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64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1例骨肉瘤组织及15例癌旁组织(距肿瘤组织边缘>5.0cm)中MIF表达,分析MIF表达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情况,Cox多因素回归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骨肉瘤组织中MIF阳性表达率为62.3%,癌旁组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MIF表达与骨肉瘤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分型无关,与肺转移相关(P=0.006)。MIF阳性表达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0.3%,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的95.8%(P=0.01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Enneking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而MIF表达非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MIF表达与骨肉瘤转移密切相关,有助于评价骨肉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2.
磨损微粒在无菌性松动关节假体周围迁移聚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的超微结构 ,了解磨损微粒的形态及其在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迁移聚积的特征。方法 临床选取 4例人工全髋关节术后发生无菌性松动病例 ,于翻修术中按照Delee Charnley髋臼分区法和Gruen Amstutz股骨分区法采取假体周围界膜组织 ,以透射电镜进行观察 ,统计各区磨损微粒数目。结果 界膜组织标本含有大量胶原纤维 ,其间可见大量黑色磨损微粒。其中髋臼分区三区磨损微粒聚积数明显高于一区和二区 (P <0 0 5 ) ,股骨分区中一区、七区中磨损微粒明显高于其余各区 (P <0 0 5 )。结论 磨损微粒的产生、迁移和局部聚积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I)参数与骨肉瘤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9 月至2009年6 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6例经病理证实为骨肉瘤的患者,治疗前均行CTPI检查,从而获得骨肉瘤患者肿瘤及正常肌肉组织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等灌注参数。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计算治疗前骨肉瘤穿刺标本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 对肿瘤组织和肌肉组织灌注参数值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对灌注参数与MVD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骨肉瘤中的BF、BV、TTP 以及PS值分别为46.6 ± 25.1mL/(100g·min)、61.8 ± 29.5mL/100g、122.9 ± 26.2s 和44.5 ± 14.6mL/(100g·min)。 而正常肌肉组织的BF、BV、TTP 以及PS值分别为5.2 ± 6.6mL/(100g·min)、9.6 ± 7.3mL/100g、115.5 ± 33.1s和17.0 ± 29.3mL/(100g·min),骨肉瘤组的BF、BV和PS高于肌肉组,差异显著并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但TT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肉瘤组的BF、BV以及PS值与MVD的r 值分别为0.83、0.87和0.63,P<0.05,呈明显正相关性,而TTP 与MVD的r 值为-0.02,P=0.93,无显著相关性。结论:CTPI能够很好动态地评价骨肉瘤的血流灌注,并可以反映血管生成及MVD的表达。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RECK、MMP-2与骨肉瘤的侵袭转移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001年至2004年我院49例骨肉瘤患者组织标本中RECK、MMP-2的表达情况,同时结合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特点,进而分析其表达的临床意义。结果 49例骨肉瘤患者组织中RECK与MMP-2表达相关(=-0.603,<0.05)。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亚型与RECK、MMP-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0.05),而与肿瘤转移及复发状况相关(<0.05)。49例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期与RECK、MMP-2表达相关(=0.003,0.028)。结论 RECK、MMP-2与骨肉瘤转移、复发及预后有关,可作为预测骨肉瘤复发、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胸腰椎神经鞘瘤应用后正中入路实施一期肿瘤切除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01年至2010年我科收治胸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39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1.5岁;发病部位:胸段椎管17例,胸腰段椎管4例,腰段椎管15例,腰骶段椎管3例,均为单发。手术均取后正中切口,切除相应节段的小关节突和椎板,一期切除椎管内外的神经鞘瘤,部分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 39例手术均完整切除肿瘤。随访时间为10~69个月,平均35个月。1例良性神经鞘瘤术后局部复发,1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7个月因复发及肺转移死亡。22例存在感觉障碍的患者术后ASIA感觉评分平均提高1.6分。10例存在运动障碍的患者术后ASIA运动评分提高7例,平均提高2.5分。未行内固定的6例患者中术后有2例发生脊柱失稳。结论 胸腰椎神经鞘瘤切除术中需确保术野足够显露,必要时可切除一侧的横突和肋骨头,为勉强保留神经根而忽略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可能带来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和相应增高的再次手术率。除肿瘤位于中段胸椎管外,术中均应通过确切的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来维持远期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86.
同种异体骨移植后骨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通过有关的动物实验来探讨有关异体骨移植骨愈合的规律,以达到加速异体骨移植骨愈合的目的。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梯度降温、深低温保存的股骨外侧髁植入,在接触的骨面置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基质,以金属螺钉固定;对照组用取下的自体股骨外侧髁原位植入,用与实验组相同的内固定方法固定;术后4、8和12周行大体标本观察,并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BM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异体骨愈合的情况。结果: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与自体骨相似。BMP染色在新生骨及其周围类基质表达阳性。其愈合是从宿主骨向移植骨,从周围向中央,从哈佛管向其四周逐渐进行爬行替代的过程。结论: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主要通过骨传导实现成骨,骨诱导亦发挥积极作用。使用BMP、合适的内固定、大小适合的移植物,可以使异体骨愈合的过程与自体骨相似。  相似文献   
87.
OD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0DI)评定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手术疗效。方法 用ODI问卷表和综合评分表对手术治疗的LDH患者146例进行评分,手术一年以后再次评分,完成随访92例,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分别计算优良率,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ODI指数与综合评分表评定的优良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用ODI评定LDH患者的手术疗效稳定、可靠,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8.
全椎板切除术与腰椎不稳:附202例报告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作者通过对临床202例全椎板切除术后1~10年的随访观察,再出现腰痛或(和)坐骨神经痛的发生率为7%(15/202),术后腰椎滑脱或原油脱加重的发生率为1.4%(3/202)。对于全椎板切除术,作者认为术前须全面准确地判断腰椎的稳定程度,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及在手术中尽可能地保留腰椎小关节和棘上韧带,全椎板切除术仍是一种既可达到充分减压,又可尽量保留脊柱稳定性的治疗方法,对术前已有腰椎不稳因素的患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16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评估影像学诊断意义,通过随访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核磁共振检查可明显提高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率,积极进行手术后可获得80%的治疗效果优良率。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一定的发生率,诊断明确后应早期手术,对于术前存在腰椎不稳、腰椎间盘手术术后复发、全椎板切除的情况可考虑同时行该节段的固定融合术。  相似文献   
90.
颗粒骨打压植骨技术在治疗髋臼骨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介绍颗粒状松质骨打压植骨技术对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方法应用该技术对23例髋臼侧假体翻修患者及4例陈旧性髋臼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植骨,植骨块来源于深低温冰箱梯度降温后的冷冻干燥骨。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及X线评估。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1年,Harris评分平均提高36分,无1例假体需要再次翻修,有3例在X线上出现髋臼侧透亮带。结论打压植骨技术可以有效治疗髋臼骨缺损,应注重对颗粒松质骨的制备,植骨床的准备及对植骨块的紧密打压和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