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目的:探讨戈舍瑞林联合三苯氧胺辅助内分泌治疗绝经前雌激素(ER)、孕激素(PR)双阳性及ER+/PR-两种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4例绝经前、原癌基因(c-erbB-2)均为(+)、淋巴结1-3个阳性的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分成两组,52例ER+/PR+,52例为ER+/PR-.两组患者均为手术后和辅助化疗后发现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接受戈舍瑞林3.6mg皮下注射,每28天1次,连续6个月以上;联合三苯氧胺口服,10mg/次,每日2次,连用6个月以上.结果:104例患者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31例,稳定(SD)31例,进展(PD)39例,总有效率(OR=CR+PR)为32.7%,临床获益率(CBR=CR+PR+SD≥6个月)62.5%;其中ER+、PR-组,CR 2例,PR 21例,SD 16例,PD 13例,OR为44.1%,CBR 74.9%;ER+、PR-组CR 1例,PR 10例,SD 15例,PD 26例,OR 21.1%,CBR 49.9%.结论:戈舍瑞林联合三苯氧胺辅助内分泌治疗绝经前ER阳性、淋巴结1-3阳性、复发转移性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而ER+/PR+组患者效果明显优于ER+、PR-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对于在辅助内分泌治疗期间发生PD,应立即中止辅助内分泌治疗,进行手术、解救化疗、放疗或分子靶向等治疗后再序贯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复发、转移乳腺癌癌组织中生存素和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方法将86例乳腺癌胸壁局部复发或腋窝、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灶切除作病理检查,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比较首次手术标本和复发、转移乳腺癌癌组织中的生存素和COX-2表达。结果 86例复发、转移的乳腺癌癌组织中的生存素和COX-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70%(78/86)和94.19%(81/86),明显高于首次手术后的61.63%(53/86)和63.95%(55/86)(P<0.01)。结论乳腺癌复发、转移后,癌组织中生存素和COX-2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上调,提示该类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3.
目的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肝原发性恶性巨细胞瘤(pnmary malignant giant cell tumor of liver)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预后。方法对本院的1例肝原发性恶性巨细胞瘤进行观察,结合文献复习对该肿瘤进行研究。结果肿块较大,大片出血、坏死,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较多。随访半年,患者死亡,诊断为肝原发性恶性巨细胞瘤。免疫组化染色:CD68几乎所有多核细胞均为阳性,部分单核细胞CD68染色阳性。结论原发性软组织巨细胞瘤是一类罕见肿瘤,好发于四肢及躯干表浅软组织,发生于肝更是罕见;好发年龄为成年人,男女性别差异不大。免疫组化染色CD68阳性。该肿瘤具有潜在恶性,大多数经过是良性,但确有恶性患者。治疗以扩大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24.
目前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的表达报道很少,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TNBC42例的癌组织行SSTR表达检测,并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non-TNBC)和正常乳腺组织中SSTR的表达比较,探讨SSTR在TNBC中的表达及意义。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42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5.7(28-61)岁;绝经前期30例,绝经后期12例;浸润性导管癌32例,其他类型癌10例;均有完整病理及免疫组化报告;术前未接受过化疗或放疗;相关检查排除远处转移的TNBC患者;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三阳性乳腺癌(T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方法:收集宿迁地区2010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71例TPBC患者(TPBC组),并与随机抽取的283例HER2阴性Luminal B型患者(LuminaI BⅠ型组)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结果:TPBC组2年内远处复发转移89例(占32.84%);而LuminaI BⅠ型组2年内远处复发转移有32例(占11.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PBC组5年内远处复发137例(占50.55%),而LuminaI BⅠ型组5年远处转移为52例(占18.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方面的比较,TPBC组和LuminaI BⅠ型组1年DFS和OS均为100%;2年DFS分别为64.94%(176/271)、86.22%(244/283),2年OS分别为85.24%(231/271)、95.76%(271/283);3年DFS分别为54.98%(149/271)、81.98%(232/283),P=0.000;3年OS分别为69.74%(189/271)、80.92%(229/283),P=0.002;5年DFS分别为43.54%(118/271)、76.33%(216/283),P=0.000;5年OS分别为47.23%(128/271)、67.49%(191/283),P=0.000。结论:TPBC具有生物学行为差、肿块较大、病理分级多为Ⅲ级、常有脉管或神经浸润、腋窝淋巴结易转移、高增殖指数和高肿瘤负荷等病理特征;且远处复发早,DFS、OS较低。根据激素受体和Ki67表达情况选择个体化、有针对性治疗方案,可使此类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下精准Tru-cut活检在胰头实性肿块病理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徐州医学院附属宿迁医院肝胆胰脾外科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胰头实性肿块患者行术中超声引导下精准Tru-cut活检,共28例患者,男20例,女8例,年龄34~78岁,平均64岁;肿块最大径≤1.5 cm者5例(0.8~1.5 cm,平均1.2 cm,S组),1.5 cm<肿块最大径≤3.0 cm者7例(1.6~3.0 cm,平均2.5 cm,M组),肿块最大径>3.0 cm者16例(3.2~6.8 cm,平均4.8 cm,L组),每一肿块活检3针,每一条组织条均行快速冰冻检查,其结果与术后大标本石蜡切片病理结果分别比较。结果以患者为观察单位,所有病例诊断符合率为100%,无假阳性及假阴性。以单个组织条病理结果为观察单位,仅1条符合(1/3)、仅2条符合(2/3)和3条全符合(3/3)者分别为:S组是3例(3/5)、2例(2/5)、0例(0/5);M组是0例(0/7)、5例(5/7)、2例(2/7);L组是0例(0/16)、4例(4/16)、12例(12/16);在小病灶组(S组+M组)中的单条组织标本的假阴性率高于L组(χ2=9.833,P=0.002)。病灶小易出现单次穿刺假阴性结果。结论术中超声引导下精准Tru-cut活检能够准确确定胰头肿块的病理学诊断,安全有效,可为手术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阴囊Paget病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4例阴囊Paget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的皮损自出现瘙痒至组织学诊断历时6个月至10年。3例局限于表皮,病变部位深部组织及其他部位均无肿瘤存在,1例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可见浸润性癌。镜下Paget细胞呈巢样、原样或散在分布于表皮内,细胞体积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而透亮,核大深染,核分裂相易见。免疫组化:CK CEA EMA均阳性,S-100、HMB45、LCA均为阴性。结论:阴囊Paget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合并深部及内脏癌肿时预后差。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中溶脂辅助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94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改良组和对照组。其中改良组50例患者腋窝先经过溶脂后,再行保留肋间臂神经的腋窝淋巴结清扫,对照组44例患者按照常规方法行保留肋间臂神经的腋窝淋巴结清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及出血量,观察术后患者上臂感觉功能情况,记录创面冲洗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肋间臂神经主干均完整保留,改良组1例肋间臂神经所属分支被离段,对照组3例出现不同程度肋间臂神经下支、分支离段及电灼伤。术后3周观察患者上臂感觉功能情况,改良组患者中2例出现皮肤麻木,占4.0%;对照组患者中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感觉异常,占11.4%,主要表现为感觉减退、麻木、烧灼感及疼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及出血量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475,5.648,10.631,均P<0.05)。所有患者随访半年后感觉异常症状均恢复,随访18~30个月未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改良组创面冲洗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型细胞。结论:乳腺癌手术中应用溶脂技术保留肋间臂神经是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操作方便,简单可行,使腋窝血管神经更加清晰,保留肋间臂神经更加容易,而且清扫腋窝淋巴结更彻底,出血量少,缩短了手术时间,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脂肪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预后。方法对1例发生在侧脑室的脂肪神经细胞瘤的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脂肪神经细胞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绝大多数位于小脑,侧脑室也可以发生。形态学上是一个小细胞肿瘤,由神经细胞和散在或成簇的脂肪样细胞组成,核分裂象少见,预后较好。免疫组织化学示:GFAP、SYN、NSE、S-100均阳性。细胞增生指数(Ki-67)3%阳性,NF、CgA均阴性。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脂肪神经细胞瘤是一种罕见肿瘤,小脑好发,小脑外也可发生,诊断依赖其独特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表型,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