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9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21.
目的 评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在核工业系统内的贯彻落实情况,了解该标准科学性、实用性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标准追踪评价,对回收的调查表进行审核,并分析数据结果。结果 核工业系统3家单位中认为标准可操作性良好,职业病诊断医师、卫生监督人员、放射工作人员对标准的知晓率分别为61.5%、88.9%、47.6%,标准的可行性评价高,配套制度和经费认知度一般,放射性疾病知识认识率低,有待进一步提高。结论 标准基本科学合理,可操作性良好,但仍需要加强实施、宣贯和培训,标准中部分机制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22.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等解析了外照射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放射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为外照射放射病的及时处理及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外照射急性放射病依据受照剂量的大小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其中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临床经过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剂量估算有助于快速准确诊断、预测病变严重程度和决定治疗策略。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临床经过时相性不明显。慢性放射病以无力型神经衰弱症候群为主要表现,多为职业性,剂量阈值是诊断的重要参考因素。外照射放射病的治疗在注重躯体治疗同时还需关注心理评估和疏导,采取综合措施,后期需进行长期系统医学随访,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TS),拓扑异构酶Ⅰ (TOPO-Ⅰ),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1(ERCC1)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1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S、TOPO-Ⅰ、ERCC1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S、TOPO-Ⅰ、ERCC1基因的低表达率分别为:70.3%(78/111),55.9% (62/111),77.5% (86/111);高表达率分别为29.7% (33/111),44.1% (49/111),22.5% (25/111).统计学分析表明,TS、TOPO-Ⅰ、ERCC1基因的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肿瘤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TS、TOPO-Ⅰ、ERCC1基因蛋白表达与患者肿瘤组织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而与其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提示对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前行相关基因蛋白表达产物的检测,对于制订合理的化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通过对一起辐射探伤事故中6名疑似受照人员的临床表现、外照射剂量估算及医学处理的总结,探讨事故成因及后果,为今后类似实践提供技术参考。 方法 疑似受照人员6名,结合病史问诊、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分析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双着丝粒+环”畸变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采用直接测量法估算物理剂量,计算累积剂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卡特尔16项人格测验量表对疑似受照人员进行心理测试,评估其综合心理素质。 结果 6人临床表现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不适主诉,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发现几项异常结果,但均与辐射损伤无明显相关;有1人染色体分析细胞数1400中可见1个双着丝粒体,其余均未见异常畸变;物理剂量估算提示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20.15 mSv/h,辐射累积剂量为0.67 mSv;心理测评结果表明有3名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抑郁状态。 结论 6名疑似受照人员的各项结果均与电离辐射无关,均未受到急性大剂量电离辐射外照射,不会产生有临床意义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25.
目的 通过对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和医学处理的总结,探讨类似放射损伤的救治技术和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医护人员询问受照患者的详细病史,进行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估算,应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动态监测损伤部位的温度改变。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治疗上,全身和局部治疗并重,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步,采取综合措施。给予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营养支持、抗感染、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对症治疗等进行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包括镇痛、换药、清创及两次肌皮瓣移植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输注、负压封闭引流(VSD)等。结果 患者全身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为1.51 Gy,物理估算右下肢皮肤最大剂量值约为4 100 Gy,该结果和临床表现一致;患者受照后约40 d平稳进入恢复期;经过378 d的精心救治,右下肢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伤口愈合,但仍存在活动障碍。结论 早期进行局部不均匀照射的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结合系统的医学检查指导救治方案的制定;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病程分期不明显,预后较好;局部严重放射性损伤迁延不愈,肌皮瓣移植是治疗的关键,显微外科技术、VSD封闭式引流技术及MSCs输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抗感染、营养治疗及心理疏导对患者全身及局部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1例192Ir源急性外照射致局部放射性损伤的改变,探讨局部放射损伤的诊治。方法 重点观察该例患者局部病变的临床经过;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评估局部组织损伤;采用双能X射线法检测患者骨密度;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和血清睾酮(T)水平。结果 受照后患者局部表现为红斑、肿胀、疼痛、水疱、溃疡、坏死,诊断为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受照后383 d伤口愈合,但患者右下肢运动障碍。MRI检查显示局部损伤累及皮肤、股骨、多处肌肉及骨髓组织。骨密度检查显示患者骨量减少(-1.5~-1.1),血清β-CTx一过性升高(493.50~1 580.00 pg/ml),血清PINP出现波动(49.30~291.80 ng/ml),且血清睾酮出现波动(5.41~608.80 ng/dl)。结论 大剂量急性外照射可致局部重度放射性皮肤损伤,MRI有助于评估局部放射损伤,骨密度、骨代谢指标联合血清睾酮可用于评估骨损伤。临床医生救治局部放射损伤时应注重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局部严重放射损伤的感染防治措施及策略。方法 观察1例急性放射病患者受照部位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同时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对症支持治疗,采取病房、物品表面消毒,常规换药及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等手段防治感染,并评价疗效。结果 在病程早期,患者未出现发热,平稳地度过了极期;病程中期,创面持续存在多种细菌感染,清创、肌皮瓣移植过程中始终伴随鲍曼不动杆菌等耐药菌的定植感染;经综合治疗控制了感染。结论 急性放射病伴有局部严重放射损伤患者的感染防治要兼顾全身和局部处理,合理应用抗生素,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28.
目的 通过对全国部分地区诊断医师使用《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的情况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该标准的掌握和实施情况,对标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分析,为标准修订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搜集、调查问卷、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四川、江苏、广东、湖北、河南、新疆、安徽和核工业系统即“七省一集团”21家诊断机构共计93名具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资质的医师为调查对象,搜集诊断医师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各条款的评价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显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医师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正文11项条款判定可行率范围在89.3%~95.7%,有10项可行率大于90.0%;判定部分可行率范围在0%~5.4%;判定不可行率范围在3.2%~5.4%;80.0%诊断医师未对标准提出具体意见,94.6%诊断医师认可该标准的法律法规一致性。结论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GBZ 112—2017)整体达标情况良好,但少部分条款应适当修改,标准的宣贯力度不够,应进一步加强宣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