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4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大黄虫丸各功效组分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损伤加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家兔AS模型。将雄性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9组,正常组,模型组,丹参组每日给予丹参0.5 g·kg-1,拆方1号低、高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0.5,1.0 g·kg-1,拆方2号低、高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0.75,1.5 g·kg-1, 拆方3号低、高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0.8,1.6 g·kg-1,连续给药60 d后处死。从大体形态、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方面观察药物作用,同时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AS斑块面积、血管内膜厚度(IT)和内-中膜厚度(IMT)。结果:大黄虫丸各功效组分均能减少家兔主动脉内膜脂质沉积,使AS斑块面积减小(P<0.05);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胶原纤维增生,减轻内膜增厚;降低IT,IMT,IT/IMT比值(P<0.05),干预收缩性血管重塑;减轻线粒体肿胀,减少泡沫样细胞形成。结论:大黄虫丸各功效组分均有一定的抗AS作用,其中以拆方1号作用最为明显,这可能与其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破瘀生新等功效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大黄 虫丸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大黄(庶虫)虫丸抗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损伤合并高脂食饵的方法复制家兔早期AS模型,检测指标包括血脂测定;血清丙二醛(MDA)测定;血管壁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大黄(庶虫)虫丸对血脂各项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但降低血清MDA水平(P<0.05),明显缩小主动脉AS斑块面积,减少泡沫细胞层数,减轻内膜增厚.结论:大黄(庶虫)虫丸通过非降脂的作用机制抑制AS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凋亡、血管壁胶原合成等方面探讨大黄虫丸(熟大黄,土鳖虫,水蛭,黄芩等)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损伤合并高脂食饵的方法复制家兔早期AS模型,检测指标包括血管壁超微结构观察,血管壁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用免疫组化和TUNEL法分别测定血管壁VSMC的增殖和凋亡。结果:大黄虫丸使AS家兔血管壁中膜层厚度变小,VSMC排列趋于正常,减轻线粒体肿胀和粗面内质网扩张,减少细胞器的增多,使VSMC表型转化减轻,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明显减少。大黄虫丸也能降低血管壁羟脯氨酸含量,降低PCNA染色阳性细胞数,升高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结论:大黄虫丸可抑制血管壁胶原的合成,抑制VSMC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进而逆转血管重塑,这可能是其抗AS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0~Ⅱ期乳腺癌外科保守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守性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我院1990年6月-2000年4月对临床早期癌125例行乳房象限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术,其中0期3例,I期89例,Ⅱ期33例。全组患者术后乳房放疗102例,未放疗23例。浸润性癌围手术期化疗7周。腋淋巴结阳性术后常规放疗,此后6-12个月内追加12-16次化疗。ER阳性服用TAM 2-5年。此外,选用同期0、I、Ⅱ期仿根治术或根治术常规综合治疗95例做对照观察。结果:1)病理检查:125个象限切除标本中断端阳性10例(8.0%),均以管内癌形式出现。腋淋巴结平均检出16.8枚,阳性率15.2%;2)生存情况:125例随诊,>3年85例,>5年63例,全部生存。仅1例术后2.5年局部复发,1例术后2年骨转移带瘤生存;随诊<3年40例,1例术后1年肺转移带瘤生存;对照组95例,1例肺转移死亡。结论:早期乳腺癌保守性外科治疗与仿根治术,根治术效果相似且能保持乳房良好外形,是I、Ⅱ期乳腺癌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1975年12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8例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8例患者,仅1例为男性,中位年龄44.5岁(17~60岁).均以乳腺肿物为首发症状入院,肿物中位直径6.0cm(2.5~8.0cm),肿物表面皮肤均伴有不同程度颜色改变.均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术后病理:低分化血管肉瘤1例,中分化血管肉瘤4例,高分化血管肉瘤3例,均未见明显淋巴结转移.术后4例行辅助化疗,1例复发后行放疗及热疗.4例术后有局部复发,首次复发中位时间为31个月(12~48个月),3例发生远处转移,转移部位包括肺、骨、肝、卵巢、颅脑及全身皮肤等,发生转移中位时间为84个月(54~291个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54个月(7~300个月),其中已明确死亡4例,2例无瘤生存,2例失访.结论: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是临床上极为罕见的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肿物表面皮肤多伴有颜色改变,临床表现常与良性肿瘤相混淆,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征性表现,术后容易发生复发及转移,并以血行转移为主,淋巴转移少见.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主要是乳房切除术,且至今尚无足够资料证实术后辅助放化疗可使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解 3,6 (二甲氨基 ) 二苯并碘杂六环葡萄糖酸盐 (IHC 93)对培养心肌细胞过氧化氢损伤有何保护作用。方法 在培养的SD乳鼠心肌细胞建立过氧化氢 (H2 O2 )损伤模型 ,观察对心肌细胞存活、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含量和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IHC 9310~ 80 μmol·L- 1呈浓度依赖地提高H2 O2 损伤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和SOD活性 ,降低MDA含量 ,改善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结论 IHC 93对H2 O2 损伤的心肌细胞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免疫学尤其是肿瘤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为探索肿瘤与机体免疫状况的关系,近年来测定肿瘤病人外周血中NK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日渐增多。本文应用2项联合于术前、术后2周、6周3个时期进行测定,并行相关分析研究乳腺癌病人的免疫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1997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2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2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4%、76.4%、73.2%;中位生存期为53个月.阳性淋巴结数目>4个的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低于阳性淋巴结数目≤4个者(77.8%、64.8%、38.9%比90.7%、86.7%、86.7%,P=0.015).乳腺癌根治术后病理切片发现原发灶组3、5、10年总生存率低于未发现原发灶组(60.0%、40.0%、40.0%比92.0%、83.6%、79.2%,P=0.023).有复发转移组总生存率低于无复发转移组(63.5%、28.6%、19.0%比97.1%、97.1%、97.1%,P=0.000).结论 隐匿性乳腺癌预后与阳性淋巴结数、乳腺病理切片能否发现原发灶以及有无复发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保乳手术对老年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其生存质量评估。方法:选取天津肿瘤医院(进修学习医院)及我院18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其中56例患者行保乳手术,124例患者行根治手术。结果:保乳手术组具有住院时间较短、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少等优势,和根治术组(标准根治术组+改良根治术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生存率、远处转移、术后复发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保乳术组患者心理因子、躯体因子、精神因子和社会支持因子四个方面均显著优于根治术组;术后乳房外观及美容效果保乳术组和根治术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近期疗效较满意,严格掌握相关手术指征、规范切除和术后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是保乳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山豆根碱对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