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目的]观察BG/rhBMP2构建的三维立体材料支架的细胞相容性、组织相容性,为进一步改善材料性能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的兔成骨细胞分别与BG和BG/rhBMP2材料支架联合培养,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MTT法分析细胞增殖情况;将复合培养的两种支架材料植入兔肌袋中,同期观察复合材料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8、12周来评价其组织相容性。[结果]MTT法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数量都明显增加,各时间点复合材料支架组细胞数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复合材料支架BG/rhBMP2在细胞贴壁时间和细胞活性方面均较单纯支架优良;两种支架材料在体内均无明显炎症反应。[结论]BG/rhBMP2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材料,有望在骨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2.
胫腓骨下端巨大骨软骨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者,男,26岁。右小腿下部出现无痛性肿块2年余,于2006年4月入院。查体:右91、踝后91、侧、后侧及内踝后侧可触及一巨大隆起包块,局部皮温正常,无红肿、质硬、无压痛,边缘清晰,推之不移动,踝部活动功能正常,足指感觉无麻木(图1)。X线检查示右91、踝及内踝后部异常密度增高影,呈骨性突起,包绕在胫腓骨周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仿生型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复合支架材料植入体内后诱导骨形成、促进矿化和修复缺损的能力。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加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④将40只兔子随机分成6组,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12只(24条桡骨)、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组12只(24条桡骨)、58S生物玻璃组12只(24条桡骨)和空白对照组4只(8条桡骨)。左右两侧桡骨制造10mm骨缺损,分别植入相应材料。②在植入材料后2,4,8,12周观察动物饮食、活动及伤口愈合等大体情况,以及缺损部位X射线变化,并取材分别进行组织形态学、扫描电镜、以及骨密度的检测。 结果:40只兔子(80条桡骨)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兔大体观察结果:术后所有动物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骨折,活动、进食情况和精神状态基本正常。②兔缺损区X射线检查结果:术后2周,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两截骨端有明显致密影,外层有少量骨痂形成;术后8周骨皮质连接完整;12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基本再通。③兔缺损区组织形态学观察及骨与材料界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2周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即可见成骨细胞沿支架材料爬行并分泌骨基质;4周可见大量新生骨小梁向缺损中心生长;12周缺损区内基本看不到支架材料,完全由新生骨组织替代,髓腔已再通。④各组兔缺损区骨密度测定结果: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术后4,12周骨密度分别是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组的4.25倍和1.71倍,且明显优于58SBG组,析因设计方差分析不同实验组F=1262.398,P〈0.001;LSD-t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 结论:仿生型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复合支架具有与天然骨组织及细胞外基质相似的组成成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诱导成骨和促进矿化方面性能优越,作为骨缺损修复替代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对比在椎板切除减压术中使用或不使用可吸收医用脊柱膜术后1年临床结果、术后MRI表现的差异,观察其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 42例行单节段腰椎椎板切除减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术中使用医用可吸收膜,B组术中不使用医用可吸收膜.结果 本组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13~18个月),术后1年根据手术评价标准测定,A组中优16例,良5例;B组中优13例,良8例,两组间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A组为(1.43±0.49)分、B组为(2.59±0.64)分,两组疗效的优、良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MRI复查发现A组中硬膜囊与周围组织有明显分隔的比例为76.2%、B组为4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DL-乳酸膜可吸收医用膜用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时,相比对照组可更好地隔离硬膜与周围瘢痕,可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临床应用中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5.
目的:建立基于Mimics软件计算椎体强化术后椎体内骨水泥量与骨水泥/椎体体积比的新方法,并验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方法:2012年1月~3月共有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我院接受椎体强化术(14个椎体),均使用标准化定量推注管道注入骨水泥,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准确记录骨水泥量,将他们记录的平均值定义为椎体内实际骨水泥量.术后对患者手术节段进行CT薄层扫描,再将CT数据输入Mimics软件,利用Mimics软件计算测量注入椎体的骨水泥量及椎体体积,并计算出椎体内骨水泥/椎体的体积比,将2名检测者计算出的骨水泥量平均值定义为椎体内骨水泥估计量,将计算出的椎体内骨水泥估计量与椎体内实际骨水泥量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这一新方法的准确性.并对2名不同检测者按照同样操作流程测量出的骨水泥体积及椎体体积进行比较,以判断这一新方法的可靠性.结果:12例患者(14个椎体)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见明显骨水泥渗漏,2名医师记录的椎体内实际骨水泥量为4.99±0.60ml,检测者A测量出的骨水泥体积和椎体体积分别为5.01±0.61ml、26.66±2.93ml,检测者B测量出的骨水泥体积和椎体体积分别为5.02±0.59ml、26.64±2.92ml,检测者A及B测量出骨水泥体积的平均值(椎体内骨水泥估计量)为5.02±0.60ml,椎体内骨水泥/椎体体积比为0.19±0.03(0.13~0.23).椎体内骨水泥估计量与椎体内实际骨水泥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水泥估计量及椎体体积计算量在2名不同检测者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imics软件可精确计算椎体内骨水泥量,并测量出骨水泥/椎体体积比,这一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椎体强化术骨水泥量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6.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9月~2011年1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住院并行PVP治疗的45例患者,男14例,女31例,年龄53~88岁,平均72.18岁,病程2h~4个月,平均17.36d。均为胸腰段(T10~L2)单一椎体骨折。根据术前多平面重建CT或MRI评估椎体骨折线位置,参考术后X线、多平面重建CT判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n=30):骨水泥充分弥散在骨折线内,B组(n=15):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记录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局部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局部Cobb角之差定义为后凸纠正丢失量,对比分析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成形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除骨密度外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d时的VAS评分、ODI相比术前值的改善程度(术前-术后)A组优于B组(VAS:5.03±1.33 vs 3.53±1.13,ODI:26.17±2.10 vs 24±2.03,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3d局部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纠正(P<0.05),A组术后3d时的Cobb角与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较术后3d时显著增大(P<0.05)。A组后凸纠正丢失量显著小于B组(1.08°±0.38° vs 3.58°±0.37°,P<0.05)。A组8例出现骨水泥渗漏,B组6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总体渗漏率为31.1%,骨水泥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PVP可有效缓解胸腰段骨OVCF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障碍;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影响近期疗效,也可能是骨折椎体接受PVP术后仍发生进展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对伴骨质疏松症的退行性脊柱侧弯病人行后路减压、骨水泥强化钉道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10-2009-07收治伴骨质疏松症的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18例,女11例,男7例,平均年龄64.5岁,均冠状面畸形,Cobb’s角>15°或合并椎体旋转半脱位以及合并椎体骨质疏松性病理性骨折。手术采取部分椎板切除,松解神经根以充分减压,骨水泥强化钉道的椎弓根长节段钉棒系统进行矫形,记录手术前后Cobb’s角、前凸角,手术前后进行ODI评分。结果所有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或深静脉血栓等近期并发症;进行24~54个月随访(平均36个月),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弓根钉拔出、松动、融合节段假关节形成或感染等远期并发症。患者术后冠状面Cobb’s角均低于术前(P<0.05),腰椎矢状面前凸角均高于术前(P<0.05),ODI综合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在充分减压消除症状的基础上,用骨水泥强化钉道进行侧弯的矫形,可以获得脊柱平衡并能够避免矫形的丢失。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采用仿真模型模拟操作联合模块式教学法在研究生学习椎体强化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定椎体强化术的标准化模块式操作步骤,在高年资医师带教下,对骨科专业22名临床研究生进行详细讲解操作要领和见习观摩,然后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模拟操作,根据最末次实际操作评分评判效果。结果:22名研究生中10人操作规范、步骤正确、完成手术满意、回答问题准确,优秀率达45.45%,10人良好,良好率45.45%,优良率达90.9%。结论:仿真模型模拟操作联合模块式教学法,使研究生们能直观的按模块化步骤模拟椎体强化术实施步骤,有利于他们快速掌握正确的手术操作方法,提高临床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9.
谢炜星  王刚  万超  晋大祥  丁金勇  梁德 《广东医学》2016,(16):2448-2451
目的:探讨短节段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 Magerl A 型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行短节段伤椎置钉传统开放或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52例 Magerl A 型单一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8.04±5.51)d;依据胸腰椎骨折 Magerl 分型标准:A1型骨折17例,A2型骨折8例,A3型骨折2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短节段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44例患者采用传统开放内固定手术(开放组),8例患者采用经皮微创系统下内固定手术(微创组)。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下地时间、手术并发症,测量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内、3个月、6个月以上随访时的 Cobb 角、伤椎自身成角、矢状面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169.98±45.7)min,术中出血量(179.62±127.88)mL,术后下地时间(5.98±3)d。开放组中有5例患者早期出现术口渗液,1例患者出现棒断裂;微创组 8例患者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1周内、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 Cobb 角、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指数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患者术后 3个月随访时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指数和末次随访时的所有影像学参数均较术后1周有显著丢失。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较开放组显著减少。两组患者术后各项影像学参数较术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项影像学参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节段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 Magerl A 型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后凸畸形和伤椎高度、增强脊柱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虽然在随访过程中,矫正率有一定程度的丢失,但患者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仍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微创经皮附加伤椎固定可取得与开放手术相类似的伤椎畸形矫正效果,且具有术中出血少、下地时间早、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50.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腰椎骨折伴随椎间盘损伤经内固定术治疗后,损伤椎间盘转归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因单一节段胸腰椎椎体骨折行后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并在椎体骨性愈合后返院复诊的患者35例。通过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前胸腰椎CT和(或) MRI观察责任椎体相邻椎间盘损伤与否,将患者分为椎间盘完整组与椎间盘损伤组。所有患者均行后路骨折复位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没有实施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通过X线侧位片测量内固定术前及末次随访责任椎体相邻椎间隙的椎间高度并分析两组椎间隙高度值的差异;通过CT检查统计椎体边缘骨赘增生、椎间不稳、许莫氏结节、椎间盘真空征的发生率。结果35例70个椎间盘中,完整组为30个,损伤组为40个。末次随访时完整组中椎间盘总退变数为3个,退变发生率为10.0%;而损伤组中椎间盘退变数为33个,退变发生率为82.5%。其中损伤组中许莫氏结节和椎间盘真空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完整组(55%vs 0、17.5%vs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椎间盘创伤后的自我修复过程十分缓慢并且效果不甚明显,随访期内可见许莫氏结节及真空征为高发的椎间盘退变征象;(2)在椎间盘自身损伤的病理学基础上,随着内固定取出后,损伤椎间盘的退变可能因此而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