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3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从1996年9月至11月,对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和上海三维制药公司研制的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耐受性进行研究。受试者男性9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1岁,均为恶性肿瘤患者。本研究从1.25μg/kg开始,每日一次皮下注射,连用5~10天,逐渐向高剂量过渡,共分为1.25μg/kg、2.5μg/kg、5μg/kg、7.5μg/kg和10μg/kg5组,每组3例,共15例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分为预防性给药和治疗性给药2组。结果显示,在本研究剂量范围内,无过敏反应发生,对心肺肝肾无明显影响。有乏力、骨和肌痛、消化道反应、发热、腹痛、头晕、流涕、注射局部反应,均可为患者所耐受,停药后反应自行缓解。在观察本品耐受性同时,发现其升高粒细胞作用迅速,随着剂量递增,促进粒细胞增殖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43.
罗扬  冯奉仪 《癌症进展》2008,6(2):152-156
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M1(RRM1)属抑癌基因,RRM1可以激发G2期检测点功能,使受损的DNA得以修复或者发生凋亡,并具有抑制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另外RRM1还可以调节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是抗代谢药吉西他滨作用的靶分子,RRM1高表达的细胞对吉西他滨耐药。内切修复交叉补体1(ERCC1)是细胞内负责修复受损DNA的核苷酸内切修复通路中的限速酶,可以识别和去除铂-DNA附加物而导致细胞对铂类耐药。本文综述RRM1和ERCC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和化疗个体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评价唑来膦酸治疗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中重度骨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的实验设计方法.将228例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引起中重度骨痛[视觉模拟评分(VAS)>50 mm]的患者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组(116例)和帕米膦酸二钠组(112例),分别接受静脉输注唑来膦酸(4 mg)或帕米膦酸二钠(90 mg)的单剂量治疗.检测唑来膦酸对疼痛及尿液中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肌酐(Cr)、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Cr的影响,并观察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228例患者中202例完成试验,其中唑来膦酸组104例,膦酸二钠组98例.用药后两组VAS评分逐渐下降,唑来膦酸组第8、15、22、28天对基线的平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1.77%、-24.60%、-28.50%和-32.37%,帕米膦酸二钠组则分别为-10.87%、-21.06%、-25.67%和-31.26%,两组各时间点相对基线变化的百分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但两组间相对基线变化的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87).用药后两组尿NTX/Cr均快速下降,第8天降到最低点,与基线相比,唑来膦酸组用药后第28天的变化百分比中位值为-36.9%(P=0.0002),帕米膦酸二钠为-32.1%(P=0.0018),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22).用药后两组尿CTX/Cr均快速下降,第8天时降到最低点,与基线相比,唑来膦酸组用药后第28天变化百分比中位值为-63.2%(P<0.0001),帕米膦酸二钠组为-47.9%(P<0.0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4).唑来膦酸和帕米膦酸二钠组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19.0%和31.3%)、呕吐(6.0%和8.9%)、恶心(4.3%和4.5%)、乏力(3.4%和2.7%)、便秘(2.6%和1.8%)、低钙血症(5.2%和3.6%),均未出现血肌酐值升高.结论 4 mg唑来膦酸单剂量治疗中国人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在缓解骨痛和降低骨吸收标记物方面与帕米膦酸二钠同样有效,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45.
培洛霉素II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国产培洛霉素(PEP)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对137例晚期癌症患者采用前瞻性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培洛霉素对头颈部肿瘤、恶性淋巴瘤和肺癌疗效较好,有效率分别为66.7%、50.0%和30.0%。主要的毒副作用为发热、轻度胃肠道反应。联合用药采用与日本进口的同类产品对比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近,有效率分别为71.6%和66.7%(P〉0.05),均高于单一用药。两药的疗效、毒副作用相似,国产培洛  相似文献   
46.
目的评价国产英卡膦酸二钠单次静脉滴注(注射剂)和连续口服(片剂)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安全性,比较国产英卡膦酸二钠与国产氯屈膦酸二钠(洛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骨转移疼痛:多中心,开放,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研究。A 组:英卡膦酸二钠注射液10mg,静注,d 1;英卡膦酸二钠片5mg,Po 3次/日,d 6~21。B组:氯屈膦酸二钠注射液300mg,静注,d 1~5;氯屈膦酸二钠胶囊800mg,Po 3次/日,d 6~21。结果 163例病人入组,其中109例可评价不良反应,100例可评价疗效,用药第6天,英卡膦酸二钠英和氯屈膦酸二钠镇痛的疗效分别为58.70%及55.07%,P=0.6457;第21天,疗效分别为70.09%及69.57%,P=0.3547;用药第6天,英卡膦酸二钠英与氯屈膦酸二钠改善活动能力的疗效分别为31.11%及30.43%,P=0.9271;第21天,疗效分别为41.11%及39.13%,P=0.8007。不良反应发热、骨肌肉一过性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的发生率,英卡膦酸二钠分别为29.79%、19.15%、8.51%、6.38%、4.26%、4.26%;氯屈膦酸二钠分别为7.25%、5.80%、13.04%、11.59%、2.90%、0%,发热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002),骨肌肉一过性疼痛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2)。对发热和骨肌肉一过性疼痛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不同的试验组用药是影响发热的最显著因素,P=0.0071;组别并不是影响骨肌肉一过性疼痛的因素,P=0.0776。结论英卡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具有明显的疗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活动能力,不良反应易于耐受。  相似文献   
47.
目的评价HCG和(或)β-HCG在睾丸精原细胞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睾丸精原细胞瘤HCG和(或)β-HCG异常的11例及同期20例HCG和(或)β-HCG正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睾丸精原细胞瘤HCG异常与患者年龄、肿瘤侧别、原发肿瘤大小、隐睾病史无关。HCG正常组、HCG升高小于正常值100倍和升高大于正常值100倍患者中Ⅲ期的比例分别为5%(1/20)、11.1%(1/9)和100%(2/2)。手术联合放疗和(或)化疗,HCG正常组、HCG升高小于正常值100倍和升高大于正常值100倍患者的累积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00%和0%。结论睾丸精原细胞瘤HCG升高小于正常值100倍对预后无不良影响,但如HCG过度升高,可能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48.
董梅  冯奉仪  石远凯 《北京医学》2010,32(2):138-140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在发生骨转移的患者中,晚期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约占80%,肺癌、结肠癌、胃癌、膀胱癌、子宫癌、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肾癌患者占15%-30%。全世界每年约有150万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骨转移.因此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也越来越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49.
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肿瘤的靶向治疗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对于靶向治疗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信息还知之甚少。高血压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常见的不良反应,而曲妥珠单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心脏毒性。其他的不良反应有出血、伤口愈合延迟、胃肠道穿孔、皮肤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黏膜炎、腹泻、蛋白尿等;此外血栓、可逆性后脑白质病综合征少见但十分严重。早期快速诊断、及时停药是决定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Objective Ribanucleotide reduetase subunit M1(RRM1)is the intraeellular target of gemeitabine(GEM).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RRMI expression and the sensitivity to GEM in the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 lines.Methods Four esophageal sqa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 lines(Kyse-150,Kyse-450,9706 and Eca-109)were cultured in vitro.In the same period,RRM1 expression level was measured by RT-PCR and Western blot,and cell sensitivity to GEM was determined by CCK-8 assay.The relation between cell sensitivity and RRM1 expression was further analyzed.Kyse-450 cells were continuously cultured in the medium containing 50 nM GEM.RRM1 expression was measur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to monitor the dynamic changes in the surviving cells.Inhibition of RRM1 expression by RNAi method was applied and the effect on GEMsensitivity was further examined.Results The IC50 of Eca-109,Kyse-150,Kyse-450 and 9706 cells were (0.92±0.17),(0.48±0.11),(0.29±0.06)and(0.02±0.01)mmol/L,respectively.The expressions of RRMI protein and mRNA of Eea-109 cell line were the highest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and RT-PCR,followed by Kyse-150 and Kyse-450,and the lowest one was 9706 cell line.When Kyse-450 cells were continuously treated with 50 nmol/L GEM,the level of RRM1 protein was increasing in the surviving cells.RRM1 siRNA could effeetively knock down the expression of RRM1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cell sensitivity to GEM(P = 0.035).Conclusion The level of RRM1 expression corelates with the cell sensitivity to gemcitabine.The cells with a lower level of RRM1 expression are more sensitive to gemcitab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