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同期双侧颈清扫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55例行甲状腺全切同期双侧颈清扫;对照组41例行一侧腺叶切除对侧腺叶近全切除,一侧颈清扫;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无出血、无淋巴瘘,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声音嘶哑3例、手足麻木7例、饮水呛咳6例;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声音嘶哑2例、手足麻木5例、饮水呛咳5例。两组并发症均为暂时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同期双侧颈清扫是安全的,要选择适当的清扫方式,术中应用喉返神经全程显露和甲状腺被膜精细解剖技术,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Survivin蛋白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癌旁乳正常腺组织、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的差异性。结果癌旁正常乳腺组织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3.50%,与乳腺纤维腺瘤中表达率为1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纤维腺瘤中Survivin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77.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中有无淋巴结转移的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rvivin蛋白在乳腺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ER、PR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97例术前ER、PR阴性表达经新辅助化疗后转变为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内分泌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并随访15~60个月,对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 内分泌治疗组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4.5%(38/51)、60.7%(31/51),其3年和5年总生存率为80.0%(41/51)、74.5%(38/51).对照组的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4.2%(26/46)及41.7%(20/46),3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为60.9%(28/46)、50%(23/46).内分泌治疗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后ER、PR变为阳性表达的患者应用内分泌治疗可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原发灶激素受体(HR)阴性(HR~–)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HR阳性(HR~+)患者中的疗效。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7例原发灶HR~–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HR~+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内分泌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内分泌治疗组患者放化疗结束后口服三苯氧胺,2次/d,10 mg/次,5年;对照组放化疗结束后未予口服三苯氧胺。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内分泌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月经情况、肿瘤直径、术前TNM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5个月。内分泌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及复发转移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分泌治疗组患者的3、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内分泌治疗组患者5年累积无病生存和累积总生存效果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视乳腺癌患者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分子分型,内分泌治疗或许可以提高原发灶HR~–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HR~+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团队(MDT)模式在晚期且失去手术机会的特殊类型甲状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恶性程度较高且已失去手术可能的晚期特殊类型甲状腺癌经MDT讨论后采用小剂量(250 mg/d)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结果 1例纵隔内转移肿大淋巴结压迫气管、不能平卧休息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经多次手术治疗无效,最后采用小剂量阿帕替尼单药治疗后1个月时,纵隔内淋巴结缩小,能够平卧,无呼吸困难并能自由活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没有发生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1例肺转移、咯血、瘤体侵犯气管致不能平卧休息、呼吸困难的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经手术切除受侵犯气管后仍不能平卧休息、呼吸困难、咯血、胸水增多,最后应用小剂量阿帕替尼单药治疗后1个月时,胸水消失、能平卧、咯血停止、无呼吸困难,能做一些轻微家务活,没有发生药物毒副反应。结论 2例晚期特殊类型甲状腺癌病例经过MDT讨论应用单药小剂量阿帕替尼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可靠、安全性好,可作为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甲状腺癌的新补救方法,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增加样本量、长期随访等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OX-2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COX-2和Ki67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的表达分别为71.95%和64.63%,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均明显增高(均P<0.001);COX-2和Ki67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及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均P<0.05);Ki6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显示两者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的表达均增高,两者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对两者进行联合检测可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表达情况.方法 对86例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癌灶行ER、PR、SSTR检测,并与其第1次术后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复发乳腺癌组织的ER、PR、SSTR阳性表达率均较第1次术后明显下降,其阳性表达率分别由58.14%、50.00%、70.93%降至34.88%、29.07%、38.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后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SSTR的阳性表达率均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Ki67、p53的表达、二者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TNBC患者63例,对其分子病理特征和癌组织中Ki67、p53的表达与同期病情相类似的65例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患者进行对比。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TNBC中的Ki67阳性表达率为80.95%(51/63),而在non-TNBC癌组织中Ki67的表达率为43.08%(28/65),差异显著(P<0.05);TNBC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为87.30%(55/63),而在non-TNBC癌组织中p53的表达率为50.77%(33/65),差异显著(P<0.05);Ki67与p53在TNBC和non-TNBC有明显的相关性,在p53呈阳性表达中,Ki67则100%呈阳性表达,两者呈正相关;Ki67和p53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呈高表达,而在没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则表达率明显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Ki67、p53可以成为判断TNBC恶性程度的指标,并为TNBC的治疗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指导TNBC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HER-2阳性乳腺癌,特别是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乳腺癌患者,推荐采用PCH方案(紫杉醇+卡铂+曲妥珠单抗)行新辅助治疗。然而,临床中常用的溶剂型紫杉醇被聚氧乙稀蓖麻油包裹,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骨髓抑制及外周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因此,本研究探讨改良PCH方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铂+曲妥珠单抗)新辅助治疗首诊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的首诊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18~40岁)。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分别应用PCH方案(PCH组)与改良PCH方案(改良PCH组)行新辅助化疗,所有患者化疗6个周期化疗后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均行改良根治术,术后继续应用曲妥珠单抗治疗满1年,对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与总生存(OS)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其中PCH组30例,改良PCH组32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新辅助治疗后,PCH组患者临床完全缓解(cCR)6例,病理完全缓解(pCR)2例,部分缓解(PR)22例;改良PCH组患者cCR 14例,pCR 8例,PR 10例,改良PCH组的cCR、pCR率均明显高于PCH组(43.8% vs. 20.0%,χ2=3.997,P=0.046;25.0% vs. 6.7%,χ2=4.098,P=0.043)。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事件。改良PCH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明显低于PCH组(31.3% vs. 60%,χ2=5.168,P=0.023),改良PCH组患者中周围感觉神经毒性发生率明显高于PCH组(40.6% vs. 20.0%,χ2=3.997,P=0.046),但均表现为手足麻木和刺痛,两组患者均未发生3~4度的神经毒性反应,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皮疹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功能测定均在正常范围内。改良PCH组中位PFS时间为13.1个月,中位OS时间为35.4个月,PCH组中位PFS时间为7.8个月,中位OS时间为21.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02、8.557,P=0.005、0.004)。结论:对于首诊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乳腺癌患者,采用改良PCH方案较PCH方案不但提高了患者的cCR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CR率,患者近期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较轻,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复发和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6例复发和转移性乳腺癌切除转移病灶、转移灶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SSTR,比较分析3组表达情况;同时将检测结果与这86例患者第1次术后的SSTR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局部复发癌组织、转移淋巴结组织中SSTR的阳性表达率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