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33篇 |
免费 | 398篇 |
国内免费 | 24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3篇 |
儿科学 | 32篇 |
妇产科学 | 12篇 |
基础医学 | 285篇 |
口腔科学 | 51篇 |
临床医学 | 724篇 |
内科学 | 350篇 |
皮肤病学 | 49篇 |
神经病学 | 164篇 |
特种医学 | 19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4篇 |
外科学 | 480篇 |
综合类 | 1548篇 |
预防医学 | 701篇 |
眼科学 | 56篇 |
药学 | 528篇 |
16篇 | |
中国医学 | 610篇 |
肿瘤学 | 2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168篇 |
2022年 | 193篇 |
2021年 | 256篇 |
2020年 | 177篇 |
2019年 | 165篇 |
2018年 | 192篇 |
2017年 | 117篇 |
2016年 | 134篇 |
2015年 | 128篇 |
2014年 | 305篇 |
2013年 | 236篇 |
2012年 | 250篇 |
2011年 | 298篇 |
2010年 | 287篇 |
2009年 | 219篇 |
2008年 | 175篇 |
2007年 | 229篇 |
2006年 | 212篇 |
2005年 | 214篇 |
2004年 | 199篇 |
2003年 | 190篇 |
2002年 | 115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156篇 |
1999年 | 131篇 |
1998年 | 104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88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53篇 |
1989年 | 67篇 |
1988年 | 57篇 |
1987年 | 68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39篇 |
1984年 | 42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3篇 |
1978年 | 7篇 |
1963年 | 8篇 |
1960年 | 13篇 |
1959年 | 8篇 |
1957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61.
62.
目的探讨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XCR4基因表达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Real-time PCR 检测人骨肉瘤细胞株 HOS-8603、U2OS 和 MG-63 中 CXCR4 mRNA 的表达情况;构建、鉴定pcDNA3/CXCR4 重组质粒并将其转染到 HOS-8603 细胞中(PCDNA3/CXCR4 组),同时制备转染 pcDNA3 空质粒的阴性对照组(pcDNA3组)。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穿膜小室重组细胞基底膜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结果 HOS-8603细胞中CXCR4 mRNA相对表达含量低于U2OS、MG-63细胞(P 〈0.05)。转染后24、48h,pcDNA3/CXCR4 组 CXCR4 mRNA 表达量是 pcDNA3 组的 96 倍和 124 倍(P 〈0.05)。与 pcDNA3 组比较,转染后24、48、72 h,pcDNA3/CXCR4组细胞增殖率和发生迁移的细胞数明显增加(P 〈0.05)。结论 CXCR4的表达可能是促进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3.
64.
骨缺损治疗一直是困扰骨科的一大难题,由于骨的再生能力有限,大面积的骨缺损常无法自行愈合。淫羊藿苷(icariin, ICA)在骨形成方面的效果明显,淫羊藿含有的ICA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和活性化合物,具有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的双重活性,并且可以通过多种生物材料进行局部递送,促进骨缺损修复,展现出良好的的骨诱导潜力。研究发现,ICA主要通过促进骨形成、软骨形成、血管生成、抑制骨吸收和抗炎作用修复骨缺损。本文就ICA修复骨缺损及其作用机制加以概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5.
胃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胃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效果及病理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组834例胃癌患者中共有91例诊断为肝转移,其中79例为同时性肝转移,12例术后发现异时转移,共21例行胃癌肝转移灶切除术。结果 胃癌肝转移灶切除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9%、30%。单转移灶及异时性转移是其有利的预后因素。13例肝转移灶有假包膜形成。结论 单转移灶及异时转移、肿瘤假包膜形成预示胃癌肝转移切除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究五味子乙素(SchB)对高糖(HG)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分离大鼠BMSCs并筛选SchB的实验浓度。将BMSCs分为正常(NC)组、高糖(HG)组、HG+10 μmol/L SchB组、HG+20 μmol/L SchB组、HG+40 μmol/L SchB组、HG+40 μmol/L SchB+AMPK抑制剂Compound C(CC)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和茜素红染色评估BMSCs成骨分化能力;qRT-PCR检测BMSCs中成骨分化相关基因(RUNX2、COl1a1、OCN、BMP2)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自噬体数量;Western blot检测自噬(LC3A/B、Beclin-1、P62),以及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HG环境能抑制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并降低自噬体数量、Beclin-1蛋白水平和LC3II/LC3I、p-AMPK/AMPK比值,升高P62蛋白水平和p-mTOR/mTOR比值(均P<0.05),抑制AMPK/mTOR通路介导的自噬。SchB可促进HG条件下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并升高自噬体数量、Beclin-1蛋白水平和LC3II/LC3I、p-AMPK/AMPK比值,降低P62蛋白水平和p-mTOR/mTOR比值(均P<0.05),激活AMPK/mTOR通路介导的自噬。Compound C可阻断HG条件下SchB对BMSCs增殖、成骨分化和自噬的促进作用。结论 SchB可能通过激活AMPK/mTOR介导的自噬促进HG条件下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67.
原发性主动脉附壁血栓(primary aortic mural thrombus, PAMT)致腹主动脉骑跨栓是指在主动脉内无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瘤因素情况下, 附着于主动脉壁上的血栓, 其破裂碎片骑跨在腹主动脉末端分叉处, 导致两侧髂总动脉的血流阻断, 引起双下肢急性缺血综合征。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于2022年收治了1例PAMT致腹主动脉骑跨栓, 经多学科协作团队讨论及评估后进行了全身抗凝、升主动脉开放手术、股动脉切开取栓和腹主动脉及双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 术后患者恢复较好。现就本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总结, 以期为PAMT致急性下肢缺血甚至腹主动脉骑跨栓的诊疗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固定穴位针刺结合拟胆碱能药物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低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经尿流动力学检查诊断为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低下症的患者,针刺百会、三阴交、关元、膀胱俞、肾俞、中极,同时口服拟胆碱能药溴吡斯的明,3例合并膀胱出口梗阻患者加用坦索洛辛。结果:治疗3疗程后,16例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其中4例恢复自行排尿;1例仍需膀胱造瘘引流。结论:固定穴位针刺结合拟胆碱能药物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低下症安全有效,疗效差异可能与原发疾病、病程长短和疗程有关。 相似文献
69.
目的:将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接种到β-TCP/CPPF/PLLA支架上,进行体外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人工骨,植入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中,评估BMSCs/β-TCP/CPPF/PLLA复合体促进成骨的作用。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BMSCs/β-TCP/CPPF,PLL复合物组(A组)、β-TCP/CPPF/PLLA支架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共三组,建立兔桡骨双侧大段骨缺损模型,相应植入自体细胞材料复合物和单纯支架材料,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16周处死动物,摄X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X线检查结果:A组术后2周可见缺损处有散在的、少量的模糊状骨痂生成,术后4周可见明显的骨生成影像,成云雾状,均匀分布在骨缺损区,术后8周整个缺损区均可见到骨痂生成,成骨现象较4周更加明显,部分髓腔已通,术后12~16周,缺损区已完全为新生的骨组织充填,骨髓腔已完全再通,修复区比正常的桡骨较细。B组、C组术后2~16周,虽有不同程度的成骨现象,但没有完全修复骨缺损区,B组较C组修复明显。X线评分结果:A组在各时期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自体BMSCs与β-TCP/CPPF/PLLA复合物移植能修复大节段的骨干缺损。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肾巨大鹿角形结石的手术方法。方法 根据巨大鹿角形结石的临床特点,32例患者采用经薄弱的肾皮质切开肾盏颈部,解除嵌顿,取净结石。结果 取石过程中出血100ml左右,1例输血。手术时间平均100min,术后平均住院9天。6例氮质血症患者术后1周复查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结石残留。结论 该术式不损伤肾脏主要血管,减少术中出血。是治疗有积水的巨大鹿角形结石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