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析和总结Dixon手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以提高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的远期疗效. 方法: 收集我院从2005年1月到2007年12月行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患者114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114例中有13例(11.4%,13/114)确诊了Dixon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复发首次确诊时间为6-21个月(平均11个月).其中男性患者10例(14.71%,10/68),年龄>60岁者3例(4.84%,3/62),肿瘤距肛缘距离≤6cm者9例(21.95%,9/41),远切缘≤2cm者4例(36.36%,4/11),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者2例(5.56%,2/36),术后行辅助下化疗者7例(8.24%,7/85),肿瘤恶性度高者7 例(14.29%,7/49),Duck's分期中A、B期者1例(2.86%,1/35)、C、D期者12例(15.19%,12/79). 结论: 男性患者、年龄≤60岁、肿瘤距肛缘距离≤6cm、远切缘≤2cm、未行全系膜切除、术后未行辅助化疗、病理分型恶性度高者及Duck's分期为C、D期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比例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和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和结直肠癌(CR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PICC、60例肝脏转移性CRC以及60例原发性CRC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58.2%)PICC归为肿块型,13例(23.6%)为导管内乳头状型,10例(18.2%)为周围导管浸润型。PICC中ECM1表达与男性(P=0.033)、肝门区(P=0.027)、导管内乳头黏液腺瘤(P=0.000)和肠型上皮细胞(P<0.001)显著相关。HDGF+/ECM1-免疫表型诊断PICC有100%的阳性预测值(PPV)。HDGF-/ECM1+免疫表型诊断转移性CRC有84.2%的PPV值。HDGF+/ECM1+免疫表型诊断PICC和转移性CRC分别有86.7%和13.3%的PPV值。单变量Cox生存分析55例PICC标本,确认浸润深度(P=0.005)、淋巴结转移(P=0.012)、肿瘤阶段(P=0.004)以及血管浸润(P=0.023)与病人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多变量Cox生存分析认为:肿瘤阶段(P=0.002)与病人生存期差有关。结论:PICC中的ECM1表达与性别、肿瘤位置、导管内乳头状生长型及肠表型呈统计学相关。HDGF和ECM1联合可作为鉴别PICC和转移性CRC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患者 ,女 ,38岁。因上腹痛半年 ,加剧伴呕吐 1d于 2 0 0 2年 6月入院。近半年以来反复的阵发性腹痛 ,以脐周明显 ,偶恶心呕吐和大便秘结 ,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 ,以开塞露塞肛后才能间歇性排不成形大便 ;近一天来症状加剧 ,并有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 1年前有胆囊和肝左外叶切除术史 ,术后曾经发生肠梗阻和切口感染而二期缝合。体查 :左肺叩诊实音 ,呼吸音减弱 ,左上腹和下胸压痛明显 ,肠鸣音弱。X线示左肺压缩 5 0 % ;CT示左膈抬高 ,膈下结肠积聚 ,左液气胸 ,左中下肺外压性实变 ,纵隔右移 ;腹部CT示肝右叶胆管结石 ,其他无异常改变。术… 相似文献
14.
华明阿霉素治疗原发性肝癌2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1991年7月至1992年2月对2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华明阿霉素治疗,与对照组30例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两组病例均符合1977年12月制定的全国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两组临床资料见表1。介入法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剖腹法均获病理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Ⅰ-Ⅲ级)。观察组用华明盐酸阿霉素。由汕头鮀滨制药厂生产。产品批号(89)粤卫药准字第C5-022号。对照组用进口阿霉素(由意大利爱宝大药厂提供)。介入法行Seldinger’s肝动脉插管,剖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大肠癌发生过程中P5 3基因的突变作用 ,评估外周血P5 3基因突变分析作为大肠癌高危对象筛查指标的实际应用价值。 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 (PCR -SSCP)银染技术对 40例大肠癌患者及其 40例家系成员外周血P5 3基因第 5 -8外显子进行检测。 结果 大肠癌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人的外周血P5 3基因突变率为3 0 %和 0 % (P <0 .0 5 ) ,P5 3基因阳性者家系成员和P5 3基因阴性者家系成员的P5 3基因突变率为 2 5 %和 5 % (P <0 .0 5 )。 结论 P5 3基因突变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外周血P5 3基因突变分析可望成为大肠癌高危对象的有效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急性重症胆管炎手术时机和死亡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手术时机与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2000年12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胆管炎136例,结果:术后临床痊愈113例,围手术期死亡23例,术后72h内死亡16例,72h以后死亡4例,总死亡率16.9%(23/136),死亡原因为多系统器官衰竭9例,DIC4例,感染性休克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例,ARDS3例,结论: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早期判断,手术前的充分扩容治疗及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的掌握,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单向倒刺缝线在完全腹腔镜下成人胆总管囊肿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10月期间行完全腹腔镜下成人胆总管囊肿切除术的10例病例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94.5±20)min,160~225 min,胆管空肠吻合时间为(19.1±4.0)min,13~25 min,空肠空肠吻合时间为(17.5±2.0)min,12~21 min。术中出血(64.0±43.2)ml,10~150 ml,下床活动时间(1.6±0.7)d,排气时间(2.5±0.7)d,术后住院时间(7.0±1.7)d,5~10 d10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1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6个月,平均随访12.7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反流性胆管炎,经抗感染等治疗后痊愈。结论单向倒刺缝线用于完全腹腔镜下胆肠吻合是安全、有效的。可吸收倒刺缝线的应用能够降低腹腔镜下缝合难度、缩短缝合时间及手术时间、缩短学习曲线,有利于本术式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严重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1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25例,保留幽门和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联合门静脉部分切除1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28例。全组患者均放置胰管支撑引流,103例肝总管放置T管引流。结果术后胰瘘2例(1.52%),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0.76%),吻合口出血3例(2.27%),胆瘘2例(1.52%)。其他切口感染6例,胃排空延迟2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脓肿1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3.6%。结论胰管内支架安放和肝总管T管引流是预防PD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关键。及时有效的处理出血、胰瘘、胆瘘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和总结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下及开腹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病例资料,分为腹腔镜组(n=38)和开腹组(n=40),随访截止日期2014年5月.结果 腹腔镜组成功实施肝切除术37例,中转开腹1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前者手术时间较长[(255±91) minVS(150±45)min]、下床活动早[(1.2±0.3)d vs (2.8±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191±153) mL vs(210±130)mL]、术后住院时间[(8.0±2.5)d vs (7.5±3.8)d]、术中结石清除率[97.3% (36/37) vs 95.0% (38/4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2% (6/37) vs 25.0% (10/4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随访率为[92% (34/37) vs 90% (36/40)],随访时间2 ~86个月.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管炎症状(n=3 vs n=5),以及结石复发(n=3 vs n=5).结论 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门静脉插管的序贯性化疗在预防肝癌术后复发中的价值。方法 133例肝癌肝切除术中选择 38例进行肝动脉、门静脉插管和或双插管 ,术后序贯性灌注阿霉素等细胞毒性药物 ,评估其对首次复发时间和第 0 .5、1、2年复发率的影响。结果 导管化疗组无瘤生存期为 ( 9.3± 2 .8)个月 (n =38) ,单纯切除组为 ( 6 .8± 3.9)个月 ;导管化疗组术后 0 .5、1、2年复发率为 10 .5 %、2 1.1%、4 7.4 % ,单纯切除组为 12 .6 %、36 .8%、6 5 .3%。结论 经导管的灌注化疗可以较有效地预防肝癌术后的中远期复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