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63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01.
有文献报道 ,关节软骨外伤或病损的病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因此 ,利用自体组织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在动物实验研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 ,采用自体骨膜游离移植的方法 ,临床治疗 4例关节软骨缺损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例 ,女 3例。年龄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经梯度降温、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关节软骨移植后的生物学活性,为临床治疗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将经梯度降温、冷冻保存的兔膝关节半髁异体移植。同时设对照组。分别于术后8,12,24周进行关节软骨大体形态及组织学观察。结果:8周时移植关节软骨形态正常成活,软骨细胞排列尚整齐,12周时移植关节软骨恢复正常透明软骨形态,修复组织与周围融合。24周时部分关节软骨表面有退行性变,与周围关节软骨愈合良好。结论:经梯度降温、冷冻保存的同种关节软骨移植可作为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通过干扰体外培养的成骨样细胞 ,探索糖皮质激素所致成骨细胞凋亡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 :地塞米松诱导原代培养并传代的小鼠成骨样细胞 ,应用噻唑兰 (MTT)法检测细胞生存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比色法检测半胱天冬酶Caspase 3的活性以及经EMSA检测NF κB活性。结果 :地塞米松使得成骨样细胞存活数量下降 ,Caspase 3活性升高并且NF κB活性下降。结论 :地塞米松对原代、未转化的成骨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Caspase 3依赖性的 ,而NF κB似乎可以通过抑制Caspase 3保护细胞  相似文献   
104.
甲壳素-聚已内酯复合接骨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可吸收生物接骨板的降解速度及降解时间,并观察邻近组织对可吸收生长接骨板的反应.方法在实验组中,用甲壳素纤维增强聚已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复合材料制成的可吸收生物接骨板及螺钉,包埋于20只新西兰兔右胫骨中段;在对照组中,选择8只新西兰兔,于相应部位植入金属钢板.实验组动物于手术后2、4、6、8、12周处死.对照组于术后4、8周时分别处死.所有实验组的实验动物均行生物吸收率(BAR)测定,并行病理切片观察局部组织对接骨板的反应.结果 PCL制成的生物接骨板及螺钉在动物体内降解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不成线性关系.4周组吸收率为4.36%,6周组为7.35%,12周组为12.8%.实验组组织学表现为术后2周时即有较明显的炎症反应,6周组更明显,此后逐渐减弱,但12周时仍可见炎性细胞.同时可观察到成骨反应.植入对照组未观察到同样的结果.结论 PCL接骨板在体内可吸收,但有部分可引起较明显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同时可诱导成骨反应.  相似文献   
105.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股骨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11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男4例,女7例;年龄47~77岁,平均62.3岁。分别进行非手术治疗或切开复位内固定、翻修假体以及各种植骨治疗。结果 9例骨折均获得愈合,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改善,2例患者出现骨不连。结论 应注重对假体周围骨折的预防;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一般状况、骨折类型、假体是否松动以及局部骨质有无缺损现象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总结15例上肢软组织恶性肿瘤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5例上肢软组织恶性肿瘤,在最大限度保存上肢功能的前提下,以手术治疗,将肿瘤及边缘的正常组织一并切除。对5例诊断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例及3例诊断为纤维肉瘤病例于术后给予化疗。结果术后随访最短6个月,最长5年,平均3.5年。其中1例左肘上皮样肉瘤于术后1年因肺部转移而死亡,其余患者无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为80%。局部复发10例,复发率为67%;由于多次复发最终上肢截肢2例,肢体保存率为86%。结论上肢软组织恶性肿瘤治疗主要手段为手术辅以化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评价一线化疗方案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四肢骨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寻找骨肉瘤化疗新的药物和评价化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和多中心的研究方法,将63例确诊为骨肉瘤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剔除和脱落9例,有效病例54例(试验组29例、对照组25例)。试验组采用阿霉素、顺铂、氨甲喋呤、异环磷酰胺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方案,对照组使用阿霉素、顺铂、氨甲喋呤、异环磷酰胺方案。采用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临床受益率、无进展生存率、保肢率、生存率等指标来评价两组疗效。通过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来评价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剂的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8.9个月,对照组为13.1个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临床受益率89.7%、无进展生存率37.9%、生存率65.5%、保肢率89.7%,对照组分别为88.0%、36%、68%和96.0%,上述四项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目前随访期内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剂治疗在控制肿瘤进展和患者生存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尚未见明显差异。使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剂未发现相关的毒性反应,也未有因其而增加基础化疗毒性反应的报告。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多中心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治疗现状,探讨影响手术方案选择、肿瘤复发以及肢体功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5个骨肿瘤治疗中心2000年3月至2012年5月病理学确诊并经手术治疗的222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男120例,女102例;年龄(35.5±12.3)岁。肿瘤行囊内刮除术、切刮除术或边缘切除术。分析流行病学、形态学、影像学因素和临床特征,探索术后肿瘤复发、手术方式、术后肢体功能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行囊内刮除128例(57.6%),切刮除术13例(5.8%),边缘切除术79例(35.5%)。15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1.6%。 术后23例复发,复发率14.5%(23/159),术后至复发的时间(23.9±22.3)个月。囊内刮除术后复发率为19.0%,切刮除术为0,边缘切除术为8.9%,手术方式是影响术后复发的唯一因素。复发肿瘤的手术方式与首诊原发肿瘤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患者更倾向于边缘切除。病理性骨折、Campanacci分级、Enneking骨肿瘤分期以及有无软组织肿块可明显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囊内刮除术后患者的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评分明显优于边缘切除,Enneking分期、有无软组织肿块、首诊原复发亦可明显影响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结论 手术切除方式是同时影响术后复发与肢体功能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分析骨盆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GCT)的好发年龄、发病部位、不同治疗方式的复发率及并发症。方法 在医学常用外文数据库检索“giant cell tumor,pelvis”,在医学常用中文数据库检索“骨巨细胞瘤,骨盆”,时间选取1949至2012年,所有被检索的文献及参考文献均被用于分析,经文题、摘要、全文内容二次筛选,共筛选出38篇文献,将所涉及的骨盆GC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删除重复报告的病例;收集每例入选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手术方式、随访时间、并发症、复发率及死亡率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项研究。结果 筛选出的38篇文献中共165例骨盆GCT患者纳入研究进行系统分析,发病年龄14~73岁,平均33.2岁,高发年龄21~40岁;男、女比例为1∶1.7。发病部位:髂骨区(A区)48例,髋臼区(B区)60例,耻、坐骨区(C区)31例。随访时间1.5~35年,平均9.5年。27例(32.5%,27/83)患者出现治疗并发症,以病灶外整块切除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13/28)发生率最高;常见并发症为切口内感染、切口延迟愈合。9例(45.0%,9/20)接受单纯病灶放疗的患者术后复发,24例(33.3%,24/72)接受病灶内手术的患者术后复发,5例(35.7%,5/14)接受病灶内手术联合放疗或冷疗的患者术后复发,1例(2.0%,1/51)接受病灶外手术的患者术后复发,总复发率为24.6%(39/158),死亡率为3.2%(5/158)。结论 骨盆GCT临床少见,常累及髋臼区(B区),高发年龄为21~40岁,病灶外整块切除术后并发症最为常见,但术后复发率最低,骨盆GCT总体复发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索骨肉瘤突变的新基因,探讨通过检测化疗药物相关基因来指导骨肉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3例骨肉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化疗相关药物靶基因检测,并对其中10例患者标本的339个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经系统分析后发现骨肉瘤相关的特异性突变以及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结果 2009年2月至2013年4月,西京医院术前病理报告确诊为骨肉瘤的23例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6~58岁,平均18.5岁。每个骨肉瘤标本均存在基因突变。在所有的突变中,确定了85个未报道过的基因突变位点,其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 kinase,ALK)基因在全部样本中均出现突变,共同突变位置发生在第19和第29个外显子(第19个外显子c.A3089C:p.His1030Pro,第29个外显子c.A4381G:p.Iie1461Val;c.A4472G:p.Lys1491Arg;c.C4587G:p.Asp1529Glu);NOTCH基因与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相关。药敏结果显示23例骨肉瘤患者均对异环磷酰胺敏感,铂类敏感率为39.1%,阿霉素敏感率为21.7%。吉西他滨、多西紫杉醇类及培美曲塞敏感率分别为36.3%、47.8%和46.5%。当术前化疗使用的药物全部对患者敏感时,化疗效果均为有效。当使用的药物不全(患者对1种或2种药物敏感)时,只有6例患者得到有效化疗,15例无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LK基因与NOTCH基因可能均为致癌基因,在不同方面参与骨肉瘤的病理过程。骨肉瘤个体化治疗可能成为提高化疗效果并最终提高骨肉瘤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