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59篇
  免费   2157篇
  国内免费   441篇
耳鼻咽喉   237篇
儿科学   486篇
妇产科学   671篇
基础医学   712篇
口腔科学   526篇
临床医学   2132篇
内科学   2526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577篇
特种医学   75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426篇
综合类   2600篇
预防医学   996篇
眼科学   117篇
药学   1019篇
  1篇
中国医学   67篇
肿瘤学   95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346篇
  2021年   378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302篇
  2017年   343篇
  2016年   1203篇
  2015年   1126篇
  2014年   1351篇
  2013年   1386篇
  2012年   695篇
  2011年   637篇
  2010年   773篇
  2009年   1106篇
  2008年   955篇
  2007年   1110篇
  2006年   1526篇
  2005年   1625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上颌窦癌临床上较少见,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左右。患者就诊时多数已为中晚期,常侵及周围重要组织及器官,临床上治愈率很低。现在普遍认为,上颌窦癌的复发和转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上颌窦解剖的特殊性、基因学特点、生物学特性、治疗的方法、肿瘤的分期和分级等。该文就影响该疾病复发和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寻找合适的方法以提高上颌窦癌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在多认为主要是由代谢紊乱导致的氧化应激、血管性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治疗应在血糖控制的基础上,应用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抗氧化、抑制山梨醇生成等药物,临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中医治疗DPN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于其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方药、作用机制等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3.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抑制剂是最成功的生物制剂药物。它的临床疗效在减轻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炎症中已经得到充分证明。由此,同TNF超家族结构相关的细胞因子治疗潜力备受关注。这些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细胞因子或它们的同源受体正处于临床前或临床开发作为调节炎性疾病、癌症以及其它适应症可能的靶点。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重点阐述当前用于免疫相关性疾病临床试验的生物制剂,分析它们的疗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这个超家族分子调节活性的治疗潜力。  相似文献   
94.
陈浪 《重庆医学》2015,(26):3709-3711
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急慢性缺氧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约占老年认知障碍病因的20%,仅次于处于首位的阿尔茨海默病[1],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所以对其机制的研究显得比较迫切。最早关于认知受损机制的观点是由 Tomlinson 等提出,认为认知障碍是由于积累性的灰质和白质受到破坏[2],这已经成为目前业内共识,但准确机制尚不清楚。最新的临床病理学研究强调血管性疾病不仅会造成血管性痴呆,还会辅助其他致病因素导致患者痴呆[3-4],揭示了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存在着功能与致病性方面的协同作用,从而需要重新评估脑血管疾病在痴呆性认知障碍中所起的作用[5-6]。近年伴随各项技术的发展,对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机制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与难点,同时也有许多创新性观点,本综述重点阐述了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机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5.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并非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具有不同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疾病。通过化疗能使大部分AML 患者缓解,完全缓解(CR)率达50%~80%[1],但仍有约65%的患者最终在3~5年内复发,提示目前的治疗方案尚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病变细胞,而这些残留的白血病细胞,即微小残留病灶(MRD),是最终复发的根源[2-3]。目前用于 MRD的检测方法有经典的细胞形态学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RQ-PCR)、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MFC、PCR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测手段,二者的出现打破了单纯依靠细胞形态学来定义 CR 的局限性。MFC可在短时间内分析大量白血病细胞检测 MRD,能够提供独立预后信息和及时、可靠的临床一手资料,指导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达到降低复发率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以曲霉诱发变态反应为主要特征,最常见致病菌为烟曲霉,通常发生在哮喘或囊性纤维化的患者中。ABPA临床特点包括哮喘的急性发作,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总IgE水平升高,影像学表现为肺浸润、支气管扩张等。早期识别运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有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激素控制,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抗真菌药物治疗ABPA。本文就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诊断、分期和治疗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97.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细胞核相关抗原是乳腺癌诊疗中常用的生物学标志物。临床上多是基于上述生物学标志物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来区分乳腺癌不同的分子亚型以及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近来,国内外很多临床研究表明,上述生物学标志物在乳腺癌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该文就乳腺癌原发灶与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常见生物学标志物表达的差异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8.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治疗的关键是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研究显示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减少梗死面积、改善预后。因而早期对侧支循环进行准确而完整地评估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为评估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手段,文中就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方法作一综述,旨在为合理的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
<正>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的心肌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临床多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室性及室上型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及猝死等。目前认为,持续的病毒感染、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等因素与DCM密切相关~([1,2])。因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治疗目标主要是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率。近  相似文献   
100.
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检测不仅有助于肿瘤发生的早期预警,监测肿瘤的转移或复发,指导并判断肿瘤治疗效果,推断预后,而且可进一步研究肿瘤转移的机制。在肿瘤的临床治疗和转移机制的研究方面有重大的意义。目前检测血液中CTCs的传统方法有多种,但大多不能兼顾检测精确性、高效性、实用性和经济性。随着富集检测技术研究的进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检测方法,为临床肿瘤的治疗和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该文主要介绍几种新的CTCs的富集、检测和分析方法及其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