显增强。结论 脑干前庭传出系统神经元可能通过降低前庭终器感觉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发放的程度,参与了适应性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85.
强次声波对豚鼠前庭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强次声波对豚鼠前庭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5只豚鼠置于频率8Hz、强度为135dB SPL的次声声次中连续暴露90min。应用正弦摆动试验(SPT)记录技术定量评价强次声波暴露前后豚鼠前庭功能的变化。结果 强次声波暴露后不同时间正弦摆动诱发的豚鼠前庭性眼震的最大慢相速度(SPV)和频率较次声暴露前有轻微降低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观测终期,眼震SPV及频率(SPV)和频率较次声暴露前有  相似文献   
86.
人工耳蜗植入前、后中耳炎性病变的处理--附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人工耳蜗植入前中耳炎性病变,以及植入后中耳、内耳感染的治疗经验.方法术前2例分泌性中耳炎伴乳突粘膜病变和1例慢性中耳炎选择一期手术;1例中耳乳突炎,1例胆脂瘤行分期手术.5例患者耳后切口经面神经隐窝入路植入电极,1例乳突根治术后术中借卵圆窗和鼓岬定位耳蜗钻孔部位植入电极,术中均进行电极阻抗测试和听神经遥测反应测试.结果1例术后中耳炎伴迷路炎经保守治疗痊愈.所有患者植入耳蜗工作正常,随访10-40月未见与中耳炎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原则上应分期手术;合并中耳乳突炎者,也应分期手术,完壁式和经典式乳突根治,根据病情均可选用.但中耳炎静止期鼓膜小穿孔者,可考虑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聚天冬氨酸(polyasparticacid,PAA)对庆大霉素(gentamicin,GM)致耳蜗组织氧自由基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探讨PAA对GM耳毒性拮抗作用机制.方法将88只豚鼠随机分为Ⅰ组-单用GM、Ⅱ组-PAA+GM、Ⅲ组-单用PAA、Ⅳ组-单用生理盐水,采用电子顺磁共振法(electronpara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EPR),直接探测在体给药1、5、10d后,豚鼠耳蜗组织羟自由基(OH-)的产生量;同时,记录ABR,用透射电镜观察耳蜗Corti器毛细胞溶酶体形态改变.结果①给药1dⅠ、Ⅱ组耳蜗组织EPR积分值有升高趋势;ABR阈值4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耳蜗Corti器毛细胞溶酶体形态无明显改变.②给药5dⅠ组耳蜗组织EPR积分值(37.74±4.10)较其他3组明显升高(P<0.01),给药10d4组间耳蜗组织EPR积分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超微结构Ⅰ组耳蜗Corti器毛细胞皮板下溶酶体改变给药10d较给药5d更明显,可见溶酶体聚集数量增多,体积明显增大;Ⅰ组ABR阈值随用药时间延长而升高.结论PAA对GM致耳蜗组织氧自由基的产生有抑制作用,从而拮抗了GM所致溶酶体磷脂沉积病态及耳蜗毒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鼠和人胎儿嗅粘膜与犁鼻器官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特异性S-100蛋白(S-100)和细胞角质素(CK)三种抗体在豚鼠、大鼠和人胎儿嗅粘膜和犁鼻器官的正常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以上三种抗体联合应用可以显示除支持细胞和微绒毛细胞外所有的嗅粘膜结构,是研究正常嗅粘膜和嗅粘膜病理改变的良好方法。豚鼠、大鼠犁鼻器官内侧被覆NSE阳性的嗅上皮,具有感觉功能。7个月人胎儿鼻中隔两侧的犁鼻器官对NS  相似文献   
89.
豚鼠耳蜗毛细胞的定量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法耳蜗软铺片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了豚鼠耳蜗基底膜的长度钩回为2.72±0.56mm,第一回7.67±0.53mm,第二回4.97±0.40mm,第三回3.74±0.52mm,第四回2.91±0.40mm。耳蜗基底膜的平均总长度22.04±0.93mm。内毛细胞总数为2228个,外毛细胞为7668个。毛细胞的数目和耳蜗基底膜长度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毛细胞的分布规律是耳蜗内外毛细胞各回的数目由钩回到第二回逐渐增加,而由第二回到第四回逐渐减少。对毛细胞自然缺失率由钩回到第四回分别为0.45%、0.26%、0.40%、0.50%、1.86%,内毛细胞自然缺失比较少见。  相似文献   
90.
我的回忆──行医55年的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编者按:本刊顾问姜泗长教授是我国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耳鼻咽喉科学界的一代师表。本刊1996年第3期封面人物介绍了姜泗长教授的主要业绩。今天.我们在这里摘录《姜泗长教授从医55周年暨80寿辰纪念专辑》中"我的回忆"一文中"经验与教训"部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