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64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 总结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骨巨细胞瘤协作组(天津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西京医院、浙医二院、南京军区总医院)2000年3月至2014年7月间所有膝关节周围GC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性别、年龄、发生部位、Campanacci分级、Ennecking分期、周围软组织受侵袭情况、病理性骨折程度和手术方式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膝关节周围GCT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收集376例GCT患者,原发302例,复发74例;男198例,女178例;发病年龄12~78岁,平均(35.6±12.8)岁,男性发病平均年龄(37.4±13.2)岁,女性发病平均年龄(33.5±12.0)岁,女性发病年龄明显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膝关节175例(46.5%)、右膝关节201例(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远端202例(53.7 %)、胫骨近端174例(4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瘤体破坏偏心性304例(80.9%),中心性72例(19.1 %)。未发生骨折261例(69.4%),简单骨折73例(19.4%),复杂骨折42例(11.2%)。结论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越高,其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率、囊外病变比例及采取边缘切除方式的比例就越高。  相似文献   
152.
目的:评估骶骨肿瘤手术不同水平的骶神经根切除后对男性勃起及射精功能的影响,探讨骶神经根损伤水平与勃起及射精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47例接受骶骨肿瘤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阴茎勃起及射精功能情况。按保留骶神经水平分:保留双侧S1~S3患者16例,保留单侧S1~S3患者21例,保留单侧S1~S2患者6例,仅保留单侧S1患者4例。随访时间12~41(27.2±10.9)个月。通过发放调查表、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至2013年8月的阴茎勃起及射精功能情况。结果:保留双侧S1~S3神经根患者,术后3个月阴茎勃起及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1.25%(5/16),术后6个月为25.00%(4/16),术后1年为12.50%(2/16),2013年8月随访时阴茎勃起及射精功能均恢复。保留单侧S1~S3神经根患者,术后3个月阴茎勃起及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为85.7%(18/21)。术后6个月为71.43%(15/21),术后1年为52.38%(11/21)。2013年8月随访时阴茎勃起及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2.86%(9/21)。保留单侧S1~S2神经根患者,术后3个月阴茎勃起及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00%(6/6)。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均为83.33%(5/6),2013年8月随访时阴茎勃起及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6.67%(4/6)。仅保留单侧S1神经根患者,术后3个月至2013年8月随访时阴茎勃起及射精功能均不能恢复。对不同年龄、肿瘤类型的患者阴茎勃起及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男性患者骶骨肿瘤术后阴茎勃起及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至少保留一侧的S3神经根对患者术后阴茎勃起及射精功能的保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3.
目的 探讨髋臼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并重建骨缺损的效果及风险.方法 36例髋臼肿瘤患者术后均采用人工关节重建,对手术置换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Harris评分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术中无意外发生,置换时间3.0-4.0h,出血量平均(1725±425) ml.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6例置换后死于肿瘤转移,全身衰竭.发生切口感染2例,经清创后负压持续冲洗治疗后切口愈合.置换后4个月肢体功能Harris评分,36例均<70分.置换后3个月拄双拐能下地行走36例,6个月能拄单拐行走24例;8例步态接近正常,多数步态较差,无人工关节松动和脱位.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情况虽然大多不尽人意,但由于保留了患者的肢体,拄拐也能进行日常生活,对恶性肿瘤患者来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4.
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欠佳的原因。方法对我科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保守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43例进行5~9个月随访,用Mcbride评分量表测评,行X线片检查,评价骨折愈合及功能情况。结果 AO分型:27例A型骨折中24例至最后一次随访时未更改治疗方案,末次X线示骨折均愈合,改良Mcbride评分量表测评结果示20例优,2例良,2例差,另3例于随访中改行手术治疗。4例B型骨折3例末次随访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改良Mcbride评分量表测评结果均优,1例随访中改行手术治疗。12例C型骨折中10例至末次随访时未更改治疗方案,X线示骨折愈合,改良Mcbride评分量表测评结果示2例优,5例良,3例差,2例随访中改行手术治疗。结论对于桡骨远端骨折,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的技术操作,科学的功能锻炼,是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5.
骨肉瘤的预后随着化疗的进展取得很大的提高,但是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使得患者不能忍受从而不能按计划完成化疗或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参芪扶正注射液研究证实可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可以减弱化疗的不良反应。笔者从2004年5月至2005年11月,  相似文献   
156.
目的近年来骨肉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死亡率仍较高。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对于评估骨肉瘤预后的意义尚有不同观点。文中分析骨肉瘤患者治疗前血清LDH、ALP浓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3年6月~2008年12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治疗的60例骨肉瘤患者,经过6个月~8年(平均5.6年)随访。回顾分析治疗前患者血清LDH、ALP浓度与骨肉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 LDH、ALP升高组患者PFS和OS短,与LDH、ALP不升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肉瘤治疗前血清LDH、ALP浓度反映患者预后,可作为预示骨肉瘤预后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7.
骨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多发在椎体;也见于颅骨、下颌骨及四肢长骨,而发生于髂骨者极为罕见。我科近期收治1例巨大型髂骨血管瘤患者,通过外科治疗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3岁,因左腹股沟处无痛性包块逐渐增大10年入院。患者于198...  相似文献   
158.
新型持骨器     
本持骨器已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和解放军第82医院临床试用,效果良好。实践证明,它有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少、置入方便、固定牢靠、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的优点。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讨晚期骨肉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们所治疗的3例晚期骨肉瘤术后复发病例,结合文献检索到的10例晚期复发骨肉瘤病例,共13例。13例中,男8例,女5例。复发时年龄13~42岁,平均25.56岁。部位:股骨远端5例,胫骨远端和髋臼各2例,胫骨近端1例(其余未描述)。组织学类型:纤维母细胞型3例,传统型2例,混合型2例,骨母细胞型、软骨母细胞型、毛细血管扩张型各1例,其余未描述。复发时间5.2~19.3年,平均10.02年。治疗方式:手术+化疗5例,手术+放疗1例,手术2例,1例放弃治疗(其余未描述)。结果本组除1例未记录随访外,余12例随访6个月至4.7年,平均2.28年。存活6例(最长4.5年),死亡6例(0.6~4.7年)。结论晚期骨肉瘤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组织学类型等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要重视骨肉瘤患者的远期定期随访,术后5年应该每半年随访1次,在重视排除患者肺部及其他部位转移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手术部位的异常变化。一旦明确为晚期术后复发,手术和化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总结东亚地区锁骨原发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检索1980-2011年期间东亚国家公开发表的有关锁骨原发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病例222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29.4岁.性别比例:男∶女为1.53∶1.病灶部位:局限于内、中、外1/3段者分别为28.9%、1 8.8%和33.6%,同时累及内侧和中央1/3和同时累及中央和外侧1/3者均为7.4%,累及全长者4.0%.主要病理类型:嗜酸性肉芽肿18.02%,浆细胞瘤9.91%,骨肉瘤和骨软骨瘤8.11%,尤文肉瘤7.21%,软骨肉瘤5.41%.10岁以下恶性肿瘤少见,而40岁以上恶性肿瘤比率明显增加,说明肿瘤的良恶性比率与发病年龄的相关关系显著.瘤段切除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式,其中40.8%的病例采用了自体或异体骨移植重建.结论 锁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分布具有年龄和性别倾向性.在东亚地区人群中,嗜酸性肉芽肿和来源于骨髓造血系统的肿瘤所占的构成比相对较高,高龄是锁骨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这些特点可能与锁骨的组织结构和发育方式以及蒙古利亚人种的遗传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