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30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长骨囊状病变的X线分析于秀淳,刘晓平,赵廷宝长骨囊状病变的病种繁多,给诊断和鉴别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将我院1972~1994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50例综合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平均24.5岁(3~60岁),...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撑开复位固定系统(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DRFS) 椎体融合器(Bagby and Kuslich,BAK)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7月~2002年6月,18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减压、DRFS系统内固定和BAK椎间融合。按Meyerdin分类Ⅰ度14例,Ⅱ度4例;滑脱椎体L4 10例,L5 8例。结果:随访10~24个月,18例均完全复位,椎间融合率100%,优良率94.4%。结论:DRFS系统和BAK在治疗腰椎滑脱中具有协同作用,增强了脊椎固定后稳定性,提高了椎体融合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骨肉瘤组织中细胞周期素D1(Cydin D1)、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的影响,及与肿瘤细胞坏死率(tumor cell necrosis rate.TCNR)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化疗前后23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Cyclin D1、Bcl-2、PCNA和P-gp的表达,并计算TCNR。结果:新辅助化疗前Cyclin D1、Bel-2、PCNA和P-g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9%(17/23)、69.6%(16/23)、91.3%(21/23)和21.7%(5/23)。新辅助化疗后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2%(12/23)、34.8%(8/23)、43.5%(10/23)和56.5%(13/23)。化疗后,骨肉瘤组织中Bel-2、PCNA的表达低于化疗前。P值分别为0.039和0.034;P-gp高于化疗前,P=0.021;Cyclin D1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80。化疗前Cyclin D1、Bel-2、PCNA和P-gp的表达与TCNR无相关性,P值分别为0.155、0.371、1.000和0.640;而化疗后Bel-2、PCNA和P-gp的表达与TCNR呈负相关,P值分别为0.009、0.012和0.0151 Cyclin D1的表达与TCNR无相关性。P=0.100。结论:新辅助化疗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这到杀灭骨肉瘤细胞的目的;同时,由于MDR的过度表达,增加骨肉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检测化疗前Cyclin D1、Bd-2、PCNA和P-gp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尚难以预测骨肉瘤的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研究使用混合型与生物型假体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异位骨化(H0)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04年1月~2010年1月行初次单侧人工THA患者,从中配对选取76对,配对的参数为年龄、性别、体重.A组患者行混合型人工THA,B组患者行生物型人工THA.HO诊断依据术后3个月和12个月的髋关节前后位X线片,按Brooker分级记录.结果 A组发生HO的例数为21例,总发生率27.63%,B组发生HO例数为30例,总发生率为39.4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混合型与生物型人工THA术后HO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估320排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三维重建成像对肢体软组织肉瘤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12月对23例肢体软组织肉瘤行320排CTA检查,观察肿瘤与周围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10~65岁(平均38岁)。肿瘤分类: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例,滑膜肉瘤5例,脂肪肉瘤4例,横纹肌肉瘤2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2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结果 320排CTA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23例患者中7例行广泛切除术,16例行边缘切除术。其中2例肿瘤位于腘窝的患者,CTA显示肿瘤包绕腘动脉,术中将血管切除后行大隐静脉重建。随访10~40个月(平均24个月),8例复发,复发率34.8%。结论 320排CTA能提供肢体软组织肉瘤与邻近血管及器官组织的三维空间图像,是手术入路选择和术中血管处理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减少并发症和保证疗效。  相似文献   
3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sibility of rotating - hinge knee autograftprosthetic composite for treatment of giant cell tumors.Methods Seven patients with giant cell tumor adjacent to the knee joint, comprising 5 males and 2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30.5±9.57) years old,received knee joint replacement with rotating-hinge knee autograft-prosthesis composite since January 2006.Of these lesions, five located at the distal femur and 2 at the proximal tibia.Three patients were with primary tumor and 4 with recurrent tumor.Pathological fracture was complicated in 3 patients with Campanacci stage Ⅲ disease.During operation, extensive tumor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and rotating-hinge knee autograftprosthetic composite was used for repair of tumor-related bone deficiency.Results During the follow-up for 12 to 36 months, no local relapse, metastasis, loosening or rupture of prosthesis were found in these 7 cases.The mean time for healing between autograft and host bone was (5±1.3) months.Active motion range of postoperative knee were 70°to 110°, with a mean of (901±4.82) ° Conclusion Rotating-hinge knee autograft-prosthetic composite is feasible for giant cell tumor that necessitates replacement of knee joint, and its long-term efficacy needs to be followed up.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帕米膦酸二钠对不同程度病情的累及股骨近端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累及股骨近端的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者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8~61(平均24)岁。手术+术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11例,其中肿瘤刮除植骨内固定术8例,不刮除病灶单纯行内固定者3例;单纯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13例。术后或第一次治疗后,每3个月按疗程应用帕米膦酸二钠,共2年。所有病例于治疗前及每次给予帕米膦酸二钠前检测骨代谢指标骨钙素和I型胶原C端肽,并行影像学检查。采用VAS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24例共接受了205次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所有病例均获24~55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治疗后第2年血清骨钙素水平(80.195±64.75)μg/L较治疗前(147.198±104.86)μg/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清I型胶原C端肽水平(0.672±0.61)μg/L较治疗前(1.396±0.6)μg/L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术+术后应用帕米膦酸二钠的11例中仅有1例出现病情恶化,再次骨折,其余10例内固定均牢靠,7例骨量增加,3例病情无变化。单纯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的13例仅有1例病情恶化,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量增加、溶骨区减少、骨皮质增厚。所有病例治疗后疼痛逐渐减轻,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优,手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VAS评分(1.33±1.1)明显小于治疗前VAS评分(7.25±1.7);单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VAS评分(1.17±1.5)小于治疗前VAS评分(5.8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所有病例髋关节功能明显恢复,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良,手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79.58±5.2)大于治疗前Harris评分(43.67±31.8);单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79.17±8.4)大于治疗前Harris评分(69.75±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除5例在首次静滴帕米膦酸二钠后次日发热外,24例均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累及股骨近端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疗效确切,能减少溶骨性破坏、预防骨折风险、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不良反应轻微、短暂。对无症状的PFD、MAS无须手术治疗,可直接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对病变范围局限、溶骨性破坏者须行刮除植骨内固定术,对于股骨近端病变范围大、骨强度不佳者可单纯内固定,二者术后均须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以防止植骨吸收及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聚醚醚酮棒(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对比分析分别采用PEEK棒内固定(P组,13例)及传统钛棒固定(T组,15例)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两组患者的资料,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以及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P组术前JOA评分10.53±1.90,术后为24.1±1.93,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3.7±9.33)%;T组术前JOA评分为9.33±1.95,术后为23.7±1.83,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3.3±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1)。植骨融合情况:P组9例为1级,4例为2级;T组15例中5例为1级,7例为2级,3例为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坚强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相比,短期可取得相同的疗效。PEEK棒组的骨融合率要高于传统钛棒组。PEEK棒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行全脊椎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复发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的共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本研究纳入其中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32例患者,整块切除14例,分块切除18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8~71岁,平均53.4±12.4岁。肿瘤原发灶:肺癌10例,乳腺癌3例,肾癌3例,前列腺癌2例,甲状腺癌2例,宫颈癌2例,胃肠道来源3例,神经系统来源(脑膜瘤、神经母细胞瘤)2例,肝癌1例,未知来源4例。随访并分析手术一般情况,术前、术后VAS评分和Frankel分级,以及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56.9±77.1min(130~40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160.0±1174.3ml(600~5000ml)。总体生存时间17.4±3.0个月(2~60个月),3个月生存率为96.8%,6个月生存率为73.3%,12个月生存率为44.8%。整块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分块切除者(P0.05)。术后1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0±1.3分降至0.9±1.0分(P0.05),疼痛缓解率达100%。25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改善率为96%(24/25)。3例(9.4%)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12个月复发。6例(18.8%)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9例(28.1%)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内固定失败,2例术后感染(伤口处),2例脑脊液漏,1例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吸入性肺炎,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好转。结论:全脊椎切除术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神经功能并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能有效控制肿瘤复发,但其仍是一种高风险、高难度、高手术并发症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0.
背景 椎间盘退变是一系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素,既往研究多集中于腰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研究方面,而关于严重腰腿痛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需手术干预的研究少见,其椎间盘退变分布规律并不明确,而责任间隙(手术节段)退变分布情况鲜有报道。目的 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规律。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60医院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和腰椎矢状位MRI检查并确诊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03例,分析腰椎间盘退变及责任间隙分布特点〔包括腰椎失稳、Modic改变、高信号区域(HIZ)、许莫结节(SN)〕;椎间盘退变分级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Ⅰ、Ⅱ级为正常椎间盘,Ⅲ、Ⅳ、Ⅴ级为退变椎间盘(其中Ⅳ级、Ⅴ级为严重退变);多间隙椎间盘退变采用自定义W分级标准,即两个及以上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 503例患者共2 515个腰椎间盘,退变率为74.08%(1 863/2 515),严重退变率36.46%(917/2 515)。上腰椎椎间盘(L1~2、L2~3)退变率为56.96%(573/1 006),严重退变率为34.55%(198/573);下腰椎椎间盘(L3~4、L4~5、L5~S1)退变率为85.49%(1 290/1 509),严重退变率为55.74%(719/1 290)。下腰椎椎间盘退变率、严重退变率均高于上腰椎(P<0.05)。≥40岁女性腰椎间盘退变率高于男性(P<0.05)。<40岁男性腰椎失稳发生率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odic改变、HIZ、SN发生率两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女性腰椎失稳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而Modic改变、HIZ、SN发生率两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男性Modic改变、HIZ与女性腰椎失稳、HIZ、SN与<40岁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失稳、Modic改变、SN和HIZ腰椎退变节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节段单间隙381例,两间隙102例,三间隙14例,四间隙4例,五间隙2例;责任间隙椎间盘退变率为99.01%(498/503),严重退变率为62.82%(316/503)。结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率较高,且女性较高,下腰椎椎间盘高于上腰椎椎间盘,女性腰椎失稳、Modic改变发生率均高于男性,SN发生率低于男性,40岁是男性Modic改变及HIZ发生的转折点,也是女性腰椎失稳、HIZ、SN发生的转折点。责任间隙椎间盘大部分发生退变,且严重退变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