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心脏术后患者发生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2020年7月—2021年5月,选取武汉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心脏手术的471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机械通气时间是否≥48 h分为延长组357例和非延长组114例,将2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2021年6-11月,选取行心脏手术的81例患者作为验证组研究对象。应用R软件构建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最终纳入年龄(OR=1.035)、BMI(OR=1.143)、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OR=1.979)、术中使用抗菌药(OR=0.520)、手术时长(OR=1.548)、体外循环时长(OR=1.291)6个因素构建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风险预测模型。内部验证:Calibration图示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几乎重合,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2和0.790。外部验证:Calibration图示校准曲线在理想曲线附近,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66和0...  相似文献   
22.
潘洁  周雁荣 《护理学杂志》2008,23(24):29-30
目的 探讨分级镇痛对心脏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行胸骨正中切口的心脏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分级镇痛组和传统镇痛组各60例.两组术后均采用定期雾化吸入、拍背吸痰、鼓励患者自主咳嗽等措施促进其呼吸功能恢复,在此基础上传统镇痛组依据临床经验判断患者疼痛强度并予以镇痛治疗,分级镇痛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强度后,再采用分级镇痛治疗.结果 分级镇痛组镇痛有效率显著高于传统镇痛组(P<0.01),患者术后呼吸音、胸片及自我评价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镇痛组(均P<0.01).结论 分级镇痛治疗能有效缓解心脏术后患者疼痛,进而促进其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3.
对9例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杂交手术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接受一期头臂血管重建并腔内血管覆膜支架植入,手术耗时平均347.0min。术后复查大动脉CTA均无支架内漏及人造血管堵塞等情况发生,切口愈合良好。随访至今均存活。提示对此类患者,护士需同时具备内外科扎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术前术后需做好意识、心率、心律、脉搏、呼吸、血压、疼痛的监测和控制,术后还需做好引流量、出入量及伤口情况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利用同种异体小鼠异位气管移植模型,研究NF-κB是否激活MCP-1基因参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探讨OB的发病机制. 方法 将小鼠异位气管移植模型分成同基因组(BALB/C→BALB/C)和异基因组(BALB/C→C57BL/6),在术后7、14、21 d观察气管移植物是否发生OB;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气管移植物MCP-1蛋白表达;EMSA测定各组气管移植物NF-κB的转录活性改变;RT-PCR检测MCP-1的mRNA水平;ELASA检测外周血MCP-1蛋白水平.结果 异基因移植实验组气管移植物管腔闭塞率在术后7 d仅(6±3)%,14 d为(28±)8 %,21 d达到(74±12)%,而同基因移植对照组管腔闭塞率在术后7~21 d均小于3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气管移植物NF-κB的转录活性在术后7、14、21 d均明显升高;气管移植物MCP-1 mRNA及血清中MCP-1蛋白水平术后7、14 d升高,术后21 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同种异体小鼠异位气管移植中,NF-κB转录活性增强,在移植后早期激活其下游靶基因MCP-1募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攻击移植物,促进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5.
目的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是临床肺移植后主要致死因素且发病机制不清,拟用小鼠气管异位移植模拟OB的病变过程,为研究OB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将小鼠分成同基因移植对照组(BALB/C→BALB/C)与异基因移植实验组(BALB/C→C57BL/6)两大组,供体小鼠气管移植到受体小鼠背部两侧皮下,术后3、7、14、21、28 d取出气管移植物,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比较组织形态改变,统计分析其上皮覆盖率和管腔闭塞率.结果 共完成70例小鼠气管同种异位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94.3%.不同取材时间,同基因对照组和异基因实验组气管移植物苏木精-伊红染色有不同改变,其中以术后21 d实验组气管移植物OB改变最为典型,而对照组气管移植物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此时上皮覆盖率两组分别为:0%和(92±6)%,管腔闭塞率两组分别为:(73±12)%和<3%,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小鼠气管异位移植成功模拟肺移植后OB的病变过程,术后21 d可作为研究OB的重要时间点.手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技术稳定.适用于临床肺移植术后OB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创伤性肺假性囊肿(TPP)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TPP患者的诊治过程.结果 15例患者均为胸部闭合性损伤.胸部X线片,9例表现为典型的肺内薄壁空洞病灶,可伴或不伴液气平面,6例病灶周围伴有创伤性湿肺的表现.胸部CT扫描能发现所有患者的TPP,其中单发病灶9例,多发病灶6例;病变大小5~75(32±17) mm.TPP位于左肺5例(33%),右肺7例(47%),双肺3例(20%).所有TPP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TPP是一种少见的继发于胸部创伤后的良性病变,胸部CT扫描是诊断和评估TPP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单纯TPP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而伴有严重并发症的TPP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分级镇痛对心脏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胸骨正中切口的心脏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分级镇痛组和传统镇痛组各60例。两组术后均采用定期雾化吸入、拍背吸痰、鼓励患者自主咳嗽等措施促进其呼吸功能恢复,在此基础上传统镇痛组依据临床经验判断患者疼痛强度并予以镇痛治疗,分级镇痛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强度后,再采用分级镇痛治疗。结果分级镇痛组镇痛有效率显著高于传统镇痛组(P〈0.01),患者术后呼吸音、胸片及自我评价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镇痛组(均P〈0.01)。结论分级镇痛治疗能有效缓解心脏术后患者疼痛,进而促进其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8.
目的了解ICU医务人员手部与患者及其周围物表接触行为,为加强院感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IPad分布于外科ICU不同方位,通过视频拍摄采集医务人员手部与患者及其周围物表接触行为的发生及目的等信息。结果拍摄视频15份,共计19.02 h,每份(1.27±0.18)h。采集接触行为292人次,平均15.35人次/h。接触总频次463次,其中物表接触286次,发生率61.77%,平均15.03次/h;患者接触177次,发生率38.23%,平均9.31次/h。在各类人员中,护士接触人次最多(150人次),其他依次为助理护士(92人次)、医生(42人次)及其他人员(8人次);非必要接触行为共发生144人次,医生、护士、助理护士及其他人员分别为15人次、85人次、41人次和3人次,各类人群之间必要与非必要接触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对接触行为的重视,尽量降低与患者的接触频率,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9.
肺癌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肺癌患者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BPF)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1997年4月~2007年12月63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发生BPF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护理对策。结果本组21例术后发生BPF,发生率为3.3%。单因素分析中BPF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大量吸烟、术前用力肺活量(FVC%)〈70%、病理类型为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较晚(Ⅲ、Ⅳ期)、全肺切除及支气管切缘存留癌组织。多因素分析中,BPF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大量吸烟、术前FVC%〈70%、支气管切缘存留癌组织、全肺切除,其OR值分别为6.60、8.97、4.45、7.76。积极去除诱发因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心电监测,纠正低氧血症,对发生的BPF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本组15例经积极治疗后痊愈。结论BPF是肺癌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积极去除诱因,实施科学的治疗和护理是减少其发生、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活动对学龄前胃肠道手术患儿康复的影响。 方法 将96例行胃肠道手术的学龄前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胃肠外科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制订并实施早期活动方案。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早期活动距离及达标率,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 结果 观察组术后早期活动距离及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术后早期活动方案的实施能促进学龄前胃肠道手术患儿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其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