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24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41.
42.
【摘要】 目的 总结42例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2年8月至2012年8月,我科施行的395例术前为窦性心律的心脏手术患者中,有42例患者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其中冠心病18例,心脏瓣膜病15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患者术后新发快速房颤时,在心电监护下静脉使用胺碘酮,首先控制心室率,争取转复为窦性心律,并行抗凝治疗,同时口服胺碘酮治疗。术中安置了临时起搏导线的患者,术后开启临时起搏器,设置保护心率70~90次/分。房颤发作前已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不停用。结果 24小时内有32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其余患者5天内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死亡病例,无脑梗塞病例发生。结论 采用胺碘酮,可将心脏术后新发的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时,要注意调整好两者的用量,避免心率过慢的发生,同时要注重房颤诱因的治疗。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ICU重症胸腔积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ICU重症患者中选取胸腔积液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引流术,对照组采用普通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观察两组患者总引流量、积液吸收时间、ICU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积液吸收时间为(80.13±1.25)h,ICU住院时间(12.47±2.4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并发症共9例(23.68%),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方法比较,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引流的疗效相当,而操作更为简单、创伤小,可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4.
目的:比较传统胸腔穿刺引流与经胸部安全三角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效果。方法收治恶性胸腔积液患者24例,其中传统胸腔穿刺引流12例(对照组),经胸部安全三角微创穿刺引流12例(观察组),观察两组胸腔积液缓解情况、操作时间、局部损伤范围、疼痛程度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75%vs 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操作时间[(15.54±2.98)min]、局部损伤范围[(0.23±0.05)cm]、疼痛评分[(1.60±0.71)分]、伤口愈合时间[(1.81±0.07)d]、皮下气肿发生率(0)、感染率(0)明显小于对照组[依次为(28.32±6.01)min、(1.98±0.21)cm、(4.12±1.98)分、(5.98±0.51)d、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经胸部安全三角微创置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较传统胸腔穿刺引流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5.
【摘要】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诊断、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33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35±16.2岁。85例患者中,12例患者接受了急诊手术治疗;71例患者术前进行了血培养检查,其中阳性18例(阳性率25.4%);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纠治瓣膜病变及心脏畸形。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随防72例,随防时间2~95月,平均53.3±26月,1例因自行停服抗凝药导致机械瓣栓塞死于出院后半年。其余71例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均未复发。术后心功能恢复至I级61例,心功能恢复至II级24例。结论 早期诊断、适时手术,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和正确使用抗生素是治疗感染心内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IMRT及瘤床大分割同期加量的临床Ⅱ期研究。方法
2010—2013年本中心前瞻性收治200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患者,采用IMRT全乳45 Gy分25次同期瘤床加量0.6 Gy/次总量60 Gy5周完成方案。Logistic 回归分析用于检验发生2级放射性皮肤反应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7.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嵴衍生小圆细胞恶性肿瘤[1],主要由原始神经上皮组成,可伴有多向分化潜能,因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与尤文肉瘤(EWS)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和基因改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分析早期低危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维适形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PBI)的局部控制情况、美容评价及不良反应,并对剂量学结果进行质量评估。方法 2008—2010年前瞻性临床Ⅱ期研究入组 39例早期(0~Ⅰ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其中浸润性导管癌 28例、导管原位癌 5例、其他类型浸润性癌 6例。放疗处方剂量为38.5 Gy分10次,2 次/d,间隔6 h以上。不良反应评价采用NCI-CTC 3.0标准,美容评价依据Harris美容级别标准。结果 三维适形APBI技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获得了满意的剂量学结果,85%(33例)患者完全满足放疗质量控制评估标准。与ASTRO、GEC-ESTRO共识比较中危/高危患者比例分别为46%、18%和31%、3%。随访率100%,无一局部复发,无3、4级不良反应。放疗后6个月美容评价优异加良好者占90%(35例)。结论 三维适形APBI入组患者选择恰当,局部控制、不良反应和美容评价初步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49.
影响乳腺癌术后精确放疗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精确放疗的实施有赖于定位、计划及治疗实施等多个步骤的协作完成.本研究探讨乳腺癌切线野放射治疗实施过程中摆位误差对精确治疗的影响.方法:共入组50例改良根治术后或保留乳房术后乳腺癌患者,放疗靶区主要为患侧胸壁和(或)乳腺.放射治疗技术以切线野等中心治疗为原则,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选择采用半野照射或MLC多叶光栅照射技术.患者治疗时仰卧于MED-TEC250型乳腺托架,治疗设备为Eleckta Precise加速器.在患者每次治疗过程中在摆位完毕后,按内切野治疗前-内切野治疗后-外切野治疗后顺序分别记录加速器所显示X、Y、Z读数,X代表左右方向的移动度,Y代表头脚方向的移动度,Z代表腹背方向的移动度.结果:最大的平均位移差值为第1周,在Z轴、Y轴、X轴方向分别为2.55、3.96、0.58 cm.3个方向中,随时间推移Z轴方向移动最大.从其他影响因素考虑,发现上肢活动情况及托架位置对患者治疗的移动变化影响大. 结论:在乳腺癌患者切线野放射治疗中,内切野治疗后患者的移动度较外切野治疗后大;从不同轴向而言,X方向(左右方向)移动明显小于Y方向(头脚方向)和Z方向(腹背方向);从整个疗程而言,前2周中患者的移动度较大,而从第3周起,患者移动度变小并且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0.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是临床腋窝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前哨淋巴结阴性患者可省略腋窝清扫手术,而前哨淋巴结 1~2个阳性患者腋窝最佳治疗手段却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前哨淋巴结 1~2个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管理模式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