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9篇
  免费   442篇
  国内免费   224篇
耳鼻咽喉   27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243篇
口腔科学   99篇
临床医学   655篇
内科学   417篇
皮肤病学   34篇
神经病学   68篇
特种医学   1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47篇
综合类   1385篇
预防医学   654篇
眼科学   64篇
药学   638篇
  14篇
中国医学   631篇
肿瘤学   162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297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287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237篇
  2015年   261篇
  2014年   407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426篇
  2011年   439篇
  2010年   350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目的:观察韦氏颈椎整复手法联合运动针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韦氏颈椎整复手法联合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运用常用按摩推拿手法联合针灸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4次,8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韦氏颈椎整复手法联合运动针法治疗颈源性头痛较传统推拿配合针灸疗法疗效更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讨论4节段以上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4节段以上颈椎病患者42例,其中A组采用传统颈前路分节段开窗减压植骨内固定术(22例),B组采用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轴侧植骨Arch钛板内固定术(20例)。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标准评价术后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A组手术时间为(320±50)min,显著多于B组(90.8±2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9,P<0.05)。A组术中失血量多于B组,其中A组平均失血约(320±50)mL,B组平均失血约(180±2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A组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出院时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A组随访12~26个月,平均18.7个月;B组随访12~27个月,平均19.1个月。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比较以Ishihara指数为标准,颈椎活动度以过伸过屈侧位片上C_2~C_7的Cobb角变化为准。其中A组活动度丢失4.2°±5.3°,B组活动度丢失3.7°±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Ishihara指数术后改善3.1±1.6,B组较术前无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4节段以上同时伴有椎间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采用颈前路手术方式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降低远期轴性症状发生率。采用颈后路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周期短,是治疗4节段以上伴椎间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将生长分化因子5(GDF-5)基因转染于大鼠脂肪干细胞并将其培养于RAD16-Ⅱ自组装肽纳米凝胶,并比较其与二维培养大鼠脂肪干细胞成软骨细胞分化效率。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采用酶消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脂肪干细胞行体外培养,并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脂肪干细胞。采用LipofectamineTM2000进行脂质体pcDNA3.1(+)/GDF-5重组质粒瞬间转染大鼠脂肪干细胞。将转染大鼠脂肪干细胞分别置于三维RAD16-Ⅱ自组装肽纳米凝胶(实验组)及普通二维培养基培养(对照组)。通过RT-PCR、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培养1和2周后特异性细胞外基质Ⅱ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Ⅱ)和蛋白聚糖(Aggrecan)表达水平。结果:RT-PCR、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RAD16-Ⅱ自组装肽纳米凝胶组细胞在诱导7d后有CollagenⅡ和Aggrecan表达,并且RT-PCR检测结果表明RAD16-Ⅱ自组装肽纳米凝胶组细胞的CollagenⅡ和Aggrecan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RAD16-Ⅱ自组装肽纳米凝胶有利于生长分化因子5转染脂肪干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的表达,促进生长分化因子5转染脂肪干细胞向成软骨细胞方向分化,RAD16-Ⅱ自组装肽纳米凝胶是较好的软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  相似文献   
994.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现代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取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查找关于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自行研发的数据挖掘系统建立相关处方数据库,分析其选穴规律。结果总共纳入221个相关处方,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关元穴,其次为三阴交、子宫、中极。经外奇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子宫穴。特定穴使用规律研究示交会穴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募穴和五腧穴。腧穴-经络关联分析示取穴以任脉、脾经、胃经和膀胱经为主。腧穴-部位关联分析示取穴以腹部为主,其次为下肢和腰背部。结论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并以脏腑辨证结合经络辨证,以及重视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为特点。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将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治疗成功后时符合气虚证和血瘀证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同时给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安慰剂口服。观察2组服药6个月后再狭窄发生情况及脑缺血事件复发情况,记录血瘀证、气虚证评分。结果随访6个月,有3例退出试验,试验组再狭窄发生率19. 1%(9/47),对照组为28. 3%(13/4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期间试验组脑缺血复发事件(6. 4%)较对照组(13%)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6个月时,试验组血瘀证评分和气虚证评分均较入组时明显下降(P 0. 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有减少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时再狭窄及脑缺血复发事件发生的趋势,并可改善患者气虚、血瘀状态。  相似文献   
99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因机体代谢紊乱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肝损伤的一种应激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然而因缺乏一致性证据,迄今仍然难以明确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自噬是依赖于溶酶体功能的细胞内降解循环过程,通过降解、回收利用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或蛋白等生物大分子来应对生存压力,维持细胞稳态。依据底物进入溶酶体方式,分为巨自噬、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和微自噬。近年来研究表明自噬在NAFLD的发生发展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影响肝细胞脂质积聚,还与胰岛素敏感性、肝细胞损伤、肝脏炎症等相关。抑制自噬促进了NAFLD的发生发展,提示促进自噬可望作为治疗NAFLD的方法,为NAFLD治疗提供新思路。随着研究进展,发现一些改善NAFLD的药物具有调节自噬的作用,包括传统西药、中药复方及中药材中提取的天然单体,可作为治疗NAFLD的药物的研发基础。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内热针治疗寒湿型腰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寒湿型腰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以内热针治疗为治疗组(42例),温针灸治疗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痛症状体征积分、寒湿证候积分及临床综合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0%(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腰痛症状体征积分与寒湿证候积分(P 0.01),内热针治疗组效果更加明显(P 0.05)。结论:内热针能够有效改善寒湿型腰痛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8.
咬合异常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过去的研究通过观察性和干预性临床研究、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及三维有限元模拟技术等手段,试图揭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然而,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使得这种关系迄今仍不够清晰。最近的研究重新考察了此前的研究结果,发现静态的咬合异常与TMD关系确实不够明确。但牙列和髁突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和功能状态都有明显影响,这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治疗TMD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尽管咬合异常与TMD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以得到明确的证实,但对牙列和髁突之间相对位置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TMD,并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与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的基因,初步探讨其功能及相应分子机制。方法应用GeneSifter在线分析软件对5个正常大鼠阴茎组织和5个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阴茎组织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得到66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80个上调,381个下调。其中kruppel-like factor 5(klf5)基因上调表达4.01倍,ceruloplasmin(cp)基因上调表达5.14倍,collagen,type Ⅺ,alpha1基因下调表达5.84倍,collagen,type Ⅰ,alpha1下调表达5.77倍。661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涉及糖蛋白生物合成、胶原纤维组建、血管发生过程、脂质代谢、细胞增殖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以及脂肪酸代谢、神经变性机能紊乱、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结论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基因表达谱发现上调的klf5、cp基因和下调的collagen基因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为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新型阳离子载体聚乙烯亚胺(PEI)介导水通道蛋白5(AQP5)体外转染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的效果。方法 将含绿色荧光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以lipofectamine2000为阳性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根据不同N/P比(5、10、15、20、25)与PEI组成转染复合物转染A549细胞,优化最适 N/P比;将AQP5全长cDNA插入pEGFP-N1载体,构建pEGFP-N-AQP5,转染A549细胞,采用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被转染细胞中AQP5的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GFP发光率,N/P比为15时PEI/pEGFP-N1复合物转染效率最高,可达到89.72%,与脂质体91.44%相近;应用PEI与lipofectamine2000将 pEGFP-N-AQP5成功转染A549,与空白组比较,AQP5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均增高。结论 新型阳离子载体PEI 可成功介导pEGFP-N-AQP5转染A549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