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功能性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表面电极刺激三叉神经眶上支,诱发瞬目动作,记录电极置于双侧眼轮匝肌.结果 VBI组 BR检查脑干功能异常为83.3%,其中局限性损害39.7%,广泛性损害43.6%,非VBI组为3%.结论 BR可以作为VBI时脑干功能损害评价的客观指标,对疗效观察和评估预后也有意义.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观察HIV早期感染者体内的抗体变化特征,为进一步研究HIV感染早期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对一名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外周血血清学检测、病毒载量和CD4细胞数检测、体外病毒分离,观察该感染者体内免疫学反应及病毒复制特点.使用巢式PCR方法扩增病毒env区C2-V3区基因,通过测序及序列分析观察病毒部分膜区基因特点.结果: 该感染者为早期感染,外周血抗体S/CO值呈逐渐增高趋势,外周血中针对HIV抗原的特异性条带呈逐渐增多趋势,感染183 d后出现针对所有HIV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病毒载量在感染后3个月时最高(18 000 cp/ml),随后下降,从该感染者外周血中分离的病毒毒力较强.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病毒为CRF01_AE亚型,与泰国93TH054毒株基因距离最近.结论:该感染者体内病毒可能起源于泰国毒株,对HIV早期感染的鉴定为研究我国HIV早期感染者体内病毒进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3.
目的从晚期艾滋病(AIDS)病人中分离培养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毒株,对其生物学表型和基因型进行鉴定,了解中国临床HIV-1毒株的生物学特征,以期探讨HIV-1生物学特征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6例AIDS晚期病人的静脉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s);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bDNA法检测病毒载量;PBMCs共培养法分离HIV-1毒株;终点稀释法滴定分离株的感染力;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分离株的env区;以MT-4细胞检测毒株的融合诱导性。结果6例病例中分离出3株能在PBMCs中连续稳定传代的HIV-1毒株,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ml)分别为6.3×10^3、10.2×10^3、2.51×10^3;3株毒株均为B亚型,均不能引起MT-4细胞病变。结论共分离出3株感染力相对较高、呈慢/高型复制动力学、M-嗜性、非融合诱导性的HIV-1 B亚型临床分离株。  相似文献   
64.
艾滋病病毒 (HIV)在我国的传播经历了传入期和播散期 ,自 1995年后进入快速增长期。 90年代初 ,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地下采血 (浆 )现象〔1〕,并于 1995年在部分市、县有偿献血员中发生HIV感染流行〔2〕。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员往来的增加 ,将带来HIV - 1各亚型跨地区的交叉传播。不同的传播途径和传染来源形成了某些人群和地区的特异亚型分布。在河南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有偿献血员中HIV- 1流行株为B -Thai亚型〔3〕,而未见其它亚型报道。本文报告了在河南省发现的 1例HIV - 1B/C亚型感染者 ,并对其病毒基因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5.
目的:对一株从中国河南省一名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的、可在MT4细胞上稳定传代的未知病毒29A进行鉴定,确定该病毒种类及型别。方法:用从该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的病毒株感染MT4细胞,获得可在该细胞上稳定传代的病毒株29A。通过细胞病变特征、电镜观察结果、HIV-1 p24抗原检测以及HIV-1 pol区基因扩增结果,对该毒株是否为HIV-1进行鉴别。在电镜下对病毒感染细胞的超薄切片进行观察,发现该病毒呈现疱疹病毒形态特征,因此设计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U69、U16/U17、U60/U66三个不同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并进行巢式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结果分析。结果:该毒株HIV-1 p24抗原检测为阴性;用HIV-1 pol区特异性引物未扩增出目的片段;细胞病变形态不同于HIV-1引起的病变;电镜观察该病毒直径为160~200nm,明显大于HIV—1,表明该传代株不是HIV-1。用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U69、U16/U17、U60/U66等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均扩增出了目的片段,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毒株为HHV-6病毒B亚型。结论:在国内首次从艾滋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HHV-6,为进一步研究HHV-6和HIV-1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B’亚型vif基因的变异特征,探讨其与HIV传播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集河南省部分HIV感染者的外周血,提取41例HI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其前病毒基因组中的vif基因,对于扩增阳性的29例PCR产物进行vif区基因的测序及分析。结果 29条vif基因的平均离散率是0.0328,突变主要集中于90~120、270~302、372~405、450~470四个区域。Vif多肽链的90~93位和157~160位存在两个富含R和K带有强烈正电荷的亲水区,带正电荷的R或K交替出现,几乎没有其他的氨基酸残基。29个Vif多肽链有21条在90~93位存在R^90RKR^93基序;有26条在157~160位存在K^157RRK^160基序,29条序列在114位和133位存在两个在HIV-1和HIV-2以及SIV内保守的半胱氨酸(A)。结论 vif在HIV-1基因组内具有相对保守性,其特征性区域和氨基酸基序对于保持Vif蛋白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7.
河南省部分地区HIV耐药性毒株流行状况及进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河南省HIV耐药性毒株的流行状况及其进化规律。方法:以河南省南部某乡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45人)以及经抗病毒治疗3个月和6个月的部分患者(分别为118人和124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逐一访谈了解一般情况、服药方案、服药依从性及保障措施、抗病毒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等,同时采集14ml EDTA抗凝静脉血,检测CD4/CD8细胞数、病毒载量及基因型耐药性。结果:抗病毒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患者的病情好转率分别是55.1%和50、8%,CD4细胞数较未服药治疗的患者显著提高;耐药性毒株的流行率由未服药人群的13.90k,快速上升到服药3个月的45.4%和服药6个月的62.7%。还发现耐药性突变位点和突变的频次显著增加,服药3个月时,耐药性突变位点集中在:103位、106位和215位密码子;服药6个月时,突变的位点大幅度增加,突变率超过50h,的位点有15个。病毒耐药谱的变化表现为,首先快速出现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类药物(DLV、EF、V和NVP)具有高度耐药性的毒株,在此基础上,陆续出现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类药物(AZT、DDI、D4T、DDC)具有低度和潜在耐药性的毒株。由于服用AZT、DDI和NVP,导致对NVP的高度耐药性毒株和对AZT、DDI低度耐药性毒株的广泛流行,还出现了对DLV、EFV、D4T、3TC和FTC的严重交叉耐药性。服药依从性较差可能是导致耐药性毒株快速出现的主要原因。结论:河南省部分地区HIV耐药性毒株的流行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尽快补充新的药物并改变治疗方案,同时应保持较好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68.
目的比较两种HIV-1耐药准种分析方法 ---克隆PCR产物测序法和单基因扩增法(单基因组测序法,single-genome sequencing,SGS)。方法以本室贮存的某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的艾滋病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为样本,分别用克隆PCR产物序列测定法和SGS方法得到HIV-1pol区准种序列,对准种序列进行离散率、耐药相关突变组合构成比等分析。结果克隆方法得到19条pol区序列,SGS方法得到18条pol区序列。对两种方法的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的平均离散率进行成对样本均值分析,采用t检验,P值(单尾)为0.311,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两种方法检测出各种突变组合构成比的2检验结果 ,P〉0.25,差异也没有显著性意义。但是,准种中占较少比例的突变模式在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不一致,如T215Y/K103N/Y181C/H221Y以及M41L/F116L/T215Y/K103N/Y181C/H221Y两种突变组合模式只在克隆方法中检测到,而携带M41L/A62V/T69Si/T215Y/A98G/K103N/Y181C以及K103N突变的两种毒株仅在SGS方法中出现。结论两种分析HIV-1耐药突变准种方法检测该例样本的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准种序列无显著性差异,检出的主要突变组合的构成比也无显著性差异,对优势准种的检测中两种方法差异不大,但在劣势准种的检测中两种方法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颅脑手术患者的临床价值,为优化颅脑手术的麻醉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颅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3组患者均在手术完成前15 min肌内注射右美托咪定,A组剂量为1.0μg/kg,B组为1....  相似文献   
70.
罗宇  王者晋  刘思扬 《武警医学》1998,9(10):573-574
瞬目反射(Blinkreflex,BR)检查是用电刺激三叉神经眶上支,诱发双侧眼轮匝肌收缩产生瞬目动作,用肌电图仪描记眼轮匝肌电位变化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多用于了解三叉神经、面神经和脑干的机能。为探讨BR检查在面神经炎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对36例面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