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30篇 |
免费 | 639篇 |
国内免费 | 43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3篇 |
儿科学 | 265篇 |
妇产科学 | 170篇 |
基础医学 | 819篇 |
口腔科学 | 92篇 |
临床医学 | 1835篇 |
内科学 | 976篇 |
皮肤病学 | 116篇 |
神经病学 | 434篇 |
特种医学 | 34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145篇 |
综合类 | 3621篇 |
预防医学 | 1574篇 |
眼科学 | 127篇 |
药学 | 1532篇 |
21篇 | |
中国医学 | 1365篇 |
肿瘤学 | 3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269篇 |
2022年 | 323篇 |
2021年 | 380篇 |
2020年 | 295篇 |
2019年 | 303篇 |
2018年 | 314篇 |
2017年 | 194篇 |
2016年 | 271篇 |
2015年 | 265篇 |
2014年 | 614篇 |
2013年 | 558篇 |
2012年 | 651篇 |
2011年 | 755篇 |
2010年 | 673篇 |
2009年 | 720篇 |
2008年 | 715篇 |
2007年 | 684篇 |
2006年 | 732篇 |
2005年 | 719篇 |
2004年 | 564篇 |
2003年 | 560篇 |
2002年 | 504篇 |
2001年 | 535篇 |
2000年 | 433篇 |
1999年 | 358篇 |
1998年 | 256篇 |
1997年 | 271篇 |
1996年 | 239篇 |
1995年 | 211篇 |
1994年 | 186篇 |
1993年 | 171篇 |
1992年 | 183篇 |
1991年 | 183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95篇 |
1988年 | 69篇 |
1987年 | 77篇 |
1986年 | 63篇 |
1985年 | 51篇 |
1984年 | 50篇 |
1983年 | 38篇 |
1982年 | 42篇 |
1981年 | 37篇 |
1980年 | 31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8篇 |
1959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11.
目的探讨换血术对RH溶血病新生儿血液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为RH溶血病的36例患儿采用留置针穿刺,外周静脉-桡动脉,双管同步抽注法换血。换血前后监测胆红素、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血糖。计数资料用t检验对比分析。结果血清胆红素换出率55.32%,换血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Na 、CL-、BUN、Cr无显著性差异(P>0.05),换血后血小板(PLT),白细胞(WBC),K ,Mg2 ,血清游离钙(iCa)、pH值均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糖明显升高(P<0.01)。结论经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但可引起高血糖症、血象改变,电解质酸碱失衡,应注意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证实母乳中的抗生索影响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方法 采用K-B法对母乳标本中抗生素进行定性检测,同时对新生儿4~5天粪便标本进行涂片G染色及普通细菌培养.结果 132例使用了头孢类及青霉素类母乳中,116例检出含抗生素.其喂养的新生儿中,68%粪便涂片G染色以G+球菌为主,每个油镜视野50~100个菌.培养仅17%生长大肠埃希菌,其余的为葡萄球菌及其它G-杆菌,单独或混合生长.母乳中无抗生索喂养的新生儿粪便涂片G染色,以G+杆菌为主,少数为G+杆菌及G-杆菌,每个油镜视野200~300个菌,培养全部生长大肠埃希菌或大肠埃希菌与粪肠球菌.结论 母乳中抗生素破坏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极为明显,可能是部分新生儿长期迁延性腹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3.
目的:观察补体成分在淋巴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不同发育阶段淋巴滤泡中补体激活与免疫球蛋白沉积及滤泡树突状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淋巴组织标本进行IgG、IgM、IgA、C3c、C4c、C1q和C4d标记,同时对其部分标本进行双标染色。结果:淋巴组织次级滤泡的Ⅰ~Ⅳ期的生发中心才出现不同程度的IgG、IgM、IgA、C3c、C4c、C1q、C4d阳性表达;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成分重叠沉积,并呈不规则网线状包绕在滤泡树突状细胞周围。其中以C4d的阳性表达最强。结论: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围绕滤泡树突状细胞沉积,可能与中心淋巴细胞的发育和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总结老年股骨粗隆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分析16例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术前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1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减少并发症,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5.
目的:研究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rhTNF-α)刺激下人脂肪基质细胞(human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 hADSCs)增殖的改变及成骨向分化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分泌的变化。方法:采用吸脂术获得的第4代hADSCs,以终浓度为0、1、5、10、50、100 μg/L的rhTNF-α刺激hADSCs,分别在48、72、96 h后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rhTNF-α对hADSCs增殖的影响;并以该浓度梯度的rhTNF-α刺激hADSCs,24 h后收集上清,以ELISA法检测VEGF、FGF-2和IGF-1的分泌情况;在成骨向诱导的第1、3、7、14天收集细胞上清,ELISA法检测上述3种生长因子分泌的变化,收集细胞上清前24 h更换培养基,并在相应孔中加入rhTNF-α,使其终浓度为10 μg/L。所有ELISA数据均以相应培养孔的细胞数进行校正。结果:rhTNF-α能促进hADSCs的增殖,其作用表现为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相比于对照组,48 h时,10 μg/L rhTNF-α对增殖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但96 h时则表现为促进作用(P<0.01),而100 μg/L rhTNF-α在48 h表现为抑制作用(P<0.01),96 h时则表现为明显的促进作用(P<0.01)。相对于对照组,rhTNF-α可以显著促进hADSCs分泌VEGF、FGF-2和IGF-1(P<0.01);hADSCs经成骨向诱导后,上述3种生长因子的分泌有增加的趋势;不同成骨向分化阶段的hADSCs用10 μg/L rhTNF-α刺激后,在诱导第1天,rhTNF-α显著促进VEGF的分泌(P<0.01),但对FGF-2和IGF-1的分泌无显著性影响;在诱导第3天和第7天,rhTNF-α对VEGF(P<0.01)、FGF-2(P<0.05)和IGF-1(P<0.05)的分泌均有促进作用;但在第14天则抑制VEGF(P<0.01)、FGF-2(P<0.05)和IGF(P<0.05)的分泌。结论:一定浓度的rhTNF-α对hADS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hADSCs分泌VEGF、FGF-2和IGF-1具有rhTNF-α的浓度依赖;在不同成骨向分化阶段,rhTNF-α对hADSCs分泌VEGF、FGF-2和IGF-1这3种生长因子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16.
117.
手部重度热压伤不仅有深度烧伤的特点,而且受到挤压伤,易造成手部皮肤、肌腱及骨组织损伤外露,如处理方法选择不当会加重损伤的程度造成手部严重的功能丧失。本科2003年3月至2005年12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热压伤创面19例,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8.
目的回顾性分析118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局部复发预后因素,探讨肺癌术后辅助放疗的指征。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09年6月共118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记录其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局部复发情况,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复发生存率,用Log-rank法和Cox模型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分析影响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结果随访率100%。随访时间为随访6~55个月,中位数27个月。1年、2年、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3.1%、61.8%、56.3%,中位复发时间为1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EA升高、术前贫血、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等为影响局部复发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EA升高、T分期、N分期等为影响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CEA水平、T分期以及N分期是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局部复发风险高,可能需要更进一步的治疗,如辅助放疗等。 相似文献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