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观察"补肾益气"针刺法治疗脑外伤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脑外伤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2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病辨证的理论,运用"补肾益气"为主的针刺法,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总有效率56.5%(P<0.05).结论:"补肾益气"为主的针刺法治疗脑外伤后遗症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2.
53.
盐酸纳洛酮治疗颅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颅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PVS)中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30例颅脑外伤后PVS患随机分成常规治疗对照组和纳洛酮治疗组,纳洛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4.8~9.6)mg/d,连续治疗1~2个月。3个月后比较各组意识转清率、COS恢复良好率及PVS预后评分,观察治疗前后脑脊液β-内啡肽(β-EP)含量变化,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比较经颅多普勒(TCD)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纳洛酮治疗组3个月后脑脊液β-EP水平下降,BAEP的Ⅰ~Ⅴ波峰潜伏期(Ⅰ~ⅤIPL)、正中神经SEP的N13~N20峰间潜伏期(N13~N20 IPL)缩短,大脑中动脉血流增快,其意识转清率、COS恢复良好率及PVS疗效评分明显提高。结论纳洛酮通过降低脑脊液β-EP水平,增加脑血流,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对颅脑外伤后PVS有一定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小窗口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于1999年1月~2004年12月对42例急性硬膜外血肿行小窗口清除术。结果:4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1例死亡及复发血肿。结论:小窗口清除急性硬膜外血肿较开骨瓣血肿清除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有外减压等效果,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5.
目的:建立广西民间草药岩黄连药材中有害元素砷、汞的分析检测方法,并制订该药材中砷和汞的限量标准。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样品进行消解后,采用双道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岩黄连药材中有害元素砷、汞的含量。结果:该方法测得砷在0~6.4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32.72X-0.77,相关系数r=0.9997,检出限为0.02 mg/L;测得汞在0~18.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58.24X+2.76,相关系数r=0.9999,检出限为0.005 mg/L。广西东兰县岩黄连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岩黄连药材中砷、汞的含量符合商务部颁布的《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WM/T2-2004)中重金属的限量要求。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为岩黄连药材质量标准体系中有害成分的限量规定提供参考,并有利于促进广西东兰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过程中生产出符合无公害标准的绿色中药材。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不同透皮促进剂对宝泻灵提取物中各指标性成分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筛选出有效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通过体外透皮实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渗透促进剂对提取物中各指标性成分吴茱萸次碱、丁香酚和肉桂醛的累积渗透量、透皮渗透速率等体外透皮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低比例氮酮、以及3%氮酮与不同比例丙二醇联合使用时的累积渗透量均有明显提高,其中以3%氮酮 10%丙二醇作为复合促进剂时的促渗作用最强。结论通过考察渗透促进剂对宝泻灵提取物各指标性成分的影响,为研究其透皮给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预测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敏感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8例首程放疗的鼻咽癌患者的颈部转移淋巴结行放疗前、放疗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其血供情况,测定有关血流参数,定期检查淋巴结转移灶消退程度和速度。结果 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血供丰富者,放疗疗效优为89.7%,明显高于血供中等者(70.0 %)、血供贫乏者(50.0 %)(P<0.05),血供与病灶消退呈正相关系;病灶直径<4 cm者,放疗疗效优为90.6 %,直径≥4 cm者为50.0 %(P<0.05),病灶消退与本身大小呈负相关(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可初步作为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放疗敏感性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8.
[目的]评价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11月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93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7例行紫杉醇+顺铂诱导化疗1个周期后行根治性放疗,同期予紫杉醇每周方案治疗;对照组46例行单纯根治性放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3个月的鼻咽肿瘤完全消退率分别为74.5%、47.8%和85.1%、65.2%,淋巴结完全消退率分别为78.7%、52.2%和89.4%、69.6%,治疗组病灶消退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9%、6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急性毒副反应增加,以骨髓抑制和口腔黏膜炎为主,但均可耐受。[结论]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可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病灶完全消退率,急性毒副反应可耐受,但能否提高远期生存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9.
唐志 《黑龙江医药》2007,20(5):492-493
目的: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阿奇霉素分散片的制备工艺,优选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优选工艺条件,并以崩解时限、硬度作为考核指标.结果:最佳制备工艺是:微晶纤维素(102型)25%,PVPP5%,喷雾干燥乳糖20%,微粉硅胶2%,粉末直接压片.结论:阿奇霉素分散片的制备工艺合理.  相似文献   
6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属于未分化的前体干细胞,其表型分化尚不成熟,因此在同种异体移植后无排斥反应或反应较弱。但是在体外条件下通过化学和生物诱导物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系统定向分化的因素比较复杂。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8-01/2009-03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室完成。 材料:骨髓来源于人髋关节手术时的松质骨碎片或髂骨游离移植。 方法:首先分离和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在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将来自2个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各1×105/孔)等比例加入96孔板中,根据不同效靶比E/T ratio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丝裂霉素处理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实验中分别选择两种诱导培养基,方法1诱导:DMEM+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 μmol/L全反式维甲酸+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方法2诱导:DMEM+2%二甲基亚砜+100 μmol/L丁羟茴醚。 主要观察指标:3H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条件培养基定向诱导,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 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共同培养抑制了淋巴细胞增殖,其增殖抑制率与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呈正比。②方法1诱导2 h后,光镜下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质向核收缩,呈典型核周体形态。3~5 h后多数细胞能形成神经元样细胞形态,但细胞数目无明显增加。3 d后大多数细胞转变为双极或多极神经元细胞样形态,部分细胞之间拉成网状。染色可见60%~7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45%~5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巢蛋白阳性细胞下降为3.4%。方法2诱导2 h即可见细胞体积变小,形成双极或多极的细胞体,可持续诱导48 h,后大部分细胞浮起死亡。染色可见40%~5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5%~4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巢蛋白阳性细胞在诱导2 h时一过性上升到63%,48 h时下降为1.6%。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能力并且可以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对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具有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