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4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血清β2┐M对卡铂和顺铂肾毒性的监测及疗效评价王梅周仁祥张红军刘华敏刘希光血清及尿中β2微球蛋白(β2-M)含量的监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及肾功能评价有一定价值,但用其对化疗药物肾毒性进行评价的报道尚不多。我们对52例恶性肿瘤病人卡铂或顺铂联合化疗前后血...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量化研究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所能扩大显露中颅窝、上斜坡的范围。材料为成人颅骨标本、尸头标本、新鲜头颅标本共28例,手术显微镜下放大8~12倍观察研究。方法 经改良乙状窦后入路开颅,磨除内耳孔上结节和部分岩尖。采用实体和CT测量结合的方法测量内耳孔上结节、岩尖的切除范围。记录内耳孔上结节、岩尖切除前后中颅窝、上斜坡的显露面积和三叉神经的显露范围。结果 内耳孔上结节中线-侧方、前-后方向骨性组织可以全部切除。将内听道的上壁轮廓化切除其上下径。岩尖的前-后、中线-侧方、上-下方向骨性组织均不能完全切除。中颅窝扩大显露范围为(144.6±13.9)mm^2,上斜坡扩大显露(90.3±16.7)mm^2。结论 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可以将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野扩大显露到中颅窝的中线都、上斜坡侧方,并可显露Meckel’s腔内三叉神经。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高能X线照射对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建立Lewis肺癌模型,将荷Lewis肺癌的C57BL/6雄性小鼠35只随机分为照射组(n=18)和对照组(n=17),照射组接受30Gy的X线肿瘤局部照射,对照组不接受照射,2周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中E-钙黏素(E—Cad)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照射组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E—Cad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t=9.53、20.68,P〈0.01)。结论X线照射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组织内MMP-9蛋白表达和促进E—Cad蛋白表达阻止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究高分辨磁共振(HR-MRI)成像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经过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88例患者(10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n=30,35个动脉瘤)、未破裂组(n=58,66个动脉瘤),并将未破裂组分为强化亚组(n=22,26个动脉瘤)和未强化亚组(n=36,40个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HR-MRI成像,观察各组动脉瘤特征。结果HR-MRI成像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相比,准确率为79.55%。破裂组强化率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是否为宽颈动脉瘤、瘤体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有子囊、体颈比≥2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强化组与未强化组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是否为宽颈动脉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有子囊、体颈比≥2、瘤体体率≥2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HR-MRI成像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有良好应用效果,瘤体破裂风险与瘤壁强化有一定关系,影响瘤壁强化的因素有子囊情况及体颈比、瘤体体率等动脉瘤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及神经导航用于经鼻蝶入路治疗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及手术技巧.方法:2007-03~2013-11,应用神经内窥镜结合神经导航技术经鼻蝶手术切除鞍上型巨大垂体肿瘤3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4倒,近全切除6倒,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脊液漏;术后5例出现尿崩症,其中1例需长期口服弥凝.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技术经鼻蝶手术治疗垂体肿瘤,具有对鼻腔正常结构损伤小、暴露清楚等特点,特别是对于传统显微镜手术不能暴露的鞍上结构显露满意.结合导航技术能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及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PET-CT检测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于每一例病人病变处行CT导引下穿刺活检,同一病灶分别取肿瘤组织内SUVmax位于2.5~5.0与>5.0的区域穿刺。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内部不同区域VEGF表达。结果 NSCLC组织VEGF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中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SUVmax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中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VEGF表达在不同的原发肿瘤直径、临床分期中的差异有显著性(t=2.62、4.91,P<0.05);SUVmax在不同的原发肿瘤直径、临床分期中的差异有显著性(t=2.62、2.34,P<0.05)。NSCLC组织SUVmax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79,P<0.05)。结论 NSCLC组织SUVmax与VEGF表达具有相关性,可为NSCLC放射治疗剂量的确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7.
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例报告与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极为少见,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2例脑原发恶性淋巴瘤,并复习文献对此病的发生、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临床资料例1,男性,58岁,1991年初起无明显诱因而头痛,行走不便。1994年3月不慎跌倒后,右侧肢体轻瘫伴恶心、呕吐。住院检...  相似文献   
118.
目的介绍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8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是切除主体位于后颅窝、同时累及中颅窝的岩斜区脑膜瘤的安全有效的改良入路,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熟练掌握入路的显微解剖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和疗效。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8-表氧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和在抗氧化剂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住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以2004年4月为界分为前期68例,后期30例。前期病例根据随机原则分成:常规治疗组和加用抗氧化剂VitC VitE治疗组,各34例;后期病例给予新型抗氧化剂依达拉奉治疗。同时设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在受伤第1、2、3、7、14、30天,分别对存活患者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血3mL,对照组亦同。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8-iso-PGF2α含量。以三个月为限,根据GOS标准分成死亡、恢复不良(包括植物生存、重残与中残)和恢复良好。结果用抗氧化剂治疗组受伤第7天、第14天血浆8-iso-PGF2α检测值比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而常规治疗组两周内5次血浆8-iso-PGF2α的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3月时,VitC VitE治疗组死亡率41.18%,常规治疗组死亡率64.71%,依达拉奉治疗组死亡率33.33%。结论抗氧化剂能够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8-iso-PGF2α的水平,依达拉奉能显著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血浆8-iso-PGF2α的动态变化能够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抗氧化剂疗效评估的一项有效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0.
陈军  陈覃  吴海滨  施辉  刘希光 《江苏医药》2002,28(5):324-326
目的: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空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管狭窄者,采用PTA消除,并注向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中,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86.67%,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