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观察肠癌细胞株SW-620中肿瘤干细胞相关的SP(side population)亚群比例,分选出相关的SP和NSP细胞,并鉴别相关的SP是否具有干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方法 制备SW-620细胞悬液,经Hoechst33342和PI染色(其中对照组同时加入拮抗剂维拉帕米),流式细胞仪分析SP亚群.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出肠癌细胞株SW-620中SP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噻唑蓝(MTT)实验检测SP和NSP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裸鼠体内成瘤对比实验验证SP细胞和NSP细胞致瘤性.结果 SP亚群占SW-620细胞的1.0%左右,维拉帕米阻断后减少为0.01%左右.流式细胞仪分选出SP细胞7.5×105个,大部分为NSP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MTT证实SP细胞和NSP细胞增殖能力有差异.裸鼠体内成瘤实验发现:1×105个SP细胞可以致裸鼠成瘤,1×105个NSP细胞及以下数量级别细胞不能致裸鼠成瘤.结论 人肠癌细胞株SW-620中存在SP亚群细胞,维拉帕米可抑制染料外排而明显减少SP细胞的比例.可以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出SP细胞,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和MTT实验检测SP和NSP细胞增殖能力有差异.裸鼠成瘤对比实验证实SP比NSP细胞更具致瘤性. 相似文献
42.
背景:文献报道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多应用神经生长因子类多肽制剂,选择纯化学诱导剂尚不多见。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体系,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分离纯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鉴定,采用β-巯基乙醇和二甲基亚砜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观察细胞形态,通过尼氏染色、NSE和NF-2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已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进行鉴定和分化率分析。
结果与结论:分离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可见多个核仁,β-巯基乙醇和二甲基亚砜诱导后,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伸出较长轴突样和树突样突起且有分支,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胞质中存在着深蓝色颗粒状的尼氏小体,NSE、NF-200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均呈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5.6±6.7)%和(73.2±5.6)%。结果证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能够成功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诱导剂β-巯基乙醇和二甲基亚砜的诱导下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43.
背景:研究发现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等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关于肝衰竭大鼠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尚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SD大乳鼠股骨、胫骨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采用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诱导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常规培养液诱导为对照,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诱导培养14 d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甲胎蛋白、白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诱导培养14 d, 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镜下观察细胞变得稍大而扁平,呈类上皮样细胞,甲胎蛋白和白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8±7.64)%和(45.9±9.68)%;对照组细胞未发生形态学改变,无甲胎蛋白和白蛋白的表达。证明了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甲胎蛋白和白蛋白。 相似文献
44.
背景:在某些恶性肿瘤中,SP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性,如人脑瘤、乳腺癌等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目前关于肠癌干细胞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尚无肠癌干细胞分离、鉴定成功的报道。
目的:分析肠癌细胞系SW-620中是否包含肿瘤干细胞相关的SP亚群。
方法:制备SW-620细胞悬液,经Hoechst33342和PI染色,实验组加入Hoechst33342至终浓度为5 mg/L,维拉帕米组同时加入维拉帕米至终浓度5 mg/L,流式细胞仪分析SP亚群,共选取3次实验的结果。
结果与结论:通过Hoechest33342蓝光和红光双参图,实验组SP细胞亚群位于左下角两种荧光均阴性或很弱的区域,经3次检测,肠癌细胞株SW620中SP比例分别为0.1%,1.0%和0.5%,经维拉帕米阻断后SP细胞比例均为0。提示人肠癌细胞系SW620中存在SP亚群细胞,即提示肠癌干细胞存在的可能;维拉帕米可抑制染料外从排而明显减少SP细胞的比例。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对116例口腔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医证候规范》及《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分成气阴两虚型、气血亏虚型、睥虚痰湿型、气滞血瘀型、热毒壅阻型及其他证型。[结果]116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气阴两虚型占50.86%(59/116),同时兼有脾虚痰湿型占64.65%(75/116):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与临床各证型关系无显著性相关(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病程为7.61±5.80个月,明显长于总病例数的平均病程7.56±5.95个月(P〈0.05)。[结论]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型为主,脾虚痰湿型其次。 相似文献
46.
背景:脐血富含干细胞,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的速度以及自泌生长因子的能力均强于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
目的:建立一种分离纯化、培养扩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观察体外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分离纯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定CD29,CD44,CD34。采用体积分数20%马血清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以油红O染色鉴定;0.1 μmol/L地塞米松,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和50 μmol/L抗坏血酸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以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
结果与结论:分离获得了高纯度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细胞传代稳定,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9代,未发生形态学改变,无衰老征象。第3代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提示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和传代能力强。 相似文献
47.
目的 研究纯钛表面塑性变形纳米化后对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细胞黏附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塑性变形技术使纯钛表面纳米化,钛板大小10 mm x 10 mm x 1 mm。未处理纯钛为对照组(n=6),塑性变形纳米化钛板为实验组(n=6)。扫描电镜观察MC3T3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形态,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黏附的数目,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特点。结果 扫描电镜下观察表明,MC3T3细胞是以多个大小不等的胞突黏附于纳米化钛板表面,细胞表现良好的伸展形态;荧光显微镜显示,细胞在纳米化钛板表面的黏附能力较表面未处理钛板明显提高(P<0.05);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纳米化钛板表面结构能促进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纤维的充分铺展。结论 纯钛表面塑性变形纳米化后,能明显促进MC3T3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和铺展,改善了纯钛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选肠癌细胞株SW480中边群细胞(SP)亚群,观察SP细胞是否具有肿瘤干细胞样生物学特性。方法将1×107个/mL对数期生长的SW480细胞进行Hoechest33342和PI染色,80μg/mL维拉帕米阻断,流式细胞仪分选SP细胞。将分选后的SP细胞和非SP细胞,采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和进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并将两种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移植瘤的形成情况。结果 Hoechest33342染色显示:SP细胞亚群的平均含量为(1.43±0.05)%,加入维拉帕米后SP细胞亚群比例减少为(0.01±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生长曲线显示:非SP组细胞生长速度较SP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形成实验表明,移植第15天后SP细胞克隆体积大,边界平滑,细胞呈巢状隆起生长,结构致密,细胞体积小,平均克隆数为49.33±8.21,显著高于非SP细胞组的31.03±5.29,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移植量为1×105个SP细胞组中有50%小鼠成瘤,而非SP细胞组小鼠均未见明显成瘤(P<0.01)。结论人肠癌细胞株SW480中...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索口腔微生物定量分析的理想方法.方法 选择3种口腔常见微生物变异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标准菌种厌氧培养24 h,经倍比稀释,涂板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将相应体积的菌液固定后,分别运用3种非培养方法对上述细菌进行定量分析(实时PCR、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结果 细菌定量结果由大至小排列,分别为实时PCR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FU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每种细菌的实时PCR标准曲线均显示具备较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本研究中的3种非培养方法均适用于口腔微生物的定量分析.其中实时PCR分析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的结果显著优于传统的CFU计数方法,而以实时PCR的敏感度最高.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索超声加热对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以便选择有效的超声热化疗药物。方法 在不同温度和加热时间的条件下,超声加热Tca8113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用改良MTT法检测肿瘤细胞对9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温度梯度加热处理组中,39 ℃组与对照组,41 ℃、42 ℃、43 ℃和44 ℃ 4组间的药物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而40 ℃组与41 ℃、42 ℃组间的药物敏感性有显著性差异。在时间梯度加热处理组中,15 min组与对照组、30 min与45 min组、60 min与75 min组之间的药物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而30 min和45 min组的药物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41-42 ℃超声加热30 min能显著地提高Tca8113细胞的药物敏感性,从而在药物敏感性方面验证了超声加热与化疗联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