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23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老年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老年胃癌患者的年龄、术前各种合并症等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总结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接受手术的18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老年患者(年龄大于65岁者)65例,回顾性分析老年胃癌患者的年龄、术前各种合并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结果 老年胃癌组术前合并症总发生率为83%,非老年胃癌组为59%;老年胃癌组中有52%存在2种或2种以上合并症,发生率最高的合并症为高血压,达40%;老年胃癌患者的根治率为86%,非老年胃癌组的根治率为93%;老年胃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部疾病、低蛋白血症、贫血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与非老年胃癌患者相比无差异.  相似文献   
32.
成人黑斑息肉综合征伴肠套叠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男性,25岁。因“下腹痛十余小时,加重3h”就诊。病人十余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无放射痛,伴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急诊至本院。腹部平片示:腹部肠腔积气明显。B超(图1)示:右下腹肿块,11.6cm×6.4cm,边界清。白细胞计数14.9×109/L,中性粒细胞0.923。疑似“腹膜  相似文献   
33.
本研究旨在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观察3RNA结合蛋白Sam68 mRNA在人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探讨其意义.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 对两种类型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进行对比。方法 同期施行捆绑式胰吻合术Ⅰ型(同时施行空肠粘膜和胰腺缝合以及空肠断端与胰腺缝合等三项防漏步骤)35例(A组),与只行捆绑吻合的Ⅱ型手术49例(B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两组都没有发生胰吻合口漏,没有手术死亡。术后随访,两组均无胰管扩张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的表现。完成吻合时间A组平均27min,B组平均16min。结论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相比之下Ⅱ型更加简单、省时,而且能够在吻合口完成后立即对它进行检测,可以避免捆绑过紧,从而无须插入胰管导管作为支撑。两种类型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均可掌声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是Ⅱ型应当成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6.
二级脾蒂离断同步自体脾血回输技术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二级脾蒂离断同步自体脾血回输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1月-2002年9月间门静脉高压,淤血性脾肿大38例病人,其中21例采用二级脾蒂离断同步自体脾血回输,17例采用传统脾血回输方法。比较两组的脾血回输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及异体输血情况。结果:二级脾蒂离断同步自体脾血回输组脾血回输量高于传统脾血回输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增加值两组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传统脾血回输组有4例行异体输血(200-400ml),同步自体脾血回输组未行异体输血。结论:二级脾蒂离断同步自体脾血回输技术,操作简便,显著提高了自体脾血回输量,避免了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37.
胆囊癌淋巴转移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影响胆囊癌手术预后的因素包括:侵袭深度,组织学分级,淋巴及周围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淋巴转移是胆囊癌常见的转移方式,其分子机制目前仍不甚清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VEGF-D及其受体VEGFR-3能够促进淋巴管生成,在淋巴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p16基因通过突变和甲基化,可能使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增加,与肿瘤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可能通过诱导VEGF-C/-D的表达而调节肿瘤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是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的必要条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家族中MMP-2与MMP-9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为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提供必要条件,可能与胆囊癌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8.
胆道恶性肿瘤是一类侵袭性极强的肿瘤, 早期临床表现隐匿, 病情进展迅速, 手术切除通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 此类患者预后极差。以二代测序技术为基础的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一定进展, 初步揭示了胆道恶性肿瘤的基因突变图谱, 为胆道恶性肿瘤的分子分型奠定基础。本文就近年来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基因突变谱的研究进展及其转化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旨在为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胆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其早期诊断困难,发现时常为晚期,根治性切除率低,且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较差。外泌体是一类直径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其中富含核酸(包括DNA,RNA),蛋白质,脂质等内容物,介导了细胞间和细胞与周围环境间的通讯,参与了胆道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以及微环境改变等,并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胃癌与上皮内瘤变(GIN)的差异基因表达.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12例胃癌与12例GIN胃镜病理标本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通过t检验和SAM检验筛选差异基因185个,它们与细胞黏附、血管生成、细胞增殖与凋亡等有关,与Wnt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等细胞通路密切相关,而这些细胞通路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结论 胃癌与GIN差异基因的筛选为后续胃癌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前期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