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9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8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31.
近来发现的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属于细胞膜糖蛋白,研究表明该基因家族成员可能影响肿瘤细胞的转移生长,但它们的生理和病理机制仍不清楚^[1]。最近我们报道了在早期原发胰腺癌组织中KAI1 mRNA呈高表达,但  相似文献   
32.
KAI1基因抗胰腺癌细胞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将pCMV KAI1重组质粒转染入人高转移胰腺癌细胞株PANCⅠ和MiaPaCaⅡ中 ,观察转染前后KAI1基因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探讨KAI1基因抗胰腺癌转移的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 pCMV KAI1重组质粒成功转染到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Ⅰ和MiaPaCaⅡ中 ,采用MTT比色法、细胞集落形成和流式细胞术 (FCM )测定细胞增殖活力和生长周期的变化。结果 pCMV KAI1重组质粒转染PANCⅠ和MiaPaCaⅡ人胰腺癌细胞株后 ,细胞增殖能力较转染前分别降低 4 0 .5 9%和 6 5 .84 % (P <0 .0 5 )。转染KAI1基因的细胞集落形成率 (14 .0 0 % )较转染前 (4 9.5 6 % )明显减少 (P <0 .0 1)。转染后比转染前胰腺癌细胞数量在G0 /G1期明显增加 (PANCⅠ细胞由 4 0 .97%± 1.34%增加到 6 5 .36 %± 1.2 3% ,MiaPaCaⅡ细胞由 2 4 .10 %± 1.0 0 %增加到 4 3.18%± 1.0 6 % ) ,M/G2 期数量降低 (PANCⅠ从 2 1.4 6 %± 0 .96 %降至 13.35 %± 0 .2 2 % ,MiaPaCaⅡ由 2 4 .89%± 1.14 %降至 19.0 6 %± 0 .5 7%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KAI1基因控制胰腺癌细胞转移可能是通过改变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周期 ,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及分裂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3.
目的本研究将pCMV-KAI1重组质粒转染人高转移胰腺癌细胞株PANC Ⅰ和MiaPacaⅡ中,观察转染前后KAI1基因对胰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从基因水平探讨KAI1基因抗胰腺癌转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34.
以抗结肠癌单克隆抗体SC13A为探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67例卵巢浆液性和44例卵巢粘液性肿瘤组织,以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相应的抗原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浆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和乳头状囊腺癌中SC13A抗原的表达率分别为8.0%,71.4%和90.0%;在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和乳头状囊腺癌中SC13A抗原的表达率分别为25.8%、80.0%和87.5%;正常卵巢组织中无3C13A抗原表达。浆液性、粘液性的交界性囊腺瘤和乳头状囊腺癌的抗原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浆液性、粘液性囊腺瘤及正常卵巢组织(P<0.005)。提示:浆液性和粘液性肿瘤抗原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这两类肿瘤的抗原中均共同享有与结肠癌抗原相同的抗原决定簇,这种抗原位点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SC3A,P27kipl,ER和PR四种肿瘤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癌66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29例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1例SC3A抗原和P27kipl蛋白的表达,以及6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结果在3种组织中SC3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8%,51.7%和12.9%.P27kip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0%,75.8%和87.1%.比较显示,SC3A和P27kipl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P<0.05和P<0.01).66例子宫内膜癌的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0%和53.0%,P>0.05.在癌组织分级表达中SC3A阳性率与子宫内膜分级差异无显著性,而P27kipl的阳性表达率则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呈明显降低.结论SC3A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现及提高检出率具有其实际应用意义.P27kipl、ER、PR检测对临床治疗中选择合理方案及预测预后都是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36.
本文应用亲和层析法分别纯化了单克隆抗体SC 6及其相应的SC 6抗原。采用氯胺一T和lodogen法以‘2’I标记单克隆抗体SC6,标记率分别为61.2%和91.5%;放化纯度97.5畅.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操作,一抗和“’IMc人b最适工作浓度分别是 20 #g/ml  相似文献   
37.
本文比较分析了ELSA和ABC两种方法在肿瘤McAb筛选中应用的利弊关系。结果表明,948孔融合杂交瘤细胞用B80和SW1116结肠癌细胞系经ELISA测得阳性孔199个,阳性率21%,其中59孔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A.B血型红细胞反应100%阴性。这些阳性细胞经ABC组化法染色后仅一孔与肠癌而不与正常大肠切片组织反应。ELISA阴性的749孔细胞,  相似文献   
38.
作者报道用人新鲜大肠癌实体瘤细胞免疫制备的16个McAbs的免疫化学特性。用Sp2/0细胞与新鲜实体瘤细胞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在PEG—4000作用下细胞融合。ABC免疫组化法筛选,鉴定抗体和抗原理化性质,以及效价测定,琼脂双扩散法鉴定Ig亚类。用放免等3种方法测定与CEA的反应性,APAAP和血凝法鉴定与细胞抗原的结合。免疫转印技术测定抗原分子量。 61次融合获28孔只与大肠癌组织反应的杂交瘤细胞,16孔经3次克隆化培养。16个多月仍分泌抗体,其中13个为IgG1,3个为IgM,上清效价1:20~160,腹水为10~(-4)~10~(-9)。染色体分析符合杂交瘤特征。  相似文献   
39.
肿瘤基因的一种新的功能分类与概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民培  吴祖泽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21):1253-1256
在有关肿瘤基因的研究中发现,正常细胞的癌变与多种基因的作用有关.根据这些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的生物学行为,按其新的功能可分为肿瘤基因(oncogenes)[1~2]、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s,TSG)[3]、肿瘤转移基因(metastatic genes,MG)[4]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metastasis suppressor genes,MSG)[5]4大类.在这4类基因的前后两对基因各自又形成一对既相互对立,又互相制约的两对性质各异,而且具有正负调控作用的两大基因系统,从而维持着机体细胞的精细平衡(fine balance).现就这些基因新的功能分类与概念等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0.
本文旨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我院自制的MAbSC3A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大肠癌相关抗原与ER和PR在此癌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