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63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1.
目的:髋臼肿瘤发病率较低,由于肿瘤部位特殊,临床治疗有相当大的难度。文中探讨髋臼部位肿瘤患者的手术操作方法、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6例髋臼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5~64岁,平均(45.2±6.3)岁。良性肿瘤8例,占22%,其中单纯性囊肿4例,韧带样纤维瘤1例,纤维结构不良1例,血管瘤2例。恶性肿瘤28例,占78%,其中骨肉瘤5例,软骨肉瘤12例,脊索瘤1例,骨巨细胞瘤2例,恶性软骨母细胞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转移性肿瘤5例。良性肿瘤患者行单纯肿瘤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恶性肿瘤患者行脊柱钉棒系统联合骨水泥重建术。结果围手术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5例患者出现可控性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5~96个月,1例良性肿瘤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均获随访。7例良性肿瘤患者均无复发,髋关节活动正常;恶性肿瘤患者中骨肉瘤4例、软骨肉瘤6例出现肺部转移,均死于呼吸功能衰竭,其余无瘤生存;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死于术后2年,1例带瘤生存;截至末次随访日骨巨细胞瘤、恶性软骨母细胞瘤及脊索瘤患者未见局部复发或肺部转移;转移性肿瘤5例均死于术后3年内。术后3个月,患者肢体功能评价参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Harris评分,良性肿瘤患者7例>90分,恶性肿瘤患者9例70~79分,19例<70分。结论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脊柱钉棒系统联合骨水泥重建术,能满足一般日常活动;手术前髂内动脉栓塞可明确减少出血和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后应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2.
颈椎融合笼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融合笼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 45例颈椎病患者共 5 9个节段施行前路减压、颈椎融合笼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骨性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 结果 :45例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10 .3个月 ,均获得骨性融合 ,融合率 10 0 % ;1例在术后 2个月时椎间高度丢失 1.1mm ,术后 6个月椎间高度无继续丢失 ;未发生融合笼滑移、松动或破碎等内置物并发症。 结论 :颈椎融合笼应用于颈前路融合术可明显提高骨性融合率 ,有效维持椎间高度 ,内置物并发症少 ,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13.
不同微粒对人工关节假体周围界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人工关节置换中产生的磨损微粒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组织学反应 ,并比较不同微粒的差异 ,探讨人工关节松动的原因。方法 成年新西兰兔 32只 ,雌雄不限。按膝关节内注入微粒的不同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8只。甲组 :注入超高分子聚乙烯微粒 ;乙组 :注入钛合金微粒 ;丙组 :注入骨水泥微粒 ;丁组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术后第 2周开始向关节囊内注入各种微粒悬液 ,每次 0 2ml,每隔两周一次直至术后 1 4周 ,在第 1 6周处死动物 ,取股骨远端及关节囊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光镜观察关节囊滑膜的组织细胞反应、吞噬磨屑情况。从各组标本中取 0 2 g组织 ,并制成组织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 ,放免法测定TNF -α含量。结果 各实验组假体隧道边缘产生一层纤维结缔组织界膜 ,其中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异物巨细胞。而对照组的假体隧道边缘未见明显的组织细胞反应。聚乙烯组、钛合金组、骨水泥组假体隧道边缘的组织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而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各实验组的关节滑膜细胞增生 ,滑膜下为较多的胶原纤维组织 ,并可见巨噬细胞浸润 ,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而对照组的滑膜基本正常。各实验组组织中的TNF -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5)。而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采用一期全髋关节翻修术3例,二期全髋关节翻修术4例,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患者髋关节评分平均提高37.6分(Harris评分),经随访无一例感染患者复发.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经过彻底清创和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后,可一期或二期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假体周围感染,改善患肢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5.
金属钛网联合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髋臼骨缺损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介绍颗粒状松质骨打压植骨联合金属钛网固定的方法对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缺损的重建。方法应用该技术治疗23例患者,髋臼缺损分型(AAOS分类)Ⅱ型9例,Ⅲ型14例,术前髋关节功能平均评分38分(Harris评分),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及X线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术后平均随访3.9年,Harris评分平均提高39分,无1例需再次翻修,有3例患者在X线片上出现透亮带。结论打压植骨联合金属钛网固定在处理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缺损时,操作简单方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6.
退变性颈椎不稳的回顾性调查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退变性颈椎不稳的定义、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分析其外科手术的远期疗效和影响因素 ,了解颈椎手术和颈椎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对 10 3例退变性颈椎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包括收集完整的病案资料 ,进行影像学测量和随访。 结果 :无论采用何种手术入路 ,术后手术疗效评价 (JOA)评分均比术前有显著提高 (P <0 .0 1) ;前路手术对脊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后路手术 (P <0 .0 1) ;融合笼植入术维持手术节段术后椎间隙高度的效果明显优于自体髂骨植入 (P <0 .0 1) ;就恢复颈椎生理弧度的效果而言 ,融合笼植入术亦优于自体髂骨植入 (P <0 .0 5 ) ;关于手术对颈椎不稳的改善效果 ,前入路组优于后入路组 (P <0 .0 5 ) ,使用椎间融合器组好于未使用组 (P <0 .0 5 )。 结论 :退变性颈椎不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疾病 ,而是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力学状态改变 ,常和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发生 ,并对后者的进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提高临床医师的警惕性 ,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了解甲壳素 聚己内酯复合可吸收接骨板在动物体内的降解速度及随时间的变化。 方法 :在实验组中 ,将甲壳素 聚己内酯复合可吸收接骨板及螺钉 ,包埋于 2 8只新西兰白兔右胫骨中段 ;在对照组中 ,选择 8只新西兰白兔 ,于相应部位植入金属钢板。实验组动物于手术后 2、4、6、8、12、2 4、36周处死。对照组于术后 4、8周时分别处死。实验组的动物均行生物吸收率 (BAR)测定。 结果 :甲壳素 聚己内酯复合接骨板及螺钉在动物体内可降解。 4周组吸收率为 4 .36 % ,6周组为 7.13% ,12周组为 12 .8% ,36周组为 16 .37%。 结论 :甲壳素 聚己内酯复合接骨板在体内可吸收 ,随时间的延长 ,生物吸收率逐渐增加 ,但不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8.
tificially synthesizedpolymericproductssuchaspolylactide (PLA ) ,polyglycolide (PGA ) ,andtheircopolymersarefrequently usedtissueengineeringmatrixsubstitutivematerials .Unfortunately ,theirapplicationisseriouslyrestrictedfortheirpoorhydrophilicproperty ,weakcelladsorptionforces ,anddifficultyininteractionwithcells .1,2 ThisstudyintendstoevaluatethecapacityofcollagenIinpromotingadhesion ,proliferation ,anddifferentiationofMSCs ,tolayanexperimentalbasisforbonytissueengineering .METHODSPrep…  相似文献   
119.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假体置换术后感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采用一期全髋关节翻修术3例,二期全髋关节翻修术4例,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患者髋关节评分平均提高37.6分(Harris评分),经随访无一例感染患者复发。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经过彻底清创和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后,可一期或二期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假体周围感染,改善患肢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Avastin)对人骨肉瘤143-B裸鼠移植瘤模型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将成功建立的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骨肉瘤143-B裸鼠原位种植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低剂量贝伐单抗组(Avastin-L,2.0mg/kg)和高剂量贝伐单抗组(Avastin-H,5.0mg/kg),每组7只。贝伐单抗每次腹腔注射0.2ml,1周2次,持续3周;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隔3天记录各组体质量,每隔7天用荧光影像系统测量原位肿瘤大小并计算抑瘤率;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的CD34表达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和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结果 3组实验裸鼠体质量及肺部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vastin-L组和Avastin-H组的肿瘤体积减小,MVD、血浆及肿瘤组织的VEGF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vastin-H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Avastin-L组(P<0.05)。结论 Avastin对人骨肉瘤143-B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可降低血管生成及VEGF水平,但对肺部转移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