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56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叶昱  刘臻  王少清  方芳   《成都医学院学报》2024,19(2):347-351
目的 了解医院门诊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门诊二次报到规则及门诊就医流程的设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提取核工业四一六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门诊就诊相关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门诊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提出并实施部分改进措施,再收集各门诊预约后的平均等待时间与实施改进措施前的门诊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预约方式、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就诊科室和医生职称的门诊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门诊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影响较大的是医生职称和预约方式。通过对门诊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影响因素、预约挂号和二次报到规则进行改进后,门诊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缩短1.41 min。结论 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析为调整流程、缩短门诊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根据影响门诊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的相关因素推动预约制度落实、合理安排医生出诊、根据不同门诊特点设置差异化的二次报到规则等措施可能是缩短门诊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2.
彭万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数十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于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亢等疑难病证,其遣方用药灵活多变,师古又不泥于古,随证化裁,法捷效彰。现撷其验案2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3.
目的:对比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ce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的结果...  相似文献   
64.
雷英  刘臻 《农垦医学》2002,24(6):406-408
为了解 2 0 0 1年度我院住院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趋势 ,为经验性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收集 2 0 0 1年 1月 1日至 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痰液进行检测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收集的 10 6例标本均取自于 2 0 0 1年 1月至 12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 (男 6 5例 ,女4 1例 ) ,年龄 6 0~ 88岁 ,平均 72 .3岁。其中慢性肺部疾患 6 1例 ,糖尿病、脑血管疾患、骨折长期卧床、肝硬化、恶性肿瘤者共 4 5例。全部病例均有呼吸道症状 ,经体格检查 ,胸部X片或肺CT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1.2 方…  相似文献   
65.
田振  李劼  刘昌伟  徐辉  胡宗杉  刘臻  朱泽章  邱勇 《骨科》2023,14(1):34-39
目的 探讨不同Risser征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ce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前路矫形术后远期胸椎后凸角(TK)变化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7年7月在我院接受前路矫形术治疗的40例Lenke 1型AIS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年龄为(14.1±1.7)岁,其中男3例,女37例。根据病人Risser征评分将其分为三组:A组(Risser 0)、B组(Risser 1~3)和C组(Risser 4~5)。分别测量每例病人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2年随访及末次随访时的正侧位X线片上的以下参数:胸主弯和代偿腰弯的冠状面Cobb角、TK(T5~T12)、前椎体高度(VBHa)、后椎体高度(VBHp)、椎弓根高度(PH)以及椎弓根间高度(IPH),并计算T5~T12的前椎体高度总和(SVBHa)、后椎体高度总和(SVBHp)、椎弓根高度总和(SPH)、椎弓根间高度总和(SIPH)、SVBHp/SVBHa和(SIPH+SPH)/SVBHa。结果 术后对三组病人进行了长达5~13年(平均6.5年)的随访。相较于术后即刻测量的TK,末次随访时A组的TK平均值显著增加(增加13.7°),但B组和C组两次随访时的平均TK值未见明显增大。40例病人中有11例(27.5%)末次随访时的TK值较术后即刻显著增大,其中6例(85.7%)来自A组,这一比例显著高于B组(21.4%)和C组(10.5%)。末次随访时,40例病人的平均SVBHp、SPH+SIPH、SVBHp/SVBHa以及(SIPH+SPH)/SVBHa均显著高于术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的平均SVBHp/SVBHa、(SIPH+SPH)/SVBHa在末次随访时较术后即刻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两组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Lenke 1型AIS前路选择性融合术后远期有27.5%的病人发生了显著的胸椎后凸重建,这可能与低Risser征病人脊柱后份持续生长相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SRS-Schwab四级截骨手术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6例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手术时年龄23.1±19.7岁。记录患者体重指数、融合节段、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位置及置钉密度等。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局部后凸角(segmental kyphosis,SK)、主弯Cobb角(main curve,MC)、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PJK分为非PJK组和PJK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JK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6例患者术后随访24~63个月(36.9±13.4个月),其中11例(23.9%)发生PJK,以Ⅰ型PJK(8/11)最为常见,8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PJK组和非PJK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体重指数、融合节段、骨密度、置钉密度、UIV位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JK组患者术前TK40°(6/11)和SK矫正30°(7/11)的比例均高于非PJK组(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PJA、LL、MC、PI、SVA和术后及末次随访时TK、LL、MC、SK、PI、SVA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SK矫正30°(OR=7.000,95%CI=1.591-30.800,P=0.010)是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JK组术前PJA为7.5°±3.0°,术后3个月为20.8°±4.1°,末次随访时为22.0°±4.5°,交界性后凸未见明显加重。结论: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PJK发生率为23.9%,其主要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脊柱后凸畸形过度矫正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7.
正摘要目的评估早期大脑功能性连接与心脏骤停(CA)病人1年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共纳入46例CA后昏迷的病人。主要收集12个  相似文献   
68.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具有高传染性和高隐蔽性,并且不断发生变异,产生不同类型病毒变异株,其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快速准确的病毒检测技术对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SARS-CoV-2的病原学结构特点和当前实验室主要检测技术(病毒分离鉴定、高通量测序、荧光定量PCR、反转录环介导恒温扩增、基因芯片、抗原抗体检测和基于CRISPR/Cas系统的核酸检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9.
70.
刘臻 《吉林医学》2011,(9):1704-1704
目的:探讨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特点与临床治疗方法,为该病症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颅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对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行手术切除患者38例,单纯活检8例;术后行放疗患者共计31例,其中行化疗患者6例。术后随访显示,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放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首选方法,采用手术有助于明确肿瘤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