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内科学 | 20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32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15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22篇 |
中国医学 | 10篇 |
肿瘤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老年大鼠心肌细胞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24月龄大鼠为实验对象,按常规方法分离、剪碎并消化心室肌组织,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心肌细胞。将培养细胞分为衰老模型对照组、溶剂对照组(DMSO)和辛伐他汀1和10μmol/L组,各组细胞经相应处理后,分别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IL-1β和TNF-α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其变化。结果 RT-PCR结果显示,与衰老模型组相比,溶剂组IL-1β和TNF-αm 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辛伐他汀1和10μmol/L组IL-1β和TNF-αm 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分别为P<0.05和P<0.0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1和10μmol/L组IL-1β和TNF-αm 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分别为P<0.05和P<0.01);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与衰老模型组相比,溶剂对照组IL-1β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TNF-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辛伐他汀1和10μmol/L组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1和10μmol/L组IL-1β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而TNF-α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下调衰老大鼠心肌细胞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束缚应激对雄性Wistar大鼠心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PPARβ和肌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M—CPT—I)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束缚应激模型,实验组大鼠每天给予束缚应激2次,每次3h。按照有无应激和应激时问长短分为正常对照组(C)、束缚1W(R1)、束缚2w(R2)和束缚4W组(R4)。采用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心肌PPARα、PPARβ和M-CPT-I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束缚应激1、2、4W大鼠心肌PPARαmRNA和M—CPT—I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或P〈0.05);心肌PPARβ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束缚应激上调心肌PPARα和M—CPT—ImRNA表达,对PPARβ无明显影响,PPARot可能促进束缚应激大鼠脂肪酸氧化增加。 相似文献
93.
目的:建立基于报告基因的靶向PPRE的转录调节模型,并观察不同浓度的PPAR特异性配体对上述模型的影响.方法:PCR扩增获得乙酰辅酶A氧化酶(ACO)启动子上包含PPRE的片段,构建重组报告质粒pGL3-PPRE,将此质粒单独或与PPARα或γ的真核表达质粒(pSG5-PPARα、pSG5-PPARγ)共转染到HEK293细胞中,通过测定荧光素酶(Luc)活力来分析非诺贝特对PPARα激活的作用以及吡格列酮和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对PPARγ途径的影响.结果:在pGL3-PPRE和pSG5-PPARα共转染的HEK293细胞中,荧光素酶的表达受非诺贝特的诱导,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在共转染pGL3-PPRE和pSG5-PPARγ的HEK293细胞中,荧光素酶的表达则受吡格列酮、15d-PGJ2的诱导,也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在HEK293细胞中建立了基于报告基因的PPRE转录调节模型,用此模型可以进行PPARα或γ配体的筛选.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建立结肠炎相关的结肠癌小鼠动物模型,观察白三烯 B4受体2(leukotriene B4 receptor 2,BLT2)在结肠炎向结肠癌转变过程中 mRNA 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 ICR 小鼠结肠炎相关的结肠癌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其中模型组以第1次给诱导剂作为 d0,分别于给药后2、3、5、7、9、13和18周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取结肠组织,HE 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 BLT2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 PCR 检测小鼠结肠组织 BLT2 mRNA 的表达。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随着时间的增长,小鼠结肠由轻度炎症逐渐加重,向异型增生转变,最后转变为结肠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BLT2蛋白在正常结肠组织中表达很少,而在炎性病变部位高表达,炎细胞颜色深染;在异型性增生与癌细胞中表达不明显,但在癌组织的间充质及管腔中表达极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建模后2、13和18周小鼠结肠组织中 BLT2 mRNA 的表达增强(P<0.05),3、5、7和9周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复制了小鼠结肠炎相关的结肠癌模型。BLT2在结肠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规律性变化。由此推测,BLT2在结肠炎向结肠癌转变过程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吡格列酮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型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及机制.方法:于大鼠单侧踝关节腔内注射1 mg (20 mg/ml×50 μl)尿酸钠晶体(monosodium urate,MSU)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以RT-PCR法检测PPARγ在关节炎滑膜0、4、8、24和48 h表达的动态变化.通过比较2、4、6、8、10、12、24和48 h关节炎症、肿胀、功能障碍指数和病理变化观察口服不同剂量(4 mg·kg-1·d-1、20 mg·kg-1·d-1)吡格列酮对关节炎的影响.结果:关节滑膜PPARγ表达呈时间依赖方式增加,在关节炎48 h后尤为明显.在诱发模型24 h内,吡格列酮对关节炎未见明显作用;而在48 h大剂量吡格列酮可显著减低关节炎的炎症、肿胀、功能障碍指数和滑膜炎性细胞浸润,但小剂量疗效不明显.结论:大剂量吡格列酮可显著减轻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炎后期PPARγ表达增加有利于药物起效和痛风的自发缓解. 相似文献
96.
刘永学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2,29(2):103-106
个体间差异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认识已逾百年,但在药效学方面相应的认识却比较短暂.药物遗传学在药效学方面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基本机制,一个是作为疾病异质性反应的Ⅰ型药物遗传学,另一个是作为疾病-病因学非相关的个体间差异反应的Ⅱ型药物遗传学.药物遗传学的药效学方面,对于认识临床药物反应、指导药物研发及临床实践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EPO基因治疗安全性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逆转录病毒及转基因工程细胞两方面对EPO基因治疗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env基因作为野生型逆转录病毒存在的重要标志,其PCR检测结果表明,转EPO基因工程细胞Myo/EPO及Fib/EPO均未检测到env基因的存在.该两种工程细胞体外连续培养20代,生长特性正常,无恶变倾向;裸鼠体内接种实验也未见肿瘤生成.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大鼠及裸鼠的细胞接种部位及各主要器官均无病变.初步表明,以逆转录病毒介导的EPO基因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98.
以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对正常成年小鼠(3月龄)大脑皮质NMDA受体作了检定,观察了衰老过程中小鼠NMDA受体、长时程电位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等的变化以及补肾中药复方对这些变化的影响。结果归纳如下:正常成年小鼠大脑皮质NMDA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B_(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分 相似文献
99.
1 应激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1936年 ,匈牙利科学家HansSelye在Nature杂志发表了题为“多种有害因素产生的综合征”的文章 ;同年 ,又在BrJExpPathol杂志发表了“机体胸腺和肾上腺对外伤和中毒的反应”一文 ,这是人类首次公开描述有关应激研究的实验结果。随后 ,他又相继发表了多篇论文 ,并于 194 6年将应激归纳描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adaptationsyndrome) ,正式冠以“stress”名义。此前 ,HansSelye曾将“应激”称为“strain”。有意思的是 ,“stre… 相似文献
100.
有无家族史白癜风与HLA—I类抗原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HLSA-I类抗原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有及无家族遗传史白癜风的相关性。方法 家庭史阳性及阴性白癜风患者各20例,采用HLA血清学分型技术检测HLA-A、B位点的抗原特异性。结果 与100例正常对照比较,有明确家族史的白癜风患者HLA-A10、B13、B15抗原频率显著增设,而无家族史的患者HLA-A30+31、B15显著增高(Pc均<0.01),非节段HLA-A10、A30+31、B1、B13、B15显著增高(Pc均<0.01),成年及未成年发病型HLA-B13、B15显著增高,儿童发病型则仅HLA-B13显著增高(Pc均<0.01)。结论 该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白癜风的易感基因及免疫遗传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