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7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39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80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210篇
内科学   176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51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388篇
预防医学   206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27篇
  3篇
中国医学   105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良性颅高压(Benign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又称假瘤综合征,是一种进展缓慢、能自行缓解的颅内压增高征,常见病因有多种,但大多数患者病因不明。影像学检查除脑室系统有改变外,其它报道罕见,我们发现1例MRI改变与白质脑病相似的患者,现报道如下,并作临床分析。 1 病例 女性,60岁,反复发作性头痛、呕吐16月,再次发作15天于2002年1月13日第3次住院。患者于2000年8月中旬出现头痛,为额枕部明显,无恶心呕吐,头痛为持续性,于9月14日作磁共振检查,报告为脑白质内均呈长T_1、稍长T_2信号,脑室系统均有变小,胸沟裂亦变窄,中线结构居中,注入Gd-DTPA后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信号(见图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通过对 76例共同性内、外斜视眼外肌及 7例正常眼外肌的电镜观察 ,探讨斜视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电子技术对 3 4例共同性内斜视眼、 42例共同性外斜视眼及 7例非斜视行眼球摘除眼的眼外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分析。结果 非斜视组肌细胞正常 ,肌丝 ,肌节排列整齐 ,方向一致 ,Z带清晰 ,线粒体分布正常 ,未见坏死 ,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部分肌纤维不同程度萎缩 ,变性 ,肌原纤维稀疏 ,有的肌原纤维排列方向紊乱 ,线粒体增多 ,肌质网扩张 ;有 1例肌纤维坏死 ,结构消失 ,代之以纤维组织 ;有些有髓神经髓鞘结构破坏。结论 提示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的确产生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993.
新生儿脑瘫系产科严重的脑后遗症,我院对20例患儿进行了临床分析,其结果表明与难早,早产,新生儿窒息有一定的关系。本文中8例为早产及过期产,占此病例的40%,臀位足月分娩占40%。足月头位分娩占20%。从20例患儿体征分析,均有不同程度的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等因素。因此,必须提高产科质量,以免造成新生儿创伤。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应用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在细胞和分子水平观察补骨合剂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补骨合剂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通过形态学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周期和线粒体膜电位改变以及Bcl 2、Bax蛋白基因表达,对补骨合剂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补骨合剂的早期应用可以使阻滞于G0/G1期的细胞减少,进入S期进行DNA合成的细胞增多;诱导凋亡的细胞在补骨合剂组Bcl 2表达明显高于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组,而Bax表达明显低于ATRA诱导组,且补骨合剂组线粒体的膜电位下降均显著低于ATRA诱导组.结论:补骨合剂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是补骨合剂的早期应用可以使ATRA诱导的凋亡细胞减少,从而促进细胞有丝分裂,抑制细胞凋亡;对骨髓基质细胞线粒体膜上的Bcl-2具有保护作用,同时通过阻止Bax从胞浆中移至线粒体膜上而使Bcl-2在与Bax形成的同源二聚体中占据优势来阻止线粒体膜上的通透性转换孔道开放,从而阻止线粒体释放凋亡诱导因子造成的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和生物合成的破坏,达到抑制凋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5.
固定正畸治疗上颌水平埋伏阻生尖牙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琳  农晨  王志忠 《人民军医》2008,51(1):40-41
2003年2月~2007年2月,我们采用固定正畸治疗上颌水平埋伏阻生尖牙28例(30颗),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28例(30颗)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1~19岁,平均17岁。其中唇侧阻生21颗,腭侧阻生9颗。本组病例均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曲面断层片、定位牙矢状轴向断层片,以确定埋伏尖牙的唇腭向位,水平高度及倾斜度与邻牙关系,是否有萌出能力等。1.2治疗方法1.2.1矫正方案的确定唇向阻生尖牙多因间隙或牙弓长度不足而造成,常须手术及正畸减数治疗,以开创充足间隙[1]。腭侧埋伏阻生尖牙则主要是由于腭侧骨板过厚,骨皮质致密而阻碍尖牙萌出[2],故须正畸治疗才能萌出。外科暴露尖牙后,在尖牙上粘贴附件发挥矫治力,正畸治疗时使尖牙进入牙弓内。1.2.2牙槽外科开窗术牵引导萌术前参考定位投照X线显示的埋伏牙位置和形态,在局麻下行开窗导萌术,在上颌离埋伏牙最近的部位做定位标志。埋伏牙位于唇侧,切口从牙槽嵴开始,采用梯形切口,钝性分离,做唇侧翻瓣,充分开辟出埋伏牙的萌出通道。当所需间隙<3mm,可通过扩弓、减数推磨牙向远中的方法获得间隙,若间隙相差很大,则须拔牙。对唇侧阻生牙行黏膜瓣移位术...  相似文献   
996.
目的:通过观察聚乙烯已二醇包被脂质体-阿霉素药物系统(pegylated liposmal doxorubicin,PLD)在舌癌模型的外周血及颈淋巴结内的药物浓度,探讨PLD治疗舌癌的价值。方法:建立舌癌淋巴转移模型的金黄地鼠40只,注射PLD后,分别观察外周血药浓度,淋巴结内药物浓度,并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PLD组的有铲药物浓度及持续作用时间明显优于阿霉素组。结论:PLD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系统,在控制口腔癌转移方面是具有一定潜力的。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胰淀素对大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胰岛β细胞内Ca2+信号调节机制。方法:应用单层培养的新生SD大鼠胰岛β细胞,以放射免疫双抗体法检测不同浓度胰淀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同时采用黏附细胞仪(ACAS570细胞仪)和钙特异荧光探针Fluo-3-AM检测胰岛β细胞内Ca2+变化。并进一步在不同的钙阻断剂条件下,测定10μmol/L胰淀素组作用后的胰岛  相似文献   
998.
我院从2001年1月~2002年12月,对10例因某种原因引起的趾远端缺损患者,采用逆转踝前皮瓣的方法进行修复,保留了跖趾关节功能,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平均24.3±1.2岁。其中电击伤2例,趾挤压伤6例,车碾伤2例。为保留趾跖趾关节功能,采用逆转踝前皮瓣修复创面。1.2手术方法本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下肢近端置止血带。按常规方法清创,保留跖趾关节,测量好软组织缺损面积。以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走行为皮瓣轴线,以趾蹼处足底穿支或第Ⅰ、Ⅱ跖骨基底间隙处足底穿支为旋转轴,在踝前部设计皮瓣。…  相似文献   
999.
我院于1985年~2002年3月收治拇指及手指缺失患者143例159指,经行足趾移植再造术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3例159指,其中男113例,女30例;年龄6~69岁,平均25岁。采用足趾移植方法再造拇手指,其中急诊再造69指,择期90指。1.2手术方法麻醉方式为臂丛加硬膜外麻醉,有时取足趾时采用局麻。手术一般分两组,即手组及足组。1.2.1传统术式手组:找出残端伸屈肌腱、两侧指神经,在鼻烟窝处找出桡动脉、头静脉。足组:在踝下十字韧带处找出足背动脉,向远端游离找出跖背动脉、趾动脉。跖背动脉按Gilbert分Ⅲ型:Ⅰ型,第一跖背…  相似文献   
1000.
周琳  文海 《地方病通报》1998,13(3):94-94,97
采用IRMA法对青海省1995年、1997年两次PPS法抽样选定的4808例新生儿脐带血TSH水平进行检测和监测分析,以作为评价青海省IDD防治的参考依据。1997年TSH值大于5μIU/ml占41.88%,低于1995年的53.97%(P〈0.001),结果表明:青海省仍存在着缺碘,需继续做好新生儿TSH筛查以监测全省IDD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