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9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351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肿瘤学   8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01.
血清铜含量变化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铜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为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1997-09/1998-06来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健康体检者中,收集到完整标本者170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L1-4骨密度;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测定尿钙、肌酐;AKP用比色法,Ca,Mg用MTB法,P用磷酸亚铁胺法,Cu用双环己酮草酰二腙比色法。获得的参数骨质疏松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组骨代谢生化指标与同年龄的对照组比较,血清Ca,P,Mg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尿钙与肌酐比值非常明显地增多;血清Cu(μmol/L)骨质疏松组(189.8&;#177;38.5)显著低于对照组(204.0&;#177;35.5);然而,按性别分别处理时,男女骨质疏松组与其对照组相比,血清Cu水平虽有降低[其中男性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的值分别为(181.8&;#177;36.5),(191.7&;#177;19.5)μmol/L;女性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的值分别为(197.0&;#177;37.1),(209.4&;#177;39.7)μmol/L],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血清铜水平的降低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之一,但其重要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02.
背景:相邻近节段病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的一种长期并发症,在近些年逐渐受到重视,其发病原因主要有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大、椎间隙高度丢失、椎间盘内压过高等多方面因素。在实际临床中,颈椎非融合与融合手术相比,是否能有效降低相邻近节段病的发生率,目前还没有明确定论。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融合和非融合治疗对相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Medline、PubMed、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中关于比较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修复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比两种修复方法对相邻近节段病的影响,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为术后因相邻近节段病行二次手术。
  结果与结论:经过筛选,5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有160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因颈椎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785例,椎间盘置换817例。1066例患者完成了所有随访,总随访率为66.54%,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患者494例,椎间盘置换患者572例,共有68例因相邻近节段病接受了二次手术,总二次手术率为6.38%(68/1066),其中椎间盘置换后28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40例。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等级均较高,5篇文献评价等级均为A级,且异质性较小(I2=14%)。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非融合术后相邻近节段病的二次手术率低于融合手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OR=0.58,95%CI:0.35,0.96)。提示颈椎融合术后相邻近节段病的二次手术率高于非融合治疗,融合手术所造成的颈椎生物力学改变对相邻近节段病发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03.
目的:评价开放微波消融技术和减压内固定技术结合治疗椎体转移瘤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本科收治的椎体转移瘤76例,男48例、女28例,年龄34~80(平均57.4)岁,累及单一椎体51例、2个椎体受累22例、3个椎体受累3例。累及胸椎44例、腰椎16例、颈椎6例、骶椎2例、颈胸段和胸腰段各4例。神经功能障碍55例,其中6例表现为脊髓完全损伤。Tomita分型中,IV~VI型占88.2%。Tomita预后评分主要集中在3~6分。采用开放微波消融和减压内固定结合的方法治疗。在行椎板减压后,经椎弓根置入微波刀头进行消融,通过盐水灌注维持椎管内温度以保护脊髓,辅以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果76例均随访2~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20min,术中平均出血457ml。术后疼痛缓解明显,疼痛VAS评分术前平均6.4,术后1个月平均2.2,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54例,其余22例在术后2~33(平均9.9)个月死亡,总生存率71%。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的55例中,除6例脊髓完全损伤者外,其余均恢复行走能力。复发9例,其中胸椎6例,腰椎2例,颈椎及骶椎各1例,复发率12%,复发时间为术后2~18(平均9.1)个月。神经并发症3例;伤口延迟愈合6例;继发感染1例,经清创手术后愈合;脑脊液漏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肺部感染3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开放式微波消融结合减压内固定手术创伤相对较小、疼痛缓解理想、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理想、局部控制率相对较高,是治疗椎体转移瘤一种可行的手段。  相似文献   
604.
一、背景 1992年,报道经侧后路内窥镜下进行腰椎间盘摘除术以来,许多学者报告了经椎间孔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技术及疗效。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指使用带工作通道的硬杆状内镜在持续生理盐水灌洗下进行的微创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分为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两类技术。Yeung等发明的YESS(yeungendoscopicspinesystem)系统是最早的完全内镜手术系统,最早的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使用YESS系统经后外侧椎间孔入路进行的由盘内至盘外的操作技术,适用于椎间孔型及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对椎管内包含型突出及韧带下型椎间盘脱出也可以有效处理,但对椎管内脱出及游离髓核无法有效切除。  相似文献   
605.
目的:研究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的手术策略、安全性及初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采用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治疗37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合并钙化性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赘)。术后第2天及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腰椎侧隐窝减压及椎间盘突出物切除的彻底性。记录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指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进行MacNab腰椎功能评分。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50(25~80)min。仅1例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采用经皮经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1例术后腰痛加重(经封闭证实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它手术并发症。腰痛VAS评分:术前(24.4±14.0)分,术后3个月(7.5±6.9)分,术后6个月(5.8±6.0)分,术后12个月(5.6±8.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76.1±9.9)分,术后3个月(3.6±6.4)分,术后6个月(1.7±3.8)分,术后12个月(1.7±3.8)分;ODI指数:术前(74.7±10.0),术后3个月(27.7±5.3),术后6个月(10.1±5.3),术后12个月(14.4±4.8)。术后各时间点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术后12个月MacNab评分,20例优,15例良,1例可,1例差。结论根据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合理、短期疗效优异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606.
背景:同种异体冻干骨是良好的骨移植材料,但在制备过程,其天然活性成分有所丢失或部分失活,成骨活性下降。努力改善冻干骨成骨活性,希望研制出一种能克服上述缺点的新型材料运用于临床。目的:观察掺锶冻干骨植入大鼠体内的生物学活性。方法:按照标准的冻干骨加工程序制备大鼠股骨髁冻干骨材料,采用氯化锶溶液浸泡方法制备掺锶冻干骨。将27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SD大鼠钝性分离肌肉,造成股部肌袋,双侧均行手术。植入掺锶冻干骨作为实验组,同法植入未掺锶的普通冻干骨作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双侧均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处死各组动物3只,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并依据炎性浸润及组织纤维化程度进行组织学评分。结果与结论:采用氯化锶溶液浸泡方法制作掺锶冻干骨,锶相对钙元素掺入摩尔浓度为4.2%时在骨质内层锶元素浓度分布比较均匀。实验组和对照组植入材料周围均可见炎性细胞、肉芽组织和血管生成,并随着时间推移,炎性浸润程度明显降低,而周围纤维组织包绕增加。空白对照组炎性浸润程度轻,少量组织纤维化。实验组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炎性浸润程度及组织纤维化程度组织学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通过温和的锶-钙离子交换方法可以在冻干骨中有效的掺入锶元素,获得一种掺锶冻干骨材料;该掺锶冻干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与普通冻干骨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07.
掺锶冻干骨体内植入的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同种异体冻干骨是良好的骨移植材料,但在制备过程,其天然活性成分有所丢失或部分失活,成骨活性下降。努力改善冻干骨成骨活性,希望研制出一种能克服上述缺点的新型材料运用于临床。目的:观察掺锶冻干骨植入大鼠体内的生物学活性。方法:按照标准的冻干骨加工程序制备大鼠股骨髁冻干骨材料,采用氯化锶溶液浸泡方法制备掺锶冻干骨。将27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SD大鼠钝性分离肌肉,造成股部肌袋,双侧均行手术。植入掺锶冻干骨作为实验组,同法植入未掺锶的普通冻干骨作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双侧均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处死各组动物3只,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并依据炎性浸润及组织纤维化程度进行组织学评分。结果与结论:采用氯化锶溶液浸泡方法制作掺锶冻干骨,锶相对钙元素掺入摩尔浓度为4.2%时在骨质内层锶元素浓度分布比较均匀。实验组和对照组植入材料周围均可见炎性细胞、肉芽组织和血管生成,并随着时间推移,炎性浸润程度明显降低,而周围纤维组织包绕增加。空白对照组炎性浸润程度轻,少量组织纤维化。实验组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炎性浸润程度及组织纤维化程度组织学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通过温和的锶-钙离子交换方法可以在冻干骨中有效的掺入锶元素,获得一种掺锶冻干骨材料;该掺锶冻干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与普通冻干骨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08.
目的探讨关节松解术结合短期屈曲位固定与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09年1月对15例肘关节僵硬的患者实施关节松解术,术后将肘关节屈曲位固定48—72h,同时积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所有15例患者术后随访48个月。在患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方面,术后3个月优于术前(尸〈0.01),术后24个月优于术前(尸〈0.01),术后48个月优于术前(尸〈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术后48个月优于术后24个月∽〈0.05),差异有显著意义。无1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关节不稳、异位骨化较术前明显增加等不良并发症。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术前关节功能良1例,中3例,差11例;术后3个月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0%,术后24个月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3%,术后48个月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结论关节松解术后短期屈曲位固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肘关节僵硬效果显著,手术安全,后期随访治疗效果稳定,该方法不失为一种治疗肘关节僵硬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09.
目的观察5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在使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后的疗效.方法来我院确诊的50例颈源性眩晕的患者,在同一治疗师指导下采用悬吊运动疗法(挪威redcord工作站)进行为期6周的颈部稳定性训练,侧重颈部整体肌、局部稳定肌的康复训练,并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在治疗前、治疗后6周、治疗后3个月由同一康复评定师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颈椎残障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X线片及TCD复查.结果经过6周的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后,50例患者的眩晕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46例患者颈部疼痛及植物神经紊乱症状均有好转,查体:转颈试验(-),通过NDI和ESCV两项量表评分,两项评分各自在治疗前与治疗后6周、治疗后3个月比较发现:治疗6周后NDI和ESCV评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周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5例患者X线片及22例患者TCD回报结果提示治疗前后未见改变.结论悬吊运动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疗法,能很好地提高颈椎稳定性,改善颈部肌肉的功能从而起到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作用,并能有效地预防颈性眩晕的复发.  相似文献   
610.
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2月至2008年11月,对11例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的患者进行了经顶椎全脊椎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24~49岁,平均31.9岁.术前脊柱后凸Cobb's角62~102°,平均79.4°.伴神经压迫症状者9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一期经顶椎全脊椎截骨、经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截骨平面T9~L2.结果 所有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无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2-4.8h,平均3.6h.术中出血量750~1500ml,平均990ml;围手术期总出血量1450~2200ml,平均1722ml.术后10d左右佩戴支具下地,6例术前神经压迫症状者术后即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例1年随访有改善,1例无明显变化.术后后凸Cobb's角10~32°,平均21.8°;矫正率72.5%.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6.6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所有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矫正丢失率为2.7%.结论 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手术相对安全,矫正效果良好.通过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配合支具外固定,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地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