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研究心血管组织在经过适当脱细胞处理后的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方法对带瓣猪肺动脉管道进行脱细胞处理,所得组织和作为对照的新鲜天然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ETVG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扫描电镜检查,并测定各种大分子物质的含量;在小鼠皮下移植6周后测定组织钙含量及钙定位染色。结果脱细胞后的组织内未见细胞结构,基质结构基本保持。胶原和弹性蛋白含量增加。脱细胞后的组织在小鼠皮下移植后钙含量较天然组织明显下降。结论经过合适的脱细胞处理后,可以去除几乎所有的细胞成分,基本保留的基质结构,能显著减轻在异种移植时引起的钙化。  相似文献   
42.
扁桃体恶性淋巴瘤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因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局部活检及常规病理学诊断有时较困难,故早期误诊率高。为探讨单侧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预防误诊,现将我科2005—2011年收治的14例单侧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评估PⅢ表面改性的血管内支架的组织相容性.方法 选用体重为2.5~3.0kg的清洁级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6只和对照组14只.支架置入前抽血行血液学方面的检测.抽血后实验组兔经股动脉逆行置入改性后支架至腹主动脉,对照组置人普通支架.术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只)、10周(分别为6只和4只)及20周(各6只)再次抽血行上述检测,取肝、脾、肾各一块行病理检查,支架段组织切片病理检查.结果术前后血液学检测各组之间对比均无显著差异,肝、脾、肾病理切片见结构正常,无淋巴细胞及异物巨细胞浸润及间质水肿现象.支架处无腐蚀生锈,血管壁未见异物排斥反应和炎性反应.支架段病理切片未见淋巴细胞及异物巨细胞浸润,支架表面被内膜覆盖且与正常动脉内膜相连续,扫描电镜示支架表面大部分被新生内膜覆盖.结论 表面改性的支架在置入兔腹主动脉后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对血液和重要脏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4.
45.
脱细胞牛心包羊肺动脉补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脱细胞牛心包构建有活性的组织工程羊肺动脉补片的可行性。 方法 将新鲜牛心包采用酶 -去污剂联合脱细胞处理作为血管补片材料 ,从小尾寒羊颈外静脉分离血管内皮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进行传代扩增培养 ,然后分层种植到已消毒的脱细胞牛心包 ,体外培养 7d后 ,自体细胞 -脱细胞牛心包补片作为实验组 (n=5 )植入羊肺动脉 ,分别于 4周 ,6周 ,8周 ,12周和 2 4周取材 ;单纯脱细胞牛心包补片作为对照组 (n=3) ,于 4周 ,12周和 2 4周取材 ,对两组牛心包补片均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 ;测定钙、胶原和弹性蛋白的含量。 结果 所有动物均存活 ,羊肺动脉补片内未见血栓 ,无明显动脉瘤样扩张 ,两组补片钙含量与正常肺动脉比较无明显差别。随补片植入时间的推移 ,弹性蛋白含量逐渐增加 ,与正常肺动脉弹性蛋白含量相似 ,显示进行性的组织重塑。 结论 自体细胞 -脱细胞牛心包羊肺动脉补片与单纯脱细胞牛心包补片在体内通过组织重塑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形成有活性的血管壁组织。  相似文献   
46.
为从化学角度探索单宁酸与牛颈静脉的交联机制,使用5种含有单宁酸不同特征基团的模式分子,分别对戊二醛固定后的牛颈静脉带瓣血管进行交联处理。体内实验采用20只SD大鼠皮下植入处理后的带瓣血管,21和60 d后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抗钙化效果,用Masson和EVG染色测定交联程度。体外采用热稳定性和酶解实验检测交联程度,并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带瓣血管化学结构的变化,推测单宁酸与带瓣血管交联作用的类型;进一步在确定交联类型的体系中加入系列浓度梯度(0.1、0.3、0.5、1 M)的尿素,对交联类型使用同样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含多酚羟基的单宁酸组带瓣血管交联程度最高,21和60 d钙含量分别为2.25、8.26 mg/g,抗钙化能力最优(P<0.0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中,单宁酸组带瓣血管有氢键生成。浓度梯度尿素实验表明,随着尿素浓度的增加,单宁酸与牛颈静脉组织交联程度下降(P<0.05),60 d时单宁酸组钙含量为8.10 mg/g,远低于加入0.1 M尿素组的16.83 mg/g和0.5 M尿素组的50.76 mg/g(P < 0.001)。研究表明,单宁酸对牛颈静脉带瓣血管的交联作用是由其所含的多酚羟基与组织中蛋白质基团间通过氢键而产生的,为进一步优化单宁酸抗钙化处理流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7.
基于激光三维扫描技术的微型轴流血泵叶轮加工精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微型轴流血泵的转子叶轮加工精度,建立叶轮形状复杂的微型血泵叶轮加工精度检测方法。方法本文采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获得FW-2型轴流血泵叶轮的点云,利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对点云进行处理后建立三维模型。将建立的叶轮模型与设计的叶轮模型导人Geomagic Qualify软件进行对比,即可分析具有复杂曲面的FW-2型轴流血泵转子叶轮各个型面的加工精度。结果对比激光扫描得到的叶轮模型与设计的叶轮模型,结果显示FW-2型轴流血泵转子叶轮整体加工精度符合要求,只有极小区域加工精度较低。结论激光三维扫描结合逆向三维建模技术是微型血泵复杂叶轮的加工精度检测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为微型血泵叶轮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对确定血泵使用过程中的血栓形成原因,改进血泵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研究轴流式左心辅助泵的出口管道内血流流场的分布情况,根据流动特性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分析轴流血泵管道内的血栓形成风险。用二维粒子成像测速(PIV)系统测试轴流式左心辅助泵的出口管道中心截面内血液沿管道的流动情况,用三维粒子成像测速系统测试整个管道内的血液流动情况,实验过程中辅助泵的转速为(10 000±20)r/min,流量为8.05 L/min,通过分析出口管道内的血液流场结果,预测左心辅助泵管道内的血栓形成可能。结果表明,辅助泵的出口附近血液存在螺旋流动和明显的垂直于管壁的流动,但在流动中逐渐降低,整个管道内不存在回流、涡流和低速流动区域,管道内血液沿管道的流动速度在管壁边界层外由0 m/s迅速增大到极大值1.0 m/s以上。沿管道方向,管道内的血液流速分布范围由0.7 ~2.2 m/s降低至1.0 ~1.5 m/s。泵的出口附近紊流度为0.31,距离泵的出口较远处的紊流度降低至0.15,血液流动趋于平稳。由于管道内的流动平稳且不存在回流、涡流和低速流动区域,因此不易形成血栓。出口管道有助于消除轴流式左心辅助泵流出血液的螺旋流动和紊流,使血流平稳,减少对人主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在毕赤酵母菌(Pichia patoris,P. pastoris)中成功表达Apidaecin型抗菌肽。方法:利用PCR技术在Apidaecin基因N端插入EcoR I 酶切位点、GST标签(并连接DDDDK肠激酶位点),且在C端插入终止密码子和Not I酶切位点,后将上述片段扩增后与表达载体pPICZα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ZαA-GST-Apidaecin,并测序鉴定;将pPICZαA-GST-Apidaecin重组质粒电转至P. pastoris X33中并进行发酵表达;表达产物经GST亲和层析纯化后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EK肠激酶切除GST标签后进行抑菌实验。结果: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GST-Apidaecin融合蛋白表达的产物条带位于分子量约为28KD处,与理论分子量一致; 抑菌实验表明,用EK肠激酶切除GST融合标签后,Apidaecin型抗菌肽对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活性。结论:Apidaecin型抗菌肽在P. pastoris菌中得到成功表达并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研究针对变异链球菌(S. mutans)的人源特异性靶向抗菌肽C16LL-37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通过标准固相合成技术(Fmoc保护法)合成人源抗菌肽LL-37、S. mutans感受态刺激肽(CSP)C端1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CSPC16及二者的重组多肽C16LL-37;以LL-37、CSPC16为对照组,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C16LL-37对S. mutans、黏性放线菌、大肠埃希菌、嗜酸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及其对S. mutans的靶向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浓度为32 μmol·L-1的C16LL-37作用后S. mutans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16LL-37的红细胞溶血率以及不同条件对C16LL-37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 1)C16LL-37对S. mutans的最小抗菌浓度为16 μmol·L-1,最小杀菌浓度为64 μmol·L-1。2)C16LL-37浓度为64 μmol·L-1时,作用30 min后S. mutans存活率为3.46%,作用60 min后细菌存活率降至0%,其他4种细菌在各时间的存活率均大于60%(P<0.05)。3)SEM观察:经C16LL-37(32 μmol·L-1)作用后,部分S. mutans细胞形态出现不规则改变,部分细胞的细胞膜粗糙、细胞质外溢或出现细胞裂解。4)C16LL-37浓度不超过64 μmol·L-1时,红细胞溶血率低于0.33%,与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5)不同温度、pH值、盐浓度及低浓度胰蛋白酶处理后,C16LL-37的抗菌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C16LL-37对变异链球菌具有靶向特异性,并且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及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