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51.
胃肠道类癌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我院收治的 35例胃肠道类癌病例。其中胃、十二指肠各为 2例 ,小肠 3 ,结肠 4例 ,阑尾 7例 ,直肠 17例。有肝及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 2例及 3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结果 术前诊断为胃肠类癌 2 3例 ,其中经内镜检查确诊 19例 ;误诊 12例。治疗 :经内镜电烧割切除 7例 ,手术切除 2 8例。经随访 ,除 2例死亡外 ,其余均预后良好。结论 对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和治疗 ,除对有症状的患者的检查要全面、仔细外 ,还需对检查阴性的患者定期随访检查。对中年以上的人群的健康检查 ,应做直肠指检。必要时加做内镜检查 ,以提高胃肠道类癌的诊断率和检出率。对胃肠道类癌的治疗 ,应持积极的态度。即使肿瘤复发 ,也应积极酌情再次探查 ,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52.
腹腔或盆腔热灌注化疗的胃肠癌临床研究50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手术联合腹腔或盆腔热灌注化疗的安全性、毒副作用、并发症和抗癌疗效.方法进展期胃肠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热灌注化疗组和非热灌注化疗组,观察热灌注化疗期间生命体征,术后毒副作用、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和生存率.结果热灌注化疗期间患者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术后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和并发症出现.两组3年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意义(χ2=3.38,P>0.05),但两组术前病变已浸透浆膜或/和已有腹腔内转移者比较,2年时病死率(χ2=3.85,P<0.05),3年时病死率(χ2=4.64,P<0.05)和2年时复发率(χ2=4.30,P<0.05),3年时复发率(χ2=4.15,P<0.05)复发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手术联合腹腔或盆腔热灌注化疗是防治进展期胃肠癌术后腹腔局部或区域复发,提高生存率较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3.
高剂量大容积5-Fu腹腔化疗药代动力学和疗效实验观察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高剂量大容积5-Fu腹腔给药后240分钟内腹腔液浓度是股静脉血浓度的288倍,门静脉血浓度是股静脉血浓度的13.8倍,肝静脉血浓度是股静脉血浓度的3.7倍,组织中肝浓度最高,胃、结肠次之,肺、肾最低。经腹腔化疗后的腹腔荷人结肠癌移植瘤裸鼠对照组全部产生腹腔移植瘤,5-Fu10和20mg/kg组均有2/5产生腹腔移植瘤,30mg/kg组无腹腔移植瘤产生。结果表明高剂量大容积5-Fu腹腔化疗有利于胃肠恶性肿瘤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的防治。  相似文献   
54.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临床上对6例中晚期胃肠癌患者初步研究了大剂量大容积5-FU腹腔化疗(IPC)药代动力学。方法:术后7~12天开始IPC,分别在给药后30分钟、1、2、3、4、5、6、7和8小时抽取腹腔液和肘正中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5-FU浓度。结果表明:大剂量大容积5-FU腹腔灌注后,腹腔液浓度显著高于周围静脉血浓度,其峰值浓度和平均浓度分别是周围静脉血的149倍和84倍,各浓度曲线呈缓慢递减越势,腹腔液和周围静脉血浓度之间维持了恒定持久的浓度梯度差。本实验表明,大剂量大容积5-FU IPC具有高选择性区域化疗药代动力学特点,能在腹腔内提供恒定持久高浓度抗癌药物。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提高膈下占位性病变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了近5年13例膈下占位性病变初步诊断不清的患2。结果 膈下病变来源以肝脏为主,占46.2%,其余为胃、脾、胰腺等。3例术前确诊,9例术中确诊,1例于术后病理确诊。其中2例曾误诊:将肝占位误诊为肺癌和将纵膈肿瘤误诊为肝占位各1例。绝大多数病变呈“外生性”生长,形成一巨大包块,与原发脏器之间仅有一蒂相连,影像学检查难以诊断,难与胸腔或纵膈占位区别。结论 诊断和鉴别需要详细的病史和系统的体格检查:血管造影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腹腔镜检查可明确病变是否来自膈下,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56.
1 病例报告患者 女,76岁。因发现右颈部肿物并压痛半年入院。体查: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右侧甲状腺可及6cm×5cm质硬、表面不光滑、边界清楚,随吞咽活动之肿物,气管左偏。检查:血沉30mmH2O/H,T32.3nmol/L,T449.9nmol/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相似文献   
57.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南方医院 1975~ 1999年间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 1374例 ,建立全部资料的Access数据库 ,选择相关的字段进行检索 ,从不同角度分析各临床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30岁以下年龄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 5 1 9% ,5 1岁以上年龄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 31 3%。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 ,其淋巴结转移率增高。随肠管受肿瘤侵犯的周径增大 ,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增大。隆起型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为 30 9% ,溃疡型为 39 7% ,浸润型为 42 1% ,胶样型为 42 9%。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的转移率分别为 33 3%、49 6 %和 6 1 1% ,且随肿瘤的分化程度降低 ,淋巴结转移率增高。肿瘤体积的大小及术前癌胚抗原 (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与多种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主要有 :年龄、肿物侵犯肠管周径、大体类型、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肿物体积的大小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这些因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相似文献   
58.
部分胰腺疾病的早期诊断一直以来是消化科的难点之一。近年来,对胰腺疾病的认识及综合治疗,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得到迅速发展,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其中部分得益于内镜技术结合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使胰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变得更加安全和可靠。  相似文献   
59.
对直肠癌病人进行腔内微波热化疗.结合体外培养的细胞.观察治疗前后的超微结构改变。治疗前呈典型的腺癌特征,核浆比例大,异型明显。治疗后见细胞膜破损,微绒毛减少,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溶酶体明显增多,内质网脱粒,多个细胞器受损.上述结果为热化疗的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示膜系统是人直肠癌细胞热化疗死亡的主要靶之一.  相似文献   
60.
TNF是新一代生物反应调节剂,已日益受到重视,并在临床应用中展示出良好的苗头,TNF作用的重要机制是自由基的产生,但其疗效受较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TNF和自由基为线索探讨了两者对大肠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关系及对脂质过氧化物、膜脂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TNF和tbooH在体外均可抑制大肠癌细胞的生长,而且tbooH能明显加强TNF的细胞毒作用.(2)INF、tbooH和TNF tbooH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