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男性生殖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男性生殖系统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于睾丸4例,原发于阴茎1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3例行化疗,2例行放疗加化疗(原发于睾丸1例,原发于阴茎1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1例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男性生殖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多发生于老年,预后较差,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治疗宜采取手术联合放疗及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肾周脂肪对肾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因患肾细胞癌进行了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肾周脂肪厚度和BMI呈正相关(r=0.926,P=0.000)。用Kaplan-Meier法对肾周脂肪厚度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肾周脂肪厚度<1.64 cm者总体生存率为40.52%±4.32%,肾周脂肪厚度≥1.64 cm者总体生存率为69.25%±4.91%(χ2=25.793,P=0.000)。多因素分析表明,在不考虑BMI的情况下,肾周脂肪厚度是肾细胞癌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0)。结论在不考虑BMI的情况下,肾周脂肪厚度是肾细胞癌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可以用来评估肾细胞癌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和Ki67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长、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膀胱癌中COX2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SP法,检测54例膀胱癌、29例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粘膜中COX2和Ki67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膀胱癌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81.48%,Ki67标记指数为(17.79±9.80)%,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膀胱粘膜;COX2表达强度和Ki67标记指数均与膀胱癌分化、临床分期、淋巴转移相关;COX2表达异常病例Ki67标记指数亦有增高趋势,二者呈正相关。结论COX2表达上调在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其高表达与膀胱肿瘤的分化、生长及转移相关;COX2的高表达可能有助于增加膀胱癌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4.
16.
目的 观察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Nimesulide(NIM)对人膀胱癌T24细胞株体外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形态学、MTT法、流式细胞术、吖啶橙-溴化乙啶双染法(AO-EB)等技术检测NIM对体外培养的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生长的抑制效应。结果 细胞形态学观察可见NIM对T24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NIM能明显抑制T24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细胞周期分析表明,NIM能使T24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下降;流式细胞DNA直方图上出现典型的亚二倍体“凋亡峰”,细胞凋亡率与NIM作用时间和剂量相关;荧光显微镜检查显示NIM处理的T24细胞AO-EB双染色后,细胞核内可见浓染致密的颗粒荧光,典型细胞可见新月形改变,固缩或片段化的核。结论 COX-2抑制剂NIM对T24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54例,并将其随机平均分成实验者和对照组,实验者患者在手术后的第10天开始给予INF-α免疫治疗,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上中药治疗,2个月后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实验者患者的行为状况要优于对照组,消化道反应、流感样症状、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联合中药治疗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的行为状况,降低相关副反应的发生率,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精子活动力低下和正常的人精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探讨活性氧自由基在弱精子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加例A、B级精子低于20%的弱精子症患者(实验组)和30例精子活力正常健康成年男性(对照组)的精液,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比色法测定精浆中SOD活性和过氧化脂质降解产物MDA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弱精子症患者精液中SOD活性明显降低,MDA明显升高。结论:弱精子症的发生可能与活性氧自由基增多有关。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可能有助于改善精子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Cajal(ICCs)样间质细胞在不稳定膀胱逼尿肌中的分布,探讨其与逼尿肌不稳定(DI)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建立豚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型,行充盈性膀胱测压确定DI组14只,另设对照组10只,采用组织冰冻切片、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KIT)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观察逼尿肌中ICCs样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KIT阳性细胞走向与逼尿肌肌束平行,主要分布于逼尿肌肌束边缘和逼尿肌肌束中,呈梭形双极细胞。与对照组比较,DI组KIT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膀胱ICCs样间质细胞增多引起逼尿肌自发收缩活动增加可能是DI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