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药物遗传学在评价药物安全性和降低药物副作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药物副作用位居死亡原因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即现存的药物开发体系难以提供保证安全和疗效的适当信息。药物遗传学旨在研究药物反应中个体差异的遗传基础,本文概述药物遗传学的最新进展及其与代物安全性评价和个体化用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2.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抗血栓作用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氯吡格雷组(10 mg/kg)、联合给药组(奥美拉唑40或80 mg/kg+氯吡格雷10 mg/kg)。各组均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甲基纤维素(1 mL)。给药4 h后,通过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大鼠动静脉型血栓质量,评价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抗血栓效果的影响。结果:通过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确定了诱导剂ADP浓度为50μmol/L,阳性对照药氯吡格雷给药剂量为10 mg/kg;与对照组相比,10 mg/kg氯吡格雷组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率,减少血栓形成;奥美拉唑80 mg/kg+氯吡格雷组血小板聚集率(43.7%)与氯吡格雷组(23.3%)比较显著升高(P<0.01),血栓质量亦显著增加(两组分别为41.45和21.31 mg,P<0.01)。结论:80 mg/kg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抗血栓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观察束缚应激对在心肌能量代谢中有重要作用的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肌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M-CPT-Ⅰ)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mRN0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束缚应激模型,按照有无应激和应激时问长短分为正常对照组(C)、束缚1周(R1)、束缚2周(R2)和束缚4周组(R4).采用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各组心肌PPARα、M-CPT-Ⅰ和GLUT-4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束缚应激1、2、4周大鼠心肌PPARα mRNA和M-CPT-Ⅰ 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R2组M-CPT-Ⅰ P<0.05,其余P<0.01),GLUT-4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束缚应激1、2、4周大鼠各组心肌PPARα、M-CPT-Ⅰ和GLUT-4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束缚应激上调心肌PPARot和CPT-Ⅰ mRNA表达,下调GLUT-4 mRNA表达.PPARα可能参与束缚应激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4.
腺嘌呤诱发大鼠肾性贫血模型的特点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腺嘌呤诱发大鼠肾性贫血模型的特点及鉴定刘永学魏汉东吴祖泽贺福初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不足是导致肾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开展Epo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我们利用腺嘌呤的肾毒性作用成功地诱发了大鼠的肾性贫血模型。一、材料与方法(1)药品及饲料制作...  相似文献   
125.
目的建立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OrphanGproteincoupledreceptors,oGPCRs)配基筛选体系并应用于化合物的筛选。方法利用RTPCR从人结肠组织获得oGPCR成员hGPCRc的氨基酸编码序列,在利用相关软件对hGPCRc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hGPCRc之表达载体pcDNA3.1(+)hGPCRc,转染CHOK1细胞获得CHOhGPCR工程细胞株,将不同化合物作用于细胞株,用Fluo3为分子探针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以分析化合物中是否为该受体的特异性配基。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hGPCR定位于人染色体13q32.2,对应的氨基酸序列组成了7个跨膜区段的结构域,在进化树上与人源P2Y1受体最亲近,应属于人类GPCR成员;成功得到CHOhGPCRc工程细胞株;所检测化合物作用于细胞株并没有引起胞内钙离子的波动,很可能没有活化hGPCRc。结论hGPCRc是一个与已知人P2Y1最近的成员,但基于CHOhGPCRc工程细胞株的第二信使筛选结果表明,hGPCRc并不被P2Y1的已知配基活化因此很可能属于不同于P2Y1的嘌呤类受体新亚型。  相似文献   
126.
目的通过尿酸钠(MSU)晶体诱导的炎症动物模型,探讨炎性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酌(PPAR酌)表达的规律及其激动剂吡格列酮防治痛风的可行性及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和昆明小鼠作为实验对象,相应部位注射MSU晶体制作大鼠急性腹膜炎和小鼠皮下气腔炎症模型。在大鼠腹膜炎实验中,以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检测PPAR酌在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腹腔巨噬细胞的表达规律,检测炎症诱导后4、8、24、48h不同组别大鼠腹腔浸润的炎性细胞数变化,以评价吡格列酮的抗炎作用;在皮下气腔炎症实验中,观察不同剂量吡格列酮对小鼠皮下气腔炎症不同时间点浸润的炎性细胞数的影响。结果PPAR酌在正常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MSU诱导的急性腹膜炎大鼠的腹腔巨噬细胞中表达迅速降低,并与炎性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随炎症缓解而趋恢复。MSU诱发的腹膜炎自发缓解早于皮下气腔炎症。在大鼠腹膜炎模型,20mg·kg-1·d-1的吡格列酮在4h和8h即可显著抑制炎性细胞浸润,抑制率分别为70.6%和64.5%;在小鼠皮下气腔炎症模型,20mg·kg-1·d-1和10mg·kg-·1d-1的吡格列酮在48h方可显著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抑制率分别为49.3%和42.4%,而4mg·kg-·1d-1吡格列酮无明显作用。结论PPAR酌参与了MSU诱导的痛风相关炎症过程。吡格列酮可减轻MSU诱导的动物体内炎症反应,该作用在MSU诱导的大鼠腹膜炎早期即可出现,而在小鼠皮下气腔模型诱导后48h才表现出来。吡格列酮的上述抗炎作用可能主要通过巨噬细胞实现。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探讨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激活剂对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PPARα自身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非诺贝特(PPARα激活剂)刺激,并辅加脂多糖诱导TNF-α表达。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TNF-α和PPARα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TNF-α的蛋白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PPARα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非诺贝特组的TNF-α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而相应的PPARα mRNA及蛋白水平则无显变化。结论 PPARα激活剂可显抑制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中脂多糖诱导的TNF-α表达,PPARα活化后发挥抗炎作用,但PPARα本身的表达水平可能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28.
造血细胞凋亡在射线诱发小鼠血虚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血虚症是祖国医学体系重要的征候群之一,其发病机制尤其是分子机制的阐明对于入认识血虚证及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凋亡介入了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与造血器官的发育、成熟及血液系统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造血细胞亡与血虚症的关系,选择成年C57BL/6J小鼠作为实验对象,经不同剂量(2.5、5.5、7.5Gy)γ射线照射后,小鼠在7d左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血虚症;各剂量组外周血白细胞均明显下降,小鼠皮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