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转染NF-κB诱捕物寡核苷酸(decoy ODN)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制作20只肝脏缺血再灌注SD大鼠模型,无序ODN对照组、decoy ODN实验组各10只。阻断肝脏血流后,实验组行脂质体包裹的NF-κBdecoy ODN溶液门静脉注射转染,对照组行脂质体包裹的无序ODN门静脉注射。开放肝脏血流后3h取出肝脏,应用病理学、EMSA和RT-PCR分别检测移植肝脏病理改变、肝脏组织NF-κB转录活性和TNF-αmRNA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肝脏损伤减轻,肝细胞NF-κB转录活性、TNF-α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小或减少(均P0.01)。结论 NF-κBdecoy ODN可有效抑制肝脏细胞NF-κB的激活从而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院外持续性呼吸训练对剖胸术后出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外持续性呼吸训练对剖胸术后出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0例剖胸术后康复出院的患者随机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出院时给予术后常规卫生宣教和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处理基础上,予以为期6个月的院外呼吸训练,以上门访视、电话随访的方式指导患者进行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呼吸肌训练。结果干预6个月时研究组GQOLI-74量表的总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院外持续性呼吸训练指导明显提高了剖胸术后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用小鼠异位气管移植观察核因子(NF)-κB是否激活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参与诱导气管移植物纤维增生,探讨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小鼠气管移植分成同基因组和异基因组,在术后7、14、21 d取材算管腔闭塞率;对移植物行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法(EMSA)测定NF-κB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GF-β1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GF-β1蛋白表达.结果 和同基因组比较,异基因组气管移植物在术后14 d开始纤维增生,术后21 d管腔闭塞率达(78±9)%,呈典型OB改变;NF-κB的转录活性在术后7 d明显升高,术后14、21 d维持较高水平;OB的气管移植物TGF-β1染色阳性;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在移植术后14、21 d明显升高,在术后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转录活性增强,激活TGF-β1促进纤维增生,是造成OB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对于肿瘤侵犯较广的肺癌患者,常需要全肺切除作为根治方法。但是,全肺切除的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肺叶切除高。全肺切除术后30天内并发症的发生率从3%~60%,病死率在5%左右。本研究将分析其并发症的临床相关因素,探讨科学的术后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潘洁  周雁荣 《护理学杂志》2008,23(24):29-30
目的 探讨分级镇痛对心脏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行胸骨正中切口的心脏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分级镇痛组和传统镇痛组各60例.两组术后均采用定期雾化吸入、拍背吸痰、鼓励患者自主咳嗽等措施促进其呼吸功能恢复,在此基础上传统镇痛组依据临床经验判断患者疼痛强度并予以镇痛治疗,分级镇痛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强度后,再采用分级镇痛治疗.结果 分级镇痛组镇痛有效率显著高于传统镇痛组(P<0.01),患者术后呼吸音、胸片及自我评价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镇痛组(均P<0.01).结论 分级镇痛治疗能有效缓解心脏术后患者疼痛,进而促进其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索、评价和总结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循证护理方法,按照“6S”模型检索相关文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月24日。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其中8篇临床决策,4篇指南,8篇专家共识,2篇系统评价,1篇队列研究和1篇病例对照研究。从危险因素评估、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管理、疼痛管理、生活方式管理、药物服用、转运、随访8个方面汇总了15条最佳证据。结论 该研究总结的针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最佳证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可为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证据应用提供循证依据,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进行移植物旁瘤腔栓塞预防Ⅱ型内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取前瞻性的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90例腹主动脉瘤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术中移植物旁瘤腔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Ⅱ型内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的肾动脉覆盖、弹簧圈异位栓塞、动脉瘤破裂、血压异常升高发生率分别为0、0、0、4.44%,对照组围手术期的肾动脉覆盖、动脉瘤破裂、血压异常升高发生率分别为0、0、2.22%,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肾动脉覆盖、动脉瘤破裂、血压异常升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3个月、随访6个月、随访12个月Ⅱ型内瘘发生率分别为0、2.22%、4.44%,对照组随访3个月、随访6个月、随访12个月Ⅱ型内瘘发生率分别为0、11.11%、27.78%,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的Ⅱ型内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12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Ⅱ型内瘘发生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进行移植物旁瘤腔栓塞预防Ⅱ型内瘘的效果显著,Ⅱ型内瘘发生率较低,并未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有保障。  相似文献   
18.
胸外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夜间呼吸道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开胸术后的呼吸道护理与管理是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关键。随着我科ICU病房条件的改善,我们着重加强了对高龄患者开胸手术后夜间呼吸道的管理。2003年12月-2004年10月,我们对158例高龄胸科手术患者,在着重日间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患者夜间的呼吸道管理与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将颈椎手术患者气道梗阻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评价应用效果。方法 筛选颈椎手术后气道梗阻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制订循证实践方案,经过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并构建最佳证据应用策略,于2020年8月—2021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实施,比较证据应用前后审查指标的执行率以及护士对颈椎手术气道梗阻预防及管理的知识水平。结果 最佳证据应用后,23个审查指标中,19个审查指标的执行率显著高于基线审查水平(P<0.05)。护士颈椎手术气道梗阻知识水平得分由(48.38±9.40)分提升至(53.49±9.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椎手术后气道梗阻预防及管理最佳证据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和知识水平,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人工血管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总结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1月18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的观察与护理经验。结果本组14例行全主动脉弓替换,其中10例于降主动脉真腔内释放象鼻支架,行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4分叉人工血管置换、主动脉瓣成形术,4例完成Bentall手术并弓部岛状吻合替换;另外4例行弓部成形术。术前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给予镇静、止痛、制动,保持排便通畅及控制高血压等;术后密切观察病情,严格控制高血压,预防出血、感染及栓塞等并发症。本组1例因手术时间长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出现截瘫,余16例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主动脉夹层手术是心血管外科高难、复杂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术后恢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