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86篇 |
免费 | 259篇 |
国内免费 | 14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8篇 |
儿科学 | 45篇 |
妇产科学 | 16篇 |
基础医学 | 139篇 |
口腔科学 | 17篇 |
临床医学 | 403篇 |
内科学 | 262篇 |
皮肤病学 | 54篇 |
神经病学 | 73篇 |
特种医学 | 27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83篇 |
综合类 | 1021篇 |
预防医学 | 377篇 |
眼科学 | 14篇 |
药学 | 403篇 |
15篇 | |
中国医学 | 568篇 |
肿瘤学 | 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94篇 |
2022年 | 112篇 |
2021年 | 137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135篇 |
2018年 | 149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89篇 |
2015年 | 110篇 |
2014年 | 191篇 |
2013年 | 221篇 |
2012年 | 263篇 |
2011年 | 289篇 |
2010年 | 299篇 |
2009年 | 216篇 |
2008年 | 235篇 |
2007年 | 165篇 |
2006年 | 155篇 |
2005年 | 178篇 |
2004年 | 157篇 |
2003年 | 146篇 |
2002年 | 106篇 |
2001年 | 91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后胰岛素门静脉灌注对残肝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原发性肝癌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组22例行肿瘤切除术后经门静脉灌注胰岛素治疗,连用7 d,对照组20例只行肝切除术.比较两组肝功能、残肝体积、肝脏再生速度、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差异.结果 胰岛素组术后肝功能、残肝体积、肝脏再生速度、血清IL-6及TNF-α浓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切除术后经门静脉灌注胰岛素可以促进残肝再生. 相似文献
42.
肝癌射频消融技术及疗效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肝癌射频消融(RFA)的临床经验并探讨评价RFA疗效的方法 .方法 对49例肝癌病人进行了统一方案的RFA治疗,其中男43例,女6例;年龄39~72岁,平均(56.4±9.3)岁.肿瘤直径1.5~10 cm,其中≤3 cm 16例,3.1~5 cm 15例,>5 cm 18例.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1例,B级8例.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44例,胆管细胞性肝癌5例.采用RITA射频消融肿瘤治疗系统(RF-1500)行RFA.在RFA后3~4周常规行CT及TACE,以评价肝癌RFA的效果及巩固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RFA术后恢复顺利,总体1、2、3年生存率为77.5%、56.5%和44.0%,肝癌RFA后3~4周,AFP阳性(≥25μg/L)者转阴率62.9%(22/35).改进的肝癌RFA方法 可对直径5 cm以下的肿瘤进行比较彻底的消融,≤5 cm者1、2、3年生存率为100%、79.6%和61.9%.将肝癌消融近期疗效分为3个级别,RFA术后获得根治性消融(19例)、亚根治消融(9例)、姑息性消融(21例)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85.7%、60.0%和24.3%.结论 肝癌RFA相当于从机能上切除了肿瘤,肝癌消融近期疗效三级分类法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RFA的效果,以指导辅助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干扰素α抑制乙肝病毒X蛋白诱导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为肝癌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脂质体法构建pcDNA 3.1-HBx质粒转染CCL13细胞,将CCL13/HBx细胞与干扰素-α共培养,并用RT-PCR、Western Blot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CCL13/pcDNA3.1、CCL13/HBx、CCL13/HBx-INF-α中p202、PTEN基因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CCL13/pcDNA3.1、CCL13/HBx、CCL13/HBx-INF-α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CCL13/HBx细胞中p202、PTEN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CL13/pcDNA3.1细胞和CCL13/HBx-INF-α细胞(P<0.05),而CCL13/pcDNA3.1细胞与CCL13/HBx-INF-α细胞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L13/HBx细胞通过Matrigel的细胞数[(37.2±3.8)个/HP]明显多于CCL13/pcDNA3.1[(6.4±1.2)个/HP,t=8.369,P<0.05]和CCL13/HBx-INF-α细胞[(7.6±1.3)个/HP,t=7.256,P<0.05],而CCL13/pcDNA3.1与CCL13/HBx-INF-α细胞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α可能通过上调乙肝病毒X蛋白所介导的p202基因、PTEN基因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44.
单侧微小型唇裂的个体化修复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单侧微小型唇裂整复术的个体化设计以及人中嵴形态的整复方法。方法在尽可能保留裂隙侧未受累区皮肤的前提下,对9例单侧微小型唇裂患儿采用个体化设计。对于两侧唇峰高度差值小于2n姗的病例,采用局部Rose切口;两侧唇峰高度差值大于2n姗的病例,在裂隙远中侧唇红缘上方皮肤形成底边长度为差值2/3的等腰三角瓣,再用局部倒V型切口消除皮肤猫耳。同时,唇红部形成交叉三角瓣消除唇红切迹。从皮肤切口入路潜行分离口轮匝肌至鼻底,矢状面切断口轮匝肌薄弱处后再从裂隙远中侧肌肉断面作冠状面剖开,交叉重叠口轮匝肌增加入中嵴区肌层厚度;插入皮肤和唇红三角瓣恢复唇弓曲线及唇红丰满度。必要时同期修复鼻畸形。结果采用个体化设计进行微小型唇裂整复术。可以保持1/3--2/3裂隙侧皮肤完整,恢复唇弓对称性、人中嵴形态及唇部丰满度。结论微小型唇裂整复术的个体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恢复上唇的对称性及丰满度,减少手术瘢痕长度,修复后外观理想。 相似文献
45.
可膨胀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可膨胀髓内钉(Fixion PF)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Fixion PF(22例)和B组应用PFN(20例)内固定。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PFN比较,Fixion PF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6.
目的通过对肾移植大鼠的饮食营养干预,观察大豆异黄酮对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近交系雄性Fisher(F344)大鼠作为供者,雄性Lewis(Lew)大鼠作为受者,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肾移植模型。将受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高异黄酮大豆蛋白饲料(HIS组)、低异黄酮大豆蛋白饲料(LIS组)或酪蛋白饲料(CAS组)。移植前和移植后第4、12和24周时检测血压,并收集受者的血和尿样,检测尿蛋白和血肌酐含量。24周时处死大鼠获取移植肾,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在移植后4周时,HIS组受者的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含量和血肌酐浓度即低于LIS组和CA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12周和24周时,HIS组的受者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含量和血肌酐浓度均较LIS组和CAS组显著降低(P〈0.05);移植后24周时,HIS组移植肾组织的间质纤维化和炎症、血管硬化、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萎缩等慢性病变均较LIS组和CAS组为轻(P〈0.05);HIS组移植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和分泌均较LIS组和CAS组为少(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对移植肾功能和结构有保护作用,可作为一种防治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7.
骨关节炎病理过程与关节软骨特性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定义和术语,曾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的问题,甚至分子生物学对医学产生影响之前,有学者曾发现这种疾患有54个不同的名称。现行骨关节炎的定义,是采用美国骨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主办的国际会议正式通过的定义,该定义注意到“形态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的软骨细胞与基质改变所导致的关节软骨软化、纤维化溃疡形成和关节软骨丧失,以及软骨下骨的硬化、象牙化,骨赘形成与软骨下骨囊肿”。现代认识水平定义了骨关节炎各种损害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8.
氯化镧对烫伤鼠肠道细菌移位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氯化镧对烫伤鼠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A)、烧伤对照组 (B)及烧伤治疗组 (C) ,每组 30只。采用PUC19质粒转染大肠杆菌示踪加限制性内切酶指纹图谱分析法 ,对肠道菌向肠系膜淋巴结 (MLN)及血液中的播散进行示踪及定量研究。 结果 阳性菌落经酶切图谱分析后 ,证实B、C组MLN匀浆及血液培养生长细菌与灌胃的细菌具有完全相同的酶切图谱 ;C组MLN菌量在伤后 3、5d低于B组 (P <0 .0 5 )。C组血细菌阳性率在伤后 3d低于B组 (P <0 .0 5 )。C组血ET、NO及NOS量在伤后 1、3、5d均低于B组 (P <0 0 1)。C组肠组织MDA量在伤后 1、3、5d低于B组 (P <0 .0 1) ,C组肠组织SOD量在伤后 1、3d高于B组 (P<0 .0 5 )。 结论 血和MLN培养出的细菌由肠道细菌移位而来 ;氯化镧能有效防治肠道细菌移位 ;氯化镧通过抗菌、降低血中的ET、抑制NOS的活性减少NO的生成、提高SOD的活性并使MDA的产生下降等途径减少肠道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49.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Hoff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高县中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0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Hoffa骨折患者共60例,根据手术中固定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中仅采用拉力螺钉固定治疗,研究组术中采用侧方支撑钢板辅助拉力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于术后随访3个月进行随访,对患者膝关节进行术后Letenneur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38. 5±14. 7) ml vs.(105. 5±15. 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2. 5±3. 4)周vs.(11. 8±3. 7)周(P0. 05)。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评分的优良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76. 7%vs. 70%)(P 0. 05)。两组远期并发症主要有关节僵硬、骨折延迟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6. 7%vs. 30%)(P0. 05)。结论侧方支撑钢板辅助拉力螺钉或仅采用拉力螺钉固定治疗Hoffa骨折疗效明显,后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