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24篇 |
免费 | 238篇 |
国内免费 | 11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3篇 |
儿科学 | 19篇 |
妇产科学 | 25篇 |
基础医学 | 163篇 |
口腔科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550篇 |
内科学 | 254篇 |
皮肤病学 | 34篇 |
神经病学 | 95篇 |
特种医学 | 15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73篇 |
综合类 | 1039篇 |
预防医学 | 413篇 |
眼科学 | 42篇 |
药学 | 406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517篇 |
肿瘤学 | 1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154篇 |
2022年 | 152篇 |
2021年 | 162篇 |
2020年 | 86篇 |
2019年 | 89篇 |
2018年 | 108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94篇 |
2014年 | 199篇 |
2013年 | 141篇 |
2012年 | 163篇 |
2011年 | 196篇 |
2010年 | 133篇 |
2009年 | 141篇 |
2008年 | 152篇 |
2007年 | 142篇 |
2006年 | 154篇 |
2005年 | 186篇 |
2004年 | 134篇 |
2003年 | 141篇 |
2002年 | 99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101篇 |
1999年 | 115篇 |
1998年 | 90篇 |
1997年 | 99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73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41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65年 | 8篇 |
1960年 | 3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分析磁共振扫描弥散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MR-DWI)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中的评估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通过观察雷公藤甲素对2型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和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雷公藤甲素改善2型糖尿病肾病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内实验分3组:C57小鼠对照组、KK-Ay小鼠模型组和KK-Ay小鼠加用雷公藤甲素干预组。雷公藤甲素200 μg/(kg·d)灌胃12周后取肾脏组织进行HE染色;体外实验采用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糖组、高糖刺激模型组和雷公藤甲素干预组3组。分别用含有5.5 mmol/L(培养基组成)的D-葡萄糖、30 mmol/L的D-葡萄糖、及30 mmol/L的D-葡萄糖加10 μg/L的雷公藤甲素培养24 h。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肾脏和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中SOD活性和MDA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和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中PRDX2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体内外实验结果均显示,与相应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组肾脏和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高糖刺激模型组细胞中SOD活性明显下降,MDA含量明显增加,PRD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雷公藤甲素干预组较模型组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减少,同时PRD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可以通过上调PRDX2抑制2型糖尿病肾病肾脏氧化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谱部分指标及比值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间125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冠脉造影(CAG)及空腹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检测,根据CAG检测结果进行Gensini(GS)评分,并分为高分组(n=38)、中分组(n=45)、低分组(n=42)。比较三组患者血脂指标及血脂比值(TG、TC、HDL-C、LDL-C、VLDL-C、TC/TG、TG/HDL-C、TG/LDL-C、LDL-C/HDL-C),分析血脂指标、血脂比值与GS评分的相关性;以GS评分为因变量,血脂指标及血脂比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经多因素校正后与GS评分仍存在相关性的指标。结果:低分组、中分组、高分组TC、LDL-C均依次升高(P<0.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G、HDL-C、V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组、中分组... 相似文献
45.
盆腔动脉灌注化疗在晚期及复发性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在晚期及后复发或未控的宫颈癌综合治疗中的最佳时机及其价值。方法:对40例晚期(包括局部晚期)、治疗后复发或未控的宫颈癌者进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患者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48岁。全部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向双侧髂内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疗效及所致毒性均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标准判定。结果:全部病例随访时间3.0-120.0个月,平均30.9个月。总的临床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57.5%。其中介入治疗前未行其他治疗的13例全部达到临床有效(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6例),其平均生存时间达105.0个月。介入治疗前经过其他治疗[ 包括手术和(或)放、化疗]但病情未控或复发的27例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8例,其平均生存期为17.0个月(3.0-40.0),中位生存期仅为14.0个月。治疗后最常出现的毒副作用有发热、恶心、呕吐及血白细胞头减少症等。其中有3例患者在灌注化疗后出现了臀及会阴部的皮肤黏膜组织溃疡、坏死。结论:对于晚期宫颈癌患者应尽可能在手术及放射治疗前或放射治疗 同时进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以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46.
椎间盘退变与终板内微血管形态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观测大白兔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的改变,探讨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通过切除造模组20只兔腰椎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分别在术后4、8个月通过扫描电镜、血流激光多普勒仪测定椎体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结果: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芽形态逐渐被破坏,微血管数量相应减少,终板内的血流量也明显减少,同时终板内血流量中心部位(靠近髓核区域)血流量多于终板内周围区域的血流量。结论:椎体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47.
目的:通过观测大白兔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的改变,探讨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通过切除造模组20只免腰椎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分别在术后4、8个月通过扫描电镜、血流激光多普勒仪测定椎体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结果: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芽形态逐渐被破坏,微血管数量相应减少,终板内的血流量也明显减少,同时终板内血流量中心部位(靠近髓核区域)血流量多于终板内周围区域的血流量。结论:椎体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48.
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与氯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与氯氮平治疗,疗程8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立哌唑不良反应显著少于氯氮平(P<0.01)。结论:阿立哌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49.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与闭合复位经皮双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01诊治的65例横形髌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双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0例(空心钉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35例(张力带组)。比较2组术后0.5、3、6个月的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张力带组2例出现克氏针松动退出刺激皮肤,取出内固定后缓解。空心钉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皮肤刺激等并发症。空心钉组术后0.5、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张力带组,空心钉组术后0.5、3、6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且疼痛轻,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直肠指检与磁共振波谱成像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洛阳东方医院99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均先行血清PSA检测,并进行直肠指检与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结果磁共振波谱成像与直肠指检联合血清PSA诊断准确率为88.89%(88/99)、灵敏度为88.89%(80/90)、特异度为88.89%(8/9)、误诊率为11.11%(1/9)、漏诊率为11.11%(10/90),均高于各单一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指检与磁共振波谱成像联合血清PSA对前列腺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诊断准确率高,误诊、漏诊率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