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目的:观察复方消斑灵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以及对水浴烫伤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采用光镜、电镜研究用药前、后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3 H-脯氨酸掺入等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通过建立水浴烫伤动物模型,观察复方消斑灵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结果:消斑灵能明显影响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抑制胶原蛋白的合成,并呈量效关系;在大鼠水浴烫伤实验中复方消斑灵可抑制瘢痕增生,而且大剂量使用未发现药物毒性。结论:复方消斑灵对创伤性瘢痕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2.
MEBT/MEBO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介绍带状疱疹的MEBT/MEBO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2003年12月收治的78例,受损创面面积在0.1%~3%之间病人,应用MEBT/MEBO治疗促进皮肤快速生长,减轻疼痛及减轻或控制局部创面感染。结果:本组病例均取得较好效果,涂药2月后疼痛便减轻至消失。局部感染亦能得到较好控制,Ⅱ度创面愈合时间为8天~10天,Ⅲ度创面约为15天~25天,比传统疗法治愈提前5天~15天.1个月以内愈合者基本上无明显瘢痕。结论:MEBT/MEBO应用于带状疱疹治疗效果较好,提高病人在病中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3.
颈部的深度烧伤治愈后,继发性瘢痕挛缩,可引起较严重并发症造成功能障碍和畸形,严重尚可造成颏胸粘连挛缩畸形。我科于1981年~2001年对112例不同程度的颈部瘢痕挛缩畸形进行整形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 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通过类胚体长期分化后残留未分化细胞的特性。方法:小鼠iPS细胞株,体外类胚体分化20天后消化打散,重新给予i PS细胞常规培养液培养。观察扩增的残留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和观察残留细胞表面标志物及体外再次分化能力。将残留细胞扩增后注射入裸鼠背部皮下,6周后注射部位取材进行大体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分化20天的类胚体中存在残留未分化的细胞,呈克隆样生长,高度表达SSEA-1、CD-9和OCT-4等多潜能性标志。残留细胞能反复传代,并可在体外再次分化和残留。残留细胞注射部位形成畸胎瘤,瘤体组织中存在成熟的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组织。结论:iPS细胞分化为类胚体后残留部分未分化细胞,残留细胞在体内、外可再次分化,并能在体外分化中再次残留。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估普萘洛尔治疗严重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9月~2012年9月,笔者科室对34例严重婴幼儿血管瘤患儿进行口服普萘洛治疗,服药剂量为第1天1.0mg/kg,第2天1.5mg/kg,第3天2mg/kg,12h 1次、分2次服用。服药后1周、1个月和停药时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儿在口服普萘洛尔1周后瘤体得到控制,服药1月和停药时,97.1%(33/34)的患儿表现为促进消退。3例伴发溃疡的血管瘤患儿,溃疡在服药后1个月内均愈合。8.8%(3/34)患儿有腹泻、食欲减退的不良反应。26.5%(9/34)患儿停药后有复发倾向。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严重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6.
于海洲  阮健 《中国药房》2014,(34):3219-3220
目的:考察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与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5、25、35℃避光和光照条件下24 h内配伍液中单磷酸阿糖腺苷的含量变化,并考察配伍前后配伍液外观、pH值及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与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配伍后,在避光条件下,24 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均无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单磷酸阿糖腺苷百分含量在99%以上(相对于0 h);而在光照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放置时间的延长,配伍液中单磷酸阿糖腺苷的含量有所下降,pH值及不溶性微粒则无变化。结论: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与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配伍后,24h内于避光条件下可稳定共存,光照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7.
28.
硫酸软骨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硫酸软骨素是一类硫酸化链状黏多糖,主要是由N-乙酰半乳糖胺(2-乙酰胺-2-脱氧-β-D-吡喃半乳糖)和D-葡萄糖醛酸组成的共聚物的硫酸酯。本文对几个主要国家硫酸软骨素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介绍,对精确度和专属性较好的一些方法进行比较,并对硫酸软骨素含量测定方法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29.
摘要:目的:建立双丹颗粒(丹参、牡丹皮)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7个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20 nm;柱温:30℃。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5批双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与混合对照品色图谱比对指认共有峰,并测定其含量。结果:15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26个共有峰,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不低于0.950。指认化学成分7个,分别为没食子酸、丹参素、芍药苷、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皮酚、丹参酮ⅡA,且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5 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102.8%,RSD为0.31%~1.38%,15批样品中上述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612 0~0.994 0 mg·g-1,2.106 0~2.500 0 mg·g-1,0.436 0~0.647 0 mg·g-1,0.875 0~1.667 0 mg·g-1,3.796 0~4.741 0 mg·g-1,2.001 0~2.965 0 mg·g-1,1.002 0~1.421 0 mg·g-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双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双丹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羧甲基壳聚糖铋盐对大鼠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lori,Hp)胃渍疡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醋酸实验性胃溃疡模型、Hp的体外抑菌模型,观察羧甲基壳聚糖铋盐抗大鼠胃溃疡的活性以及体外抑制蛳作用。结果:羧甲基壳聚糖铋盐具有较好抗大鼠胃溃疡的活性,以及较强的抑制蛳的作用。结论:羧甲基壳聚糖铋盐具有较好的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