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4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95篇 |
内科学 | 49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0篇 |
综合类 | 83篇 |
预防医学 | 17篇 |
药学 | 19篇 |
中国医学 | 8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颌面部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发生在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尤其是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发病率比较高。临床上部分患儿的瘤体可于1~2岁内自行消退,但仍有一定数量的瘤体不能或不能完全消退。肿瘤会随患儿生长而发展,影响容貌完整及美观。2002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推荐应用Jackson和Waner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颌面部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发生在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尤其是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发病率比较高。临床上部分患儿的瘤体可于1~2岁内自行消退,但仍有一定数量的瘤体不能或不能完全消退。肿瘤会随患儿生长而发展,影响容貌完整及美观。2002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推荐应用Jackson和Waner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及泼尼松(CHOP方案)治疗新诊断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L)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2年4月至2003年2月,共52例病人进入本研究.化疗采用标准的CHOP方案:d 1,环磷酰胺600 mg·m-2,长春新碱1.4 mg·m-2,多柔比星25 mg·m-2,泼尼松60 mg·m-2×5 d,每3 wk一个疗程,共6个疗程.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剂量为375 mg·m-2,于化疗第一个疗程前2 d开始,每周输注1次(连续输注),连续4次(标准剂量)或6次(增强剂量);或于每疗程的CHOP方案化疗前2 d输注,每3周1次(间隔输注),输注4次(标准剂量)或6次(增强剂量).结果:50例病人进入临床疗效评估, 60 %获得完全缓解,总有效率为 100 %.其中,34例Ann Arbor分期为Ⅲ期或Ⅳ期的病人有15例获得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44 %.50例病人共随访了(8±s 5) wk, 2~30 wk,病人16 wk的无病生存(PFS)率为87 %.标准剂量组和增强剂量组疗效无显著差异,连续输注和间隔输注疗效差异亦无显著意义(P>0.05).所有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对本方案均能较好耐受,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32 %)和化疗相关的血液学不良反应(20 %). 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可有效用于治疗新诊断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它具有较高的完全缓解率,而且在治疗中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Bak基因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及对照两组,每组32只,模型组以改良Allen's法制作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对照组只行椎板切开不损伤脊髓。分别于伤后3h、1、3、7d时(每个时间点8只)应用改良Tarlov评分法评价其神经功能;然后处死动物,取受损节段脊髓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和Bak基因表达的特点;并应用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其量的评定借助于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A(Motic.med6.0)软件,结果分别用累积光密度及细胞凋亡指数来表示。结果对照组大鼠下肢功能均无明显瘫痪,模型组大鼠下肢均出现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对照组各时间点的Tarlov评分均高于实验组(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脊髓组织未见明显出血、水肿和细胞凋亡坏死,模型组各时间点脊髓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出血、水肿、细胞凋亡及坏死。对照组未见明显Bak基因表达,模型组各时间点Bak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内Bak基因表达3h点出现,1d增加,3d达高峰,7d明显减少。模型组内细胞凋亡3h点少量出现,1d增加,3d达高峰,7d明显减少。结论脊髓损伤激活Bak基因表达,从而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为其病情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我院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共78例,给予手术治疗,术后行随访,根据Matta评分标准确定治疗效果,并观察包括年龄、性别、体型、合并伤、受伤原因、骨折类型、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康复治疗情况,所有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按照Matta评分标准计算,髋关节功能优:35例,良:24例,可:10例,差:9例,优良率为75.6%。术后2例患者合并有双下肢不等长,4例髋关节强直,11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出现神经损伤后遗症。影响不稳定骨盆骨折预后的Logistic分析中表明,骨折类型、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为影响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折类型、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为影响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褪黑素(MT)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模型脊髓组织GADD153/CHO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处理组(NS组)、乙醇处理组(ET组)及褪黑素治疗组(MT组)各32只。所有大鼠均以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MT组在模型制备的基础上给予褪黑素治疗;ET组在模型制备的基础上给予5%乙醇处理;NS组在模型制备的基础上给予0.9%氯化钠溶液处理。分别于伤后3h、1d、3d、7d时各取8只应用改良Tarlov评分法评价其神经功能;Tarlov评分后处死,取受损节段脊髓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和CHOP表达的特点;并应用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其量的评定借助于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A(Motic.med6.0)软件,结果分别用累积光密度(IOD)及细胞凋亡指数(AI)来表示。结果所有实验大鼠脊髓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出血、水肿、细胞凋亡及坏死。MT组Tarlov评分除3h时间点外,其他各时间点Tarlov评分明显高于ET组及N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T组与ET、NS组不同时间点CHOP表达、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除3h时间点外,其他各个时间点MT组CHOP表达及细胞凋亡均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而ET、NS组之间各时间点CHOP表达、细胞凋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可抑制CHOP表达,降低脊髓细胞凋亡指数,可能为其发挥急性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相关急救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急诊ICU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消化道大出血病例45例的急救体会.结果 45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最终确诊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6例,消化性溃疡24例,贲门粘膜撕裂1例,急性胃粘膜病变2例,胃癌1例,胆道出血1例,死亡7例,其中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例,急性胃粘膜病变1例.结论 早期液体复苏、早期输血、早期三腔两囊管及四腔三囊管压迫止血,早期完成术前准备、早期手术,可提高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检测原发性肺癌48例的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a_2巨球蛋白(α_2-MG)、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纤溶激活活性(FAA).血浆纤溶激活抑制活性(FI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结果表明,肺癌患者抗凝活性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而纤溶活性增强,血液抗凝与纤溶状态异常与肿瘤期别有关,α_2-巨球蛋白有突出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