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研究乳腺钼靶X线摄影对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总结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乳腺钼靶X线摄影的表现,并比较双侧乳腺癌在乳腺钼靶X线摄影表现上的相似性。结果 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分布多以外上象限居多,多表现为不规则状的肿块,边界不清,边缘见毛刺或(和)分叶,密度不均匀,出现钙化灶,腺体结构扭曲。5例(41.7%)双侧同时性乳腺癌的乳腺钼靶X线摄影表现具有相似性;而另外7例(58.3%)则不具有相似性。结论 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具有类似于原发性单侧乳腺癌的乳腺钼靶X线摄影表现,第二癌与第一癌相似率不高。  相似文献   
82.
目的 从DDP在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静脉全身化疗中外周血药浓度变化的比较研究着手,重点分析化疗药物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全身毒副反应及其药动学基础。方法 选择2000年4月-2002年5月在我院介入科住院,经病理证实为晚期NSCLC初诊病人60例,经随机分组,试验组(A组)接受DDP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照组(B组)接受DDP静脉全息身化疗。A组30例,MMC10mg/m^2,VDS3mg/m^2,分别溶于20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DDP80mg/m^2,溶于生理盐水250ml经支气管动脉灌注30min。B组30例,MMC10mg/m^2,VDS3mg/m^2,分别溶于20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DDP80mg/m^2,溶于生理盐水250ml经静脉滴注30min。病人于DDP给药开始后5min、15min、30min、1h、2h、4h、8h、12h、24h、48h经外周静脉留置管取血(2ml/次),置于抗凝干燥试管内,经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检测病人血样DDP浓度,绘制时间浓度曲线。化疗期间观察记录化疗药物的全身毒副反应情况。结果 ①A组与B组均在给DDP开始30min时达到血药浓度曲线最高点,峰值血药浓度B组高于A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②在测量的时间段内,B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A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③临床观察,A组恶心、呕吐及肾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比B组轻,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肺癌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比静脉全身给药的毒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83.
84.
85.
吴沛宏 《医学信息》2007,20(6):483-486
微创医学和生物医学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和热点,微创治疗精确定位、精确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疗效确切。继以全身水平的生物基因治疗,通过肿瘤宿主防御机制或生物制剂的作用以调节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反应,抑制或消除肿瘤,减少了肿瘤的复发,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1世纪肿瘤微创治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大方面:(1)序贯联合模式;(2)精确定位、精确治疗;(3)联合生物免疫治疗;(4)根治性肿瘤微创治疗;(5)人性化、理性化治疗。微创治疗联合生物基因治疗的新模式将成为新世纪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家猪射频消融临近胃肠肝组织时,消融阻隔气囊能否有效保护邻近胃肠.[方法]在5只猪全麻后进行CT引导下消融阻隔气囊在射频消融治疗保护作用的随机对照实验.每支猪治疗两个位点,实验组加用消融阻隔气囊保护,对照组不加用阻隔气囊,术后3~4 d处死猪,观察并测量坏死组织面积.观察组织坏死病理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5个位点,实验组消融时间为(16±2.6)min,肝组织坏死最大直径为(4.55±0.50)cm;对照组消融时间为(16±1.8)min,肝组织坏死最大直径为(4.67±0.60)cm,t检验两组之间治疗时间和肝组织坏死最大直径没有显著性区别.实验组无临近胃肠损伤.对照组胃肠均有热损伤,胃肠损伤直径平均3.5 cm,未见明显穿孔.[结论]消融阻隔气囊可以有效保护射频消融时邻近器官,减少热损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87.
经皮射频消融术在肝脏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目的;对44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研究其近期局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方法: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共44例,病灶总数共67个。经RFA治疗后随访2-6个月,运用螺旋CT三期扫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肝脏肿瘤直径≤3.0cm者26个、3.1-4.0cm者21个、4.1-5.0cm者11个,≥5.1cm者9个,经RFA治疗后肿瘤完全坏死分别为24个、19个、9个、6个。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为肿瘤去血管化征象,或并有体积缩小。结论:RFA治疗是效果好、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的局部治疗肝脏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88.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原发灶不明转移癌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全身显像在原发灶不明转移癌(CUP)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2589例18F-FDG PET/CT显像患者中169例CUP患者的显像结果,通过分析病历记录、病理检查结果及临床随访确定最终原发灶诊断结果.结果 169例CUP患者中19例失访,150例有完整资料.70例成功探测到原发灶,总检出率为46.7%(70/150),其中52例得到病理检查证实,18例为临床诊断;肺癌38例,占54.3%,鼻咽癌8例,占11.4%,消化系统肿瘤13例,占18.6%,其他肿瘤11例,占15.7%.3例临床怀疑转移瘤,18F-FDG PET/CT未见明显恶性征象,经随访证实为良性病变.6例PET/CT诊断错误.15例患者没有确诊.56例未探测到原发灶,其中3例在随访过程中得到确诊,分别为鼻咽癌、膀胱癌、食管癌各1例.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诊断CUP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介入导向下经动脉导管系统灌注p53重组腺病毒(Ad-p53)进行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经放化疗无效或复发及因故不能进行常规治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15例,经瘤组织主要供血动脉进行 1.5×10~10~2. 8× 10~11pfu/次、累积剂量为 9. 5×10~10~1. 40 ×10~12pfu/例的 Ad-p53基因治疗(其中 5例宫颈癌病人联合化疗),并观察出现的副作用。结果:临床观察发现以发热、流感样症状为主的5种不良反应,其中发热8例,流感样症状2例,胃不适、腹泻及心动过速各1例;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各1例,血红蛋白减少2例;肝肾功能检查发现转氨酶CGT、AST升高2例;治疗前后未见心电图改变(只有1例在化疗开始当天出现心动过速,第2天又恢复正常)。与化疗联合治疗未产生强于单纯化疗的副作用。上述毒副反应以1级反应为主(占86.8%),无Ⅲ、Ⅳ级反应。结论:在所用试剂量范围内Ad-p53经动脉局部用药及与化疗联合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0.
Ⅲ、Ⅳ型肝门区胆管腺癌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Ⅲ、Ⅳ型肝门区胆管腺癌综合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21例经病理证实为肝门区胆管腺癌伴梗阻性黄疸的病例,CT、MR胰胆管成像、经皮经肝胆系造影术将其分为Ⅲ、Ⅳ型,采用内外引流术、多极射频消融术、胆管内支架置人术及动脉化疗灌注术序贯性治疗。结果 所有肿瘤射频消融治疗1个月后CT值明显下降,13个病灶缩小约30%,4个病灶缩小约20%,4个病灶大小未变;6个月后均有缩小,缩小最显著者为60%左右,21个病灶平均缩小37%。有17例在射频消融治疗1个月后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恢复到正常水平,6个月后复查全部正常。随诊时间最长的为24个月,最短9个月,近期平均生存期14个月。结论 综合介入治疗是Ⅲ、Ⅳ型肝门区胆管腺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